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3,史诗级作品,梁家辉曾拒绝过,尊龙却将溥仪演活了
《末代皇帝》,一部史诗级作品,以溥仪的一生来展开,从各个角度还原了中国的历史,细节十分出色。
这部最地道最出色的中国电影,豆瓣高达9.3分,由意大利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执导,以溥仪的家庭教师庄士敦的著作《紫禁城的黄昏》为构架,参考了溥仪的自传《我的前半生》等,可以说是故事片中的纪录片,纪录片中的故事片。
尊龙将溥仪诠释的太出彩,本身自带贵气,就算是落魄的时候,仍有傲骨,他只是大时代下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悲剧人物。
一开始导演贝托鲁奇考虑的人选是梁家辉,因为他看过梁家辉的《火龙》,但梁家辉因为塑造过溥仪,再加上贝托鲁奇和自己的恩师李翰祥有些恩怨,所以拒绝了。
尊龙当时是导演第一个面试的演员,一眼就相中了他,可是他觉得这男主角来的太容易,又面试了其他很多演员,最后兜兜转转还是觉得尊龙最适合,事实证明,尊龙是溥仪的不二人选,演活了溥仪。
整部影片长达3个多小时(电视版219分钟),但是相比溥仪的一生来说,仍然是太短了。一位外国导演如何组织故事情节来塑造人物?他想要向世界展现一个怎么的溥仪?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01、宠物小白鼠——少年叛逆,内心柔软
庄士敦正在和溥仪谈论华盛顿,小白鼠探出了脑袋,于是庄士敦提醒溥仪,小白鼠可能想逃走,溥仪听到这里,显出一丝慌张与不悦,他说:"下课吧"。
溥仪的生母去世了,虽然他对于自己没得到母亲的陪伴,有些怨怼,但还是想去看看母亲。他骑车走向宫门,侍卫没有拦他,只是快速地关上了大门,一气之下,他将小白鼠摔死在宫门上。
在那个时候,除了猫、狗这些常见的宠物,也有驯化鸟、鹰等,但是几乎没有见过把老鼠当宠物的,溥仪是一个青春期叛逆的少年,他知道自己是可以任性的,他说老鼠是宠物,周围的奴才就会对老鼠毕恭毕敬。
老鼠也是他自己的化身,老鼠的内心永远是忐忑的,它想要逃走,这恰恰也是溥仪的内心,摔死老鼠既表达一种不得自由的愤怒,同时代替自己作为陪葬,随母亲离开,表达自己对母亲的不舍。
02、剪辫子——摆脱束缚,渴望变革
一天,溥仪向庄士敦请教是不是剪掉辫子的问题,得到的答案是"紫禁城已经成为没有观众的剧院",于是他下定决心,剪掉了长辫子。
这里的台词很隐晦地点出了小朝廷的尴尬,民国建立之后,紫禁城墙外是剪了辫子的革命军,在墙内,是末代皇帝溥仪和他的小朝廷,享受着优待条件,自说自话地延续着皇家传统的骄奢享乐。
溥仪在《我的前半生》中写道:"从民国二年起,民国的内务部就几次给内务府来函,请紫禁城协助劝说旗人剪掉辫子,并且希望紫禁城里也剪掉它,语气非常和婉,根本没提到我的头上以及大臣们的头上。我这一剪,几天功夫千把条辫子全不见了,只有三位中国师傅和几个内务府大臣还保留着。"
这时候的溥仪渴望摆脱紫禁城束缚,渴望西方文明,渴望改革,他鼓足了勇气,想像光绪帝一样进行改革,此时的他充满活力和斗志,是一个渴望从封闭走向自由的代表。
03、溥仪大婚——试图反抗,无奈软弱
在溥仪选后之前,交代了一个小细节,那就是排除了很多人的反对,溥仪要戴眼镜了。
这一天,他以照片选皇妃,特意很认真地戴上了眼镜,他要的不仅仅是一个妻子,他想要的也不仅仅是皇后,他想要一个摩登的妻子,会跳快步舞,他想要西化开明的皇后,他想要思想的沟通,他更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做自己的主。
然而事实是,他对婉容说,其实自己的婚姻是做不得主的。
皇上大婚曾经是天大的事情,这一次他们也想要同等的规模和传统的仪式,首要的问题就是经费,即便尽量省俭也至少需要四十万块大洋。
民国政府连皇室的优待费还拖欠着,导致内务府一贫如洗,为了日常开销,少不得变卖宫中珍宝,而且还有很多人中饱私囊,这一次筹备大婚更是变本加厉。
即便如此,溥仪的婚礼还算是体面的,特别是各路达官显贵送来了结婚贺礼,其中民国大总统黎元洪赠送珐琅器、绸缎仗帘,徐世昌送来两万大洋、瓷器、中国龙凤地毯,冯玉祥送来了如意和金钟表等贺礼。
在这段戏的最后,溥仪对婉容说,"你必须和我一起牛津大学"。所以,虽然他对不自主有不满,试图反抗,但是还算称心的婉容,还算体面的婚礼,还可以憧憬的牛津,让他始终觉得自己是皇帝。
04、建福宫大火——锐意改革,力不从心
溥仪锐意改革的第一步,是任命郑孝胥为大内总管,清点自己的财物。可是,建福官的清点刚开始,就以深夜的一场大火告终,全部烧个精光。据说意大利公使馆消防队的救火车开到紫禁城叫门时,守门的还不知是怎么回事。
结果是,建福宫附近一带,包括静怕轩、慧曜楼、吉云楼、碧琳馆、妙莲花室、延春阁、积翠亭、广生楼、凝辉楼、香云亭等一大片地方烧成焦土,这是清宫里贮藏珍宝最多的地方。内务府只交上来一部分糊涂账,到底有哪些珍宝,至今是个谜。
溥仪带着自信和决心开始的改革行动,渴望一展抱负,行使皇权,就如熊熊火焰一般,只是被熄灭了,站在城门上,当自己的太傅陈宝琛却为被驱逐的太监们求情时,相信他内心是失望的,感到了力不从心。
05、逐出宫门——冥顽不化,软弱妥协
1924年,溥仪正在殿前打网球时,这是他在享受自己改革的初步成果。但是冯玉祥发动了北京政变,溥仪被赶出了紫禁城。这是他20多年来,第一次离开皇宫。
只有日本大使馆愿意收留他们,让他在天津过着花花公子的生活。日本发动侵华战争,把他当做一枚棋子,利用他建立伪满洲国。
婉容不同意,太傅反对他,但是他很坚决,在他的观念中,"没有我就没有伪满洲国,我是世袭的统治者"。
在伪满洲国的生活,保护不了婉容,侍卫不得佩带武器,伪满洲国新的总统,······一步步逼宫,他只能选择退让和妥协。
06、 旅顺改造——做个平常人
被俘后,他在旅顺监狱接受改造。在最初的日子里,他仍然享受着可以有的优越感,他要小李子服侍自己,提醒小李子为自己挤牙粉。
甚至被迫自力更生的时候,衣服的扣子都扣不齐,不会系鞋带,这些细节表现的不是他的笨,而是他思想上的固执。
他选择妥协屈服,承认自己的罪行,甚至承认那些他没有做过的事情,"就不能让我一个人呆着吗?"
在影片的最后,当看到曾经的监狱长被批斗时,他不明白为什么?但是他只想过一个普通人的生活。
导演贝纳尔多·贝托鲁奇在接受采访时,讲到"要是我对溥仪没有同情,我就不会拍这部影片了。这些人物虽是可憎的,但他们也是世界的一部分。我并不谅解他,可他们也是命运之神的玩物。所以,任何人都不过是历史的牺牲品"。
这部影片中,导演向大家展示了溥仪跌宕起伏的一生,他有过斗志,有过软弱,有过固执,即便在影片的最后,他也没有像其他人那样,要为新中国工作,他说"人是不会改变的",这是一个时代和地位赋予他的性格特点及局限性,也使得这个人物故事极具历史张力和感染力。(撰文:人间九月牛)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