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走向共和》里的搞笑桥段,戳中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

《走向共和》里的搞笑桥段,戳中晚清比挨打还残酷的真相

查看:557 / 更新:2022-02-11 02:01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竹映月江

说起热门的历史剧,就不得不提《走向共和》。相信不少看过该剧的观众,都曾为剧中史诗般的艺术画卷隔空点赞,而剧中一幕幕精彩镜头,更是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的经典谈资。

这其中,就包括剧中17集的一处搞笑桥段。

不少忠实观众们还记得,17集开篇时,大清国库里已经剩不下几个子儿了,军机大臣翁同龢只能召集各省藩台臬台开会,看看能不能各省都垫点,没想到会一开,各省官员都连连哭穷,不是说农村没粮食,就是说城市里的手工业都垮了,别说拿不出钱来,连贡品以后都拿不出来了。江苏官员还打趣翁同龢说:“现在俺们这里土布产业都垮了,都穿洋布,大人您要不要来一套?”

剧中的翁同龢被各省官员气得胡子直翘,引得观众纷纷吐槽这些官员们演技过硬。然而,若是将这段剧情放在真实的清末历史中来看的话,《走向共和》里的各省地方官给翁同龢的叫苦,到底是逢场作戏还是真的难呢?

一、麦陇风来,再无十里稻花香

《走向共和》的剧情虽然看上去轻松,可反映出来的历史问题却十分沉重,因为这是大清王朝“同光中兴”繁荣外表下,极度艰辛的国计民生,其对大清影响之深远,甚至比割多少地、赔多少钱,挨了日本多少巴掌更为残酷。

以学者吴慧统计的清代农村亩产量来看,19世纪末,清代农村亩产,仅有204至223斤,甚至比鸦片战争前还要弱,而与此同时,西方国家的国民经济,正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加持下大踏步前进。

亩产量堪忧已然让清政府头疼无比,偏偏清代农村人口还大量增加,这无疑进一步加深了人地矛盾。据史料记载,唐宋时期,中国城镇与农村人口比例在1:10上下,然而到了1893年,城镇人口比重便仅为6%了。


农业人口急剧增长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有限的耕地条件下,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待到清朝末年,全国农业人口高达4.095亿人,而农业人口人均耕地面积却只有3.08亩,百姓的生活水平反不如千年前的唐宋。

更为让人心痛的是,清代国民经济不仅整体数据表现不佳,就连局部一些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百姓的日子也同样苦不堪言。


比如光绪33年,浙江巡抚曾易就在奏章中担忧道:“浙省米缺短昂,民心惶挠”,“各省官仓,义仓存谷无多”。

无独有偶,广东多地的米价也呈现出上涨趋势,以致时人指出“光绪后期米谷日贵……农田所出有不覆海内民食之患……今两粤并仰食于暹罗、安南之米矣”。

粮食紧张下,满清政府不得不被迫放开粮食进口,然而极低的人均耕地面积与占有粮食水平,注定进口再多的粮食也于事无补,可叹走过了二百多年风雨的满清政府,就这么在粮食危机中,一步步滑入衰落的深渊中。

二、针线倦拈,小楼残梦锁经年

农业凋零如此,那晚清的手工业情况又如何呢?

若是用《走向共和》的一句台词来形容,那就是“江苏的纺织业全垮了”。

随着西方机制产品大量输入,我国传统手工业受到极大的冲击。比如江西地区在1840年前,曾坐拥铅山与景德镇两大手工业中心,当地茶农、织工、纸工很多,但洋布、洋茶、洋纸盛行下,众多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到了1883年,江西茶农破产殆尽,纸业也“难免天演淘汰之悲”,织工更是从当年家家灯火昼夜不熄,变成了机杼声歇不可闻。


手工业的萧条传导到实体经济里,带来了商贩与船夫等上下游行业从业者大量失业的连锁反应,致使江西全省失业人口进一步增加,造成诸多社会隐患。

窥一斑而知全豹,江西的处境,何尝不是满清经济的一个缩影,难怪《走向共和》中,堂堂朝廷命官也跪在了洋货面前,极力动员翁同龢不要再想着土布,还是弄点洋布来穿穿。

三、草木萧疏,尽无鸡犬有鸣鸦

传统农业与手工业的严重冲击,带给清王朝“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然而,清王朝面对满目疮痍的经济,所思所想却不是如何挽救国民经济,而是怎样在这般残破的局面下,保证朝廷巨额财政支出。

想来想去,清王朝决定首先采用强行摊派的方式,硬性要求各省按要求向朝廷支付一定数额的银两,以缓解被各种赔款压得喘不过气的国家财政。


其次,清王朝加大了苛捐杂税的征缴。比如1901年后,各省所征的田赋大幅攀升。江西捐输达到了30万两白银,四川则高达100万两白银。

除了加征田赋,厘金税也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长。比如广东在1895年厘金加抽二倍,1899年再增加一倍,1901年再加抽30%,以致留下了“百贷厘金”的传说。

此外,清政府还在盐斤上加价。甲午战争后,鄂、湘、西、皖的加价名目便年年翻新,从“海防筹饷”、“新案偿款”到“抵补药税”、“要政加价”、“练饷加价”,诸多加价名目看得人眼花缭乱,总之只有人们想不到的,没有清政府加不出的。

层层加码下,晚清税收多如牛毛,可清政府犹嫌不够,为此,清政府还特地研发了不少新增税收,作为财政补血生力军。

颇有些黑色幽默的是,大清王朝如此竭泽而渔,国家财政却意外的绝处逢生。从鸦片战后到甲午战前,清廷财政一路直线上涨,到同治末年清政府财政总收入达到六千万,几乎可媲美康乾盛世。

大清财政昙花一现的惊艳,并非是经济正常发展带来的,而是靠着剥削民脂民膏。正因如此,辛亥革命一声枪响,大清王朝就匆匆收场,化为历史的一颗尘埃。

毕竟,一个没有发展眼光,只懂竭泽而渔的王朝,注定不能长久。

参考资料: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范瑛《近代中国传统手工业城市衰落略论——以景德镇为例》、梁义群《庚子赔款与晚清财政的崩溃》、赵树贵《近代江西经济落后的历史反思》、周志初《试析清末农村人口问题》

拓展链接:

1994年,中国男篮为何突然能成为世界八强?

秦二世胡亥为什么不能够把秦始皇的辉煌延续下去呢?

上一篇:

娶到石原里美当老婆的一般男性,到底有多不一般?

下一篇:

刘烨全家为刘恺威庆生,混血儿女近照曝光,40岁安娜老到不敢认
标签:手工业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