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哪吒”肩膀上的“姜子牙”,靠营销联动吃“红利”出不了圈
电影《姜子牙》注定是一个独特的存在,上映前热度最高,预售票房也最多,然而上映后口碑迅速两极分化严重,票房领跑到第三天时被反超。《姜子牙》画面精致,细节到位,但剧情太过于“拉胯”,整体效果并不好。这期间该片导演出来解释称,原片有200分钟,为了上映才删减成110分钟。但大多观众并不买账,“站在‘哪吒’肩膀上的‘姜子牙’起点那么高,应该对得起这份期待,不然前期就别搞捆绑营销。”
导演说:《姜子牙》从原片200分钟删减到110分钟
从《姜子牙》上映之后,针对它的差评主要集中在“不会讲故事”上。网友表示,《姜子牙》的故事松散而单薄,进度缓慢,背景庞大,强行拔高立意,剧情却圆不上,倒像是拼凑出来的。于是有网友质疑,是不是导演组讲故事的能力不行。
对此,《姜子牙》导演程腾解释称,《姜子牙》在制作中删减了大量片段,从原片200分钟删减到了110分钟,才有机会上线影院。在这样的条件下,需要打破原片完整构架,将残存的故事碎片整合起来,才形成了《姜子牙》现在的效果。
也就是说,在原本的设计中,《姜子牙》用3个多小时,将所有事情串联起来,构架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但问题是,国内并没有200分钟(3小时20分钟)电影的先例,一般都会维持在1小时30分钟和2小时之间,基本上不会太长,原因是为了保证观影效果。原本《姜子牙》电影就是按照200分钟为基本时间制作的,这样长的电影不符合影院上映的规则,因此大量删减就不可避免了。甚至导演还表示,他自己很喜欢四不相和申公豹两个角色,“但不得不大段大段剪掉他们的剧情,心在滴血。”
网友反问:明知时长限制,为什么还制作200分钟
对于导演的此番解释,并不是所有观影者都买账。
有网友表示,理解《姜子牙》制作组的用心,原本这样“反抗天命”题材本身就很敏感,就算将所有剧情制作出来,或许还不一定能放出来。为了不辜负观影者长达10个月的期待,为了展现动作制作团队的用心,所以《姜子牙》一定要上映,无论如何一定要上映。原片200分钟不免要删减,只能保留中心主旨和主要剧情,也就沦落到现在“不伦不类”的状态。
同时,绝大部分观众是不买账的,“明知道电影院上映有时长限制,还制作出200分钟的电影,难道不是动画制作团队的失误?”
联动营销过度了,观众称“被诓进影院”
记者从大部分网友的评论中可以看到,最多的差评集中在过度捆绑“哪吒”等国漫天团上。
《姜子牙》上映之前,电影明显宣传过度了,不仅联动《大圣归来》和《哪吒之魔童降世》,还推出了包括姜子牙、孙悟空、哪吒、敖丙在内的“神仙天团”,多次活跃在观众视线中。
这是电影宣传的一种手段,效果也确实起到了,直接反映在影片的首日预售票房和首日开画票房上:《姜子牙》的首日预售有着1.4亿,并于10月1日取得了3.57亿的票房,甚至高于《我和我的家乡》的相应表现。
然而弄巧成拙的是,虽然同属“封神系列”,但《姜子牙》本质上是一部非常独立的影片,从导演到故事风格,再到故事内容和制作团队等,都与《哪吒》没有关联可言。
这种联动营销的捆绑度过高,反而为《姜子牙》带来了极大的反作用力,很多观众表示,“有种被诓进了影院的感觉”。
【多说一句】
吃红利的“姜子牙”应反思
很显然,《姜子牙》是成人向国漫,影片整体内容并不合家欢,但首批进入影院的观众以为它承接《哪吒》,心理预期上也扣上了“哪吒”的印象,于是注定了《姜子牙》和第一批核心购票观众之间难以产生普遍共情,也决定了它后续很难“出圈”。
相较于《哪吒》聚焦普世的少年成长,《姜子牙》更聚焦于中年人“丢铁饭碗+反抗上级”的困惑和危机,有着“大爱”天下苍生的更大角度的反抗命题。可惜的是,《姜子牙》的故事基础并没有打牢,内容缺陷在超高的关注度下又被无限放大。比如,影片没能讲清楚四不相、申公豹跟随姜子牙不离不弃的来龙去脉,为姜子牙牺牲的煽情点便不够有力,且这种老套的剧情设定很容易被成人观众猜到,所以很难有惊喜。
大数据显示,在国内电影市场中,成人向国漫的核心受众以18-35岁为主的年轻观众群体。成人向国漫的市场天花板也非常明显,《大圣归来》、《哪吒之魔童降世》都是因为“出圈”才最终在市场逆袭,后来的成人向国漫《大护法》《妙先生》《大世界》等却票房一般。
《姜子牙》是一个国漫特例,以前《大圣归来》和《哪吒》靠口碑靠“自来水”而大获全胜,如今《姜子牙》靠营销联动,轻松就吃到了“哪吒”的红利,预售和前3天的票房就是个证明,目前票房也破10亿,其实这更值得反思,整个国漫产业应以《姜子牙》为例进行思考——什么样定位的动画之间联动,才会对市场表现产生正向作用。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