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品 | 从《刑场上的婚礼》的票房情况看戏曲电影新发展
在刚刚过去的双节小长假中,文旅产业强势复苏,特别是“国庆档电影院线”我们看到了超预期的票房成绩。在百花齐放的院线平台上,有一只“小众”影片,突破了“类型”票房纪录,这让创作者们,看到了坚持的希望,它就是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
2019年末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的公映带来了惊喜,从2019年12月11日首映到2020年1月20日,单广州地区放映的总票房近230万元。若不是疫情中止了影片放映,首轮票房成绩必然获得更大的突破。
7月20日,广东电影产业安全有序复工复产,《刑场上的婚礼》列入首批复映片单,在广州、佛山进行公益放映。佛山是《刑场上的婚礼》的原型人物陈铁军的故乡,每场放映结束后,总有观众眼含热泪,久久没有离场。这个家喻户晓的革命爱情故事再一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截至9月底,《刑场上的婚礼》上映以来广、佛两地观影人次达到12万,观影人次、放映场次及票房,均创下了近三年以来国内戏曲类电影的最高纪录。
《刑场上的婚礼》猫眼电影票房数据
在传承优秀中华传统文化政策指引下,近年戏剧影片的产量及质量近年均呈上升趋势,作为中国电影史起点的电影类型——戏曲电影在新时代重新绽放。
戏曲电影多以戏剧传承、文化保护的角度进行创作,当中大多数的作品来自于经典舞台剧的改编,与主流观影人群更接近的现代戏比例却相对偏少,戏曲电影无法满足当下观众的审美需求。但《刑场上的婚礼》的成功展现出戏曲电影守正创新的新探索,着眼当代、关照现实的题材选择为戏曲电影事业注入新的活力。
上映至今,观众好评如潮,专家们皆给予了高度评价。
著名评论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仲呈祥评价影片“守住本,守住正,创了新,努力以现代电影语言凸现粤剧审美优势,纵情地讴歌了精神之美、理想之美、信仰之美,演员的表演达到了用心、用情、用功,不仅有精神高度,也有文化内涵,深刻体现自强不息、为民立命和高尚圣洁的爱情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为戏曲电影守正创新、培根铸魂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著名剧作家、电影导演龚应恬表示,戏曲电影为什么拍?谁来拍?怎么拍?在这三个问题上,影片作了样板式回答:为什么拍?为弘扬传统文化而拍,为热爱戏曲的观众而拍,为培养、引导新观众喜欢上传统戏曲而拍。影片票房数据可喜可观,服务这么大一个观众群体,值得。谁来拍呢?让懂戏曲的人来拍。李瑞环同志有过一个讲话,“不要把戏曲片拍成纪录片”,就是要让戏曲行内人来干内行事儿。看得出,这是部内行的、懂戏曲的、尊重戏曲的戏曲片。怎么拍?戏曲电影归属上还是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运用了电影的一切手段提升了粤剧艺术的视觉化,强化了几位梅花奖演员的唱念之美、身段之美、达意之美,最后完成了戏曲艺术和电影艺术的结合之美。这几个方面,《刑场》都做到了几乎完美,是近年戏曲片的一个标杆。
广州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丽则认为“影片及同名粤剧,无论是从题材的精神高度到传统地方文化的深厚内涵、舞台表演精湛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出极高的站位,闪耀着信仰之光和人性之美,是革命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所研究员高小健则表示:“在当今戏曲与电影不断向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像粤剧电影《刑场上的婚礼》这样唱响主旋律、讴歌中华民族光荣历史和英烈人物,同时又具有创新意味和出色艺术表现的精品,为戏曲电影的未来发展带来了重要的启示是值得喝彩的。”
《刑场上的婚礼》是21世纪以来岭南戏曲电影新浪潮中第一部现代革命题材的戏曲影片,改编自同名粤剧舞台剧,取材自革命烈士周文雍、陈铁军把刑场当成婚礼殿堂英勇就义的故事,展现了主人公无惧压迫和死亡的坚定信仰以及志同道合的高尚爱情。
影片主演为著名粤剧表演艺术家欧凯明(两度梅获得者)和崔玉梅(梅花奖得主),由知名戏曲片导演马崇杰执导,采用虚实结合的拍摄方法在国家数字电影制作基地(北京怀柔)完成制作。全片摄影录音、美术置景、服化道妆、后期特效等制作环节高标准执行,展现了专业精良的中国电影工业制作水平。
影片由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任第一出品方,是中国电影“国家队”的第一部粤剧电影。参与出品的还有广州市广播电影台和长影集团等,长影厂继1980年拍摄故事影片《刑场上的婚礼》后,再次参与同名戏剧片的创作。出品方认为该片会成为长映不衰的作品,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将再度公映,向经典致敬、向英雄致敬。
相关推荐
最新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