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冬 格局的力量 喷血极品美乳图片
年度力量-格局
深耕影视行业多年,始终坚持以内容为王,成功探索出“主旋律+商业片”电影创作模式,助力中国故事的精彩讲述,实现了口碑和票房双赢。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博纳创作团队深入一线调研,筹备拍摄抗疫题材影片《中国医生》,用特殊的艺术形式来关照时代和社会,致敬抗疫英雄。
在变化的环境中,坚持“大时代、大格局、大情怀”定位,不断以高水准作品回报观众,引领中国电影产业向专业、优质方向发展,凸显了格局的力量。
作者 | 何展
编辑 | 顾鸽
电影人的韧劲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当天,博纳影业集团(以下简称博纳)的创作团队便抵达武汉,采访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患者和普通市民。
博纳董事长于冬渴望得到这些还冒着热乎气的真实故事、真挚情感。几个月前,他主动向国家电影局请缨,计划以《中国机长》原班人马为主创,将抗疫故事改编成电影《中国医生》,作为对这一特殊年份的记录与回望。
“记录时代,是电影人的责任。”于冬说。
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搅乱了博纳的不少计划,但于冬脑中仍旧不断冒出新项目点子。目睹20万医护人员舍小家为大家的壮举后,拍电影的冲动在他心头燃起:“2021年的时候,当我们战胜了新冠肺炎疫情,再回望2020年,我们会觉得今后的人生什么困难都能过去!”
“扛过难关,再上巅峰”,是电影经久不衰的主题,也是电影人的信念。
2020年,电影院线经历了整整6个月的停摆,一些院线倒闭,部分从业者陷入困顿。博纳的贺岁片《紧急救援》被迫撤档,旗下79家电影院暂停营业,原定上半年开机的新电影也因此耽搁。
《紧急救援》剧照
在困境之中,于冬感受到了行业内外的温暖。在他飞往各个城市,与商场业主洽谈减租降租时,往往都会得到理解与支持。虽然疫情之下,各方都有压力,但还是有很多人愿意伸出援手——企业帮企业,企业家帮企业家。
“我心存感激,减一毛钱都是情谊。”于冬说,“越是困难的时候,大家越是联起手来共克时艰。”在他看来,这不仅是电影行业的韧劲,更是中国经济复苏的基础。
而电影从业者的坚持,更令于冬感到振奋。当影院复工的通知下发后,他看到很多影院的同行都热泪盈眶,“终于等到这一天”,立刻全力准备复工。为了节约成本,影院基本不外请保洁,总经理带着员工一起擦拭座椅,消杀卫生间。
于冬
电影人有韧劲,压得越重,弹得越高。艰难之中,更能洞见行业的厚土。
韧劲的源泉,在人。于冬对电影的复苏有底气:“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前20年、三代电影人的努力,已经夯实了产业基础,有了足够的创作积累,银幕数量已经达到7万张,尤其是年轻导演的崛起,形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力量集聚。”所以,灾难和影响是暂时的,电影行业扎实的市场基础、人才基础、产业基础,令其复苏成为必然。
韧劲的后劲,更在于市场。在于冬看来,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功能是温暖人心、慰藉心灵,而这正是疫情过后人们所需要的精神力量。只要有“源头活水”来,必能带给电影行业新的生机。“创作高质量的影片,恢复电影创作源头的生产,让更多好电影走进市场,电影行业才有了真正复苏的源头活水。”于冬说。
危机同样也是时机。于冬很庆幸,在电影行业停摆的几个月里,博纳没有浪费一天时间。几个原定开机的项目被迫搁浅,他决定让剧本回炉,“正好有机会再磨一磨。”
他深信,挺过难关,就是春天。
以创新面对困局
2020年7月,电影院线复工前夕,于冬前往博纳影院,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农历新年的红灯笼还在、贺岁大片的广告还在,而那些为春节档准备的爆米花、饮料都已过期。看着一箱箱过期货物被丢掉,他备感唏嘘:“我能理解每一位影院从业人员的不安、焦虑和无奈。”
损失还远不止于此,复工后,电影人依旧需要面对重重危机。
片源是首要问题。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国内外新片拍摄数量骤降,如果不加快生产,那么2021年必定出现片源断档局面,威胁中小院线生存。另一个问题是观众观影习惯的变化。随着停工6个月期间几部大片转为网络播放,有些观众很快适应了网络观影模式,电影院复工后未能如期迎来观影潮。
行业的不景气摆在眼前。类似的状况,也曾出现在于冬创立博纳那年——中国电影行业最低迷的时候。
《烈火英雄》剧照
那是1998年,观众印象最深的电影是《泰坦尼克号》,这部好莱坞大片于院线放映长达半年之久,席卷3.6亿元票房,而当年中国电影市场全年总票房仅8.3亿元。
那一年于冬27岁,是北京电影制片厂最年轻的科长,负责电影发行。他用“门可罗雀”四个字来形容当时电影发行部门的状态:“所有电影制片厂都亏损,很多电影院关停,阵地都没了。”同行一块聊天,觉得中国电影的末日来了:一边是好莱坞大片的冲击,一边是电视、卡拉OK等新娱乐形式的兴起,让国产电影的生存状况愈加艰难。
市场化转型迫在眉睫。于冬辞职下海,创办了博纳文化交流有限公司,这是中国第一家民营电影发行公司,拿到了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第一块“电影发行牌照”。几十年来,公司累计出品影片超过250部,斩获票房逾350亿元,更以《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大片,在中国电影界立起标杆。
《红海行动》剧照
“博纳的成长是电影观众用一张张电影票攒起来的!”于冬说。除了对观众的感谢,他更清楚一件事,“要有勇气创新,不创新就是等死,创新还有机会杀出血路。”无论面对什么困境,只有求变,才有促发生机的可能。
1998年,中国电影没有倒下。2020年,中国电影更不可能倒下。
在“片荒”面前,于冬发出了行业倡议。他深知中国电影需要尽快恢复生产,各家电影公司应当成为坚实后盾:“需要有效的调配资金,靠内生增长和国内市场的内循环,让中国电影市场重新焕发生机。”他建议,可以把尾部电影的资金集合起来,集中优势的创作力量;导演也可以联合拍电影,把有效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以此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制作质量。
针对网络电影的发展势头,于冬认为院线没必要大张旗鼓地喊“封杀”,而是应该提高自身对观众的吸引力,比如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等。同时,“要通过提升创作理念,了解创作规律,提高科技力量,来提高院线电影的视听体验,这才是未来院线电影的生存方式。”
面对大众娱乐形式的不断变化,唯一不能变的是严谨的创作态度。电影行业正在面临资金“退潮”的考验,行业内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自循环,不断推出“好片”,才能满足市场需求。
“有好电影,观众就会回来。”这是于冬常说的话。
《中国机长》剧照
讲好中国故事
2021年,观众会想看什么电影?
于冬相信,那应当是典型讲述中国故事的作品——记录这个时代的真实面貌,歌颂扎根于现实土壤的人民英雄,激发具有共鸣的情感,寓意战胜灾难的旺盛生命力。
“中国故事”是近年来博纳的金字招牌。从小试牛刀的《智取威虎山》,到现象级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再到模式成熟的《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数部大制作影片横扫100亿元票房,改变了“主旋律影片不赚钱”的说法。
《智取威虎山》海报
究其原因,于冬认为当今的中国观众,本就希望在电影中看到英雄壮举。英雄故事是电影永恒的主题,主旋律电影从不缺乏受众,缺乏的只是现代电影的创作理念、技术和电影语境。
中国年轻一代观众有着更大的电影阅片量,获取国内外视频内容也更加便捷,因此电影一旦在叙事上落后,便很容易丧失受众。“要把叙事语境与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方式相结合。”于冬说。
因此,他以大胆创新的理念,对过去的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创造性转换,以适应当今的市场环境。比如,《湄公河行动》展现的是中国式孤胆英雄深入虎穴的家国理想价值观,但又融合了香港警匪片与好莱坞特工片元素,将这个类型推向极致,实现了价值与美学的双向突破。
《湄公河行动》剧照
在电影技术方面,于冬也从不甘于人后。拍《智取威虎山》的时候,正赶上李安执导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上映,片中那只老虎的特效,刷新了行业内外的认知。为了不输给少年派,博纳蛰伏一年,等待特效团队的调整与完善,以更好地塑造《智取威虎山》中的老虎形象。
如今,于冬可以很自豪地谈论国产大片在电影技术上的突破。比如,《红海行动》在军事动作片制作水准上,对好莱坞电影《黑鹰坠落》的突破;《中国机长》在特效完成度及大银幕效果上,超越了《萨利机长》……坚守主流价值观,以先进的叙事手法和技术讲述“中国故事”,便是博纳主旋律电影的成功法门。
近年来,从小就有英雄情结的于冬,越发渴望展现各种“平民英雄”。作为一个“空中飞人”,他经常接触到民航工作人员,《中国机长》上映后,有工作人员跟他说,看到片中伸手指、检查指甲的镜头一出来,自己就哭了。
这件事让他很受震动:“你知道结果,还让你泪流满面,因为什么?因为看到了平凡岗位上的自己,平时没人会关心你、关注你,没人会看到你的努力。”
《中国医生》开机合影
《中国医生》又是一例,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时,于冬看到了无数值得被看见、被讲述的医生故事。于冬对这部电影寄予厚望:“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在2021年或者更久远的时候,都能想起2020年的那些瞬间。”通过电影缅怀逝者,纪念英雄,正是文艺作品的价值。
“做好电影,做好企业,服务人民,记录时代。”这是于冬作为电影人的初心,也是责任。
以下为《博客天下》对于冬的年度专访:
“有好电影,观众就会回来”
博客天下:2020年4月初武汉“解封”的第一时间,博纳影业的创作团队就深入武汉进行采访,筹备拍摄《中国医生》,能介绍一下这个项目是怎么产生念头并决定投入制作的吗?
于冬:口罩遮挡了白衣天使的面容,却遮不住他们温暖而坚定的目光,在这场重大新冠肺炎疫情面前,他们义无反顾地战斗在最前端,用生命守护着患者。14亿国人无时无刻不在为冲锋在第一线的医护工作者揪心、被他们为国家为人民拼命的身影所感动。博纳影业作为中国电影领军企业之一,有责任记录时代、歌颂新时代的英雄、彰显中国抗疫精神。
目前,博纳影业正在国家有关部门的安排部署和相关省份的支持下,组织电影《中国机长》原班人马筹拍电影《中国医生》,这是一部反映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团结一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影片。影片聚焦武汉抗疫一线,将以武汉医护人员及各省市自治区援鄂医疗队为人物背景,从人性的角度,运用独特的叙事,以及极具冲击力的镜头语言,全景展现抗疫一线充满奉献和牺牲精神的中国医护人员的感人故事。
博纳影业集团出品的抗疫题材电影《中国医生》正式开机,于冬发表致辞
博客天下:作为影视企业掌舵人,您下海创立博纳影业的时候正值影视寒冬,2020年因为新冠肺炎疫情,电影行业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您觉得这两次情况,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于冬:我入行的时候刚好是中国电影最低迷的时候。低迷到什么程度?就是所有的电影制片厂都亏损。当时大家都在说电影的末日来了,因为电视、卡拉OK等新的娱乐形式逐渐取代了电影,很多电影院关停,阵地都没有了。
那一次的寒冬,让我们痛下决心,进行市场化改革。从2001年之后,一系列的电影产业政策推出,包括允许民营经济进入到制片、发行、影院建设等环节,市场化的活水激活了整个市场。2001年以后,电影市场开始逐渐爬坡过坎,取得了连续十七八年的高速增长。
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导致了电影院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停摆。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影响突如其来,对电影行业的冲击、影响巨大。当影院复工的通知下发后,很多同行满怀“终于等到这一天”的心情,热泪盈眶。
我们看到了电影行业的艰难,看到了从业者的忍耐与坚持。但这次的影响,我认为是暂时性的、阶段性的。中国电影产业经过前20年、三代电影人的努力,已经夯实了产业基础,已经有了足够的创作积累,银幕数量已经达到7万张,尤其是年轻导演的崛起,形成了一大批优秀人才的力量集聚。我常说一句话,有电影人在,就有好电影;有好电影,观众就会回来。
于冬
博客天下:中国电影行业停工了178天,在不确定影院何时能复工的日子里,您主要在做什么事?对电影行业有哪些新的思考?
于冬: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与博纳电影院的业主老板们谈减租降租,我感觉还是得到业主方的同情和理解的,都给予了博纳电影院租金减免的支持,我心存感激,免一毛钱都是情谊。我觉得这就是企业帮企业,企业家帮企业家,体现了企业家精神,显示出了中国经济的韧劲。越是困难的时候,大家越要联起手来共克时艰。
同时,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准备、打磨和筹划的时间。博纳影业现在正在准备的几部大片,如果过早开机可能缺少时间去打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们没有浪费一点时间,全部在做剧本。
新冠肺炎疫情时期,电影观众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创伤,是心灵的创伤,他们希望到电影院看电影,电影很重要的一个功能就是温暖人心、慰藉心灵,这个时候需要电影艺术家们、电影工作的各个企业家们,克服重重困难,创作高质量的影片,恢复电影创作源头的生产,让更多的好电影走进市场,电影行业才会有真正复苏的源头活水。
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是暂时的,我们要回到600多亿票房这样的一个市场规模,还需要一定时间的努力,还需要经历一场艰苦卓绝的奋斗,尤其是电影公司的掌门人,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电影发展的关键阶段,要发扬企业家精神,要能够带领团队、创作人员,不仅要走出困境,更要创作出优秀的高质量影片。
“赋予主旋律电影一种新的生命力”
博客天下:博纳近年出品了大量主旋律大片,取得了很大成功,这种“商业片+主旋律”的电影模式,您当初是如何想到要去尝试的?
于冬:“记录时代,是电影的责任。”博纳先后推出了《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中国机长》《烈火英雄》《决胜时刻》等新主流大片,6部影片累计票房突破了100亿元。通过看这些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成功轨迹,我们要赋予主旋律电影一种新的生命力,这种情感的共鸣,是很重要的。
今天的中国观众,希望看到电影中更多地展现英雄行为和英雄壮举,用现实生活中的英雄故事来赋予角色更强大的生命力。近年来,博纳影业把过去传统主旋律电影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创新的地表达,融入了现代电影创作的理念、技术和新的电影语境,使得今天的中国式大片或者中国主流大片,这些年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博客天下:您如何理解这些主旋律中国故事对于观众的吸引力?
于冬:其实观众希望看到银幕上中国式的英雄人物,像《湄公河行动》《烈火英雄》《中国机长》,这些人物群像是当下的时代英雄。这种真实事件改编的影片,首先最大的难度就是没有悬念,观众一进场就已经知道结尾了,所以事件电影给我们这一类题材的创作增加了很多难度。因此,在创作中我们更应该用观众意想不到的情节设置、人物塑造,赋予这些人物更丰富的精神境界,融入现代电影技术中,将更多优质的中国式大片呈现给观众。
《湄公河行动》剧照
博客天下:之前业内IP电影热潮时,博纳并未投身其中,一直坚守主旋律。在您看来,面对各种电影题材风口,应当如何真正把握住观众的胃口?
于冬:讲好中国故事,塑造英雄形象,抒发英雄情怀,浓墨重彩地抒写国家历史,这都是新主流大片的创作方向。同时要融入现代电影的创作理念、科技力量,提升电影的技术水准,更主要的是把叙事语境和年轻人的审美趣味和接受方式相结合。当下的年轻人阅片量很大,获取视频内容的方式很便捷,打通与这些年轻人的紧密联系很重要。
新主流电影要实现价值突破和美学突破。价值突破是家国情怀与价值观的方向,美学突破是极致的类型化。比如《湄公河行动》,在过去香港警匪片的优势基础上,融入了好莱坞特工片的元素,加入中国式孤胆英雄深入虎穴的家国理想,把这个类型推到极致。
比如《红海行动》,把中国军事动作片的制作水准提升到较高的高度。好莱坞的《黑鹰坠落》是17年前拍的,《红海行动》可以说超越了17年前好莱坞的拍摄水准。
再比如《中国机长》,我们在特效技术上已经超越了《萨利机长》,不论是特效的完成度,以及大银幕上的震撼效果,都实现了对《萨利机长》的超越。
《中国机长》海报
博客天下:新冠肺炎疫情之后,抗疫作品成为热门话题,在您看来,应该如何讲好疫情题材的故事?
于冬: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湖北省有20多万医生、护士,全国增援湖北有4万多人,每一个医护工作者都是舍小家顾大家,来面对病毒所带来的灾难。我们被这些故事感动到,所以博纳影业向国家电影局主动请缨,拍摄一部聚焦医护群像的当代电影《中国医生》。刘伟强导演在跟我充分沟通后,率领《中国机长》原班人马投入到电影剧本的创作中。
我希望,每个中国人在2021年或者更久远的时候,都能想起2020年的那些瞬间。通过电影的手法再现那一时刻的景象,让它不仅成为时代的记忆,同时也是对那些逝去的人,包括病人、医生的缅怀。
博客天下:《中国医生》进行到什么程度了,预计什么时候上映?
于冬:目前已经开机拍摄,预计将于2021年建党100周年时上映。
“唯独不能变的是严谨的创作态度”
博客天下:由于新冠肺炎疫情原因,线上播出的网络电影再次受到关注。您是如何看待网络电影的发展状况的,它与院线电影是否存在竞争或共生关系?
于冬:春节档的很多影片都在线上放映了,我认为这是电影公司的无奈之举,包括在Netflix(美国流媒体网站)上播放的《花木兰》,说明可能连迪士尼这样的巨无霸公司都面临资金回收的压力,或者前期宣发成本投入过大。所以我们更多是理解,其实院线也没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封杀”或者制裁,这也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下没有办法(的举动)。
我觉得,未来可能会形成院线和流媒体平台自己出资定制电影的情况。院线电影还会有很多人去拍;(流媒体)平台也会有意愿投资拍一些在平台上播放的电影,通过更成熟的点击分账模式,鼓励创作者通过影片质量提高分成收入,而不是一次性买断或者包拍。
博客天下:2020年影院复工后,有人提到目前的电影市场存在“小片带不动,大片不愿动”现象,您是如何看待目前的电影市场的?
于冬:现在国外的新冠肺炎疫情还很严重,所以国外的片源实际上是满足不了我们2021年下半年的档期的。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让我们中国电影的创作要加快生产。因为电影创作是源头活水,只有源头活水源源不断,才能有力助推整个行业的复苏。
于冬
博客天下:2014年,您提出过一个观点“电影公司未来都将给BAT打工”,如今互联网平台确实渗透到了影视公司,这种现象将会令影视产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于冬:在流媒体平台上多一块增量市场,并不是分流。应该回到(流媒体)平台分账模式的改进和透明上来,不是说趁机压低价格收购这批院线电影。这些院线电影被收购之后,电影公司是没有再生产能力的。只有通过院线观影人次的提升,来维持它的再生产能力。所以如果平台抱着“割韭菜”的方式趁机抄底收割,那是伤害院线电影背后的投资商的。
因为现在投资电影的资金,只有行业的内生循环资金,热钱没有了,房地产老板不投了,煤老板大哥也没钱了。如果互联网大哥们再趁机杀价,那就是要了行业的血脉,所以我们更希望互联网的巨头们提高点收购价格,而不是趁机压价。
博纳影业也会承担一部分创作力量,跟平台合作去拍摄一些线上播放的定制化的电影项目,这都是相辅相成的,唯独不能变的是严谨的创作态度。院线电影的优势在于沉浸式的观影体验、休闲娱乐和社交功能,这些都是院线电影未来赢得观众的机会。
但是更主要的是,要通过提升创作理念,了解创作规律,提高科技力量,来提高院线电影的视听体验,这才是未来院线电影的生存方式。
博客天下:作为电影人,您的初心是什么?
于冬:做好电影,做好企业,服务人民,记录时代。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