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笑来: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启动积累 -- 被动支出
被动支出(Passive Expenses)所谓的被动支出,通俗地讲,就是指“你还没做什么,但你的钱已经被花掉了”。嗯?还有这种事情?!
1. 通货膨胀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
你手中的货币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贬值了,购买力下降了,相当于说,你的钱有一部分“还没来得及花就已经不见了” ……
虽然说,通货膨胀对每个人产生同比例的影响,好像谁都逃不掉;但最终,对每个个体的影响差异还是很大的。
越有钱的人当时的损失越大,因为基数大,所以同样的比例,损失金额却要大很多。这个很容易理解。但反过来,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越有钱的人“恢复能力”越强 —— 这就好像受了同样的伤,身体强壮的人相对更有优势一样。
2. 利息对借款者来说也是很可怕的被动支出
借来的钱,之所以要支付利息,是因为在很多情况下,钱本身就是一种生产资料,而它也可以用来购买其它的生产资料,而生产出来的商品是可以以更高的价格卖掉的,于是能赚到钱。
所以说,利息这东西,本来就是天经地义的。只是在很多文化里,古今中外,很多人总是下意识地觉得赚取利息的人是不劳而获的,到了不得已的时候又不惜去借很高利息的贷款 —— 错上加错。
一旦你借了钱,你就许下了一个承诺,在未来的某个时间节点之前,或一次性,或分期,你要连本带息地还掉这笔钱。于是你就创造了一个周期,在这样的一个周期里,时时刻刻你都面临更多一点的利息负担。
3. 生活必需品开支其实是一种被动支出
它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你还活着,勤奋也罢,懒惰也好,你总是得花那些钱。房租、水电费、宽带费、电话费、交通费用、餐饮费用……还有各式各样的日用品,男人的袜子,女人的指甲油等等。“你还没干什么有意义的事儿呢,钱就花出去了……”
对大多数年轻人来说,这最后一项才是最可怕的被动支出,因为通货膨胀虽然可怕,但自己反正没多少钱所以感觉不到损失;因为利息虽然也可怕,但自己反正还没借过多少钱,所以无所谓……可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却是时时刻刻都感觉是负担的东西。
所以,有一些人(其实是少数)常常说,赚钱很辛苦的,要跑赢利率、要跑赢通货膨胀,否则就亏了…… 这其实是一种难得的洞见 —— 尽管这看起来显而易见。
关于第一项通货膨胀,因为普通人暂时无能为力,所以就不在它的身上浪费时间精力了,连烦心都没必要。对民众来说,它基本上属于“天灾”,完全是不可控因素,这种风险甚至不可以通过保险机制来防御(保险产品能够防御的只能是那种小概率大损失的风险 —— 这个后面会有专门的文章详述)。我们能做什么呢?什么都不能,做什么也都没用,它发生了就是发生了,谁都无能为力。
关于第二项利息,对绝大多数年轻人来说需要注意的只有一条:
也就是说,如果你借来钱,用它可以赚到钱,赚到的钱比利息多,你就是有利润的 —— 那这本质上就是生产。如果仅仅是消费,花出去了,获得的仅仅是享受而已(即便有些确实是终极体验),那就有点亏了,甚至亏大了 —— 别人赚了一分钱,你花掉一分钱,这加起来差了两分钱呢。
借来钱,去支付教育费用,这也是生产,因为这相当于提高了自己将来获得更高收入的可能,算是一种投资,其实是很划算的投资。借来钱去买房子,虽然复杂一点,也是投资(好坏看整个经济周期)。可借来钱去买个 iPhone 然后支付 30% 以上的利息,这就不太划算 —— 因为有更便宜的替代方案存在,比如用坚果手机啊什么的,代价就是“没那么酷呗”。但是,买来 iPhone,不仅用了,还用来作为开发机、测试机,那就很不一样了!
最后看第三项被动支出,生活必需品支出。
对于生活必需的支出,对策要是不吃不喝的话,显然不怎么明智。在今天这个世界里,竟然要连上网费都省下,那还跟原始人有什么区别?过分约束自己,其实并不是个优势策略(尤其是考虑到终极体验的不可替代性的时候)……
1. 甄别必需和必虚
其实有些必需实际上是必虚而已。所谓必虚的意思是说,虚荣心使得那个东西看起来必需。韩国人在这方面有个有趣的专用词汇:“面子保护费” —— 很多的必虚之所以显得是必需,其实是爱面子的心里作祟。连网是必需,智能手机是必需,但 iPhone 对有些人来说真的是必需吗?很可能其实只不过是必虚而已 —— 实际上完全可以替代。
有个特别有趣的现象:在进入社会的起点上,女性往往比男性需要消费更多的必需品,比如,衣服、化妆品。男性一般是用不着化妆品的,男性对衣着的要求也没那么高,但男性却往往比女性更为窘迫。为什么呢?男性总是在必虚(而不是必需)上开销过大。
2. 尽量剔除瘾性消费
一天一杯星巴克的拿铁,其实是很高的消费。按照北京的星巴克价格,一杯是 30 元人民币,一个月就要 900 元上下…… 某种意义上,尽管绝大多数女性坚决不同意,但实际上,很多美容消费(比如敷面膜)其实也是一种瘾性消费 —— 只不过是上瘾了而已,并不是因为那有什么实际效果。
道理简单明了,做到却极度不容易。我自己就是咖啡的重度瘾用者,也是香烟的重度瘾用者,这些年的累积消费金额真的早就够在中国买一辆豪车的了…… 这些东西一旦上瘾,戒掉就很难(之前也提到过奥巴马死活戒不了烟的例子)。
后来我想开了,知道这是自己的弱点,于是决心从用另外的方式弥补 —— 想办法提高自己的被动收入,用以抵消这方面的支出…… 生活不易啊。
3. 向父母求助
这可能是很少有人会给出的建议:
刚刚步入社会的年轻人,刚开始有收入,怎么可能有积蓄?在我看来,父母借钱给孩子实践理财要比借钱给孩子去借更多的钱慢慢还(买房子)强太多了!
比如,向父母借 100,000 元人民币,如果可以买到年化 8% 的理财产品的话,那么一年下来就有 8,000 元“额外”的收入去抵消一部分生活必需开支。不要小瞧这 8,000 元,它真的会让生活从容很多。男生的游戏机,女生的指甲油和口红,其实根本用不了多少钱,但其实又可以被抵消……
过去,找到年化收益 8% 的理财产品,以 10 万元的投资金额,几乎是不可能的。过去高收益的理财产品门槛比较高,通常在 100 万以上。现在稍微不同了,因为国内的互联网金融的蓬勃发展,网上有很多相对靠谱的 P2P 理财平台,所以早就可以开始用一定的资金量获得相对稳定的靠谱收益。
当然需要自己研究风险高低,一般规律倒也简单:
别指望从别人那里找到答案,只能靠自己去判断。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孩子也都开始懂事了,需要零花钱了。我通常会建议他们带着孩子去银行买个理财产品。然后,告诉孩子:
这比什么各种司空见惯的理财教育强多了,几分钟、几句话,就已经把该教的都教完了……
更进一步
人一辈子基本上要靠三种力量:
它们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时代,体力差基本上直接等于活不下去;智力差当然也很危险,但一个体力强大的傻子却可能更容易生存……
不过,即便是在远古时代,体力超群或者智力超群,直接的结果通常就是财力的增加,而财力的增加常常会进一步导致体力和智力的进一步改善。
有两个自然规律在人类史上从来都没有变过:
上面用过一个词,“超群”;这个意思是说,无论是体力还是智力,比别人强一点点其实没多大用,必须是第一,否则不可能被重赏;而自然规律就是老大通吃 —— 发展到今天,这个趋势越来越夸张,创投圈里流行一个朴素的认知,其是古老的自然规律:这个世界,只有老大没有老二。
一个人的体力是有上限的,再强壮也有衰老的必然;一个人的智力是有上限的,再好学再勤奋,时间总是有限的;但是财力却有着优于体力和智力的属性:
后天获得的体力可能遗传,也可能不遗传 —— 也就是说,有可能,但不一定;后天提高的智力,很难遗传,更多是通过对下一代的教育引导大致达到“遗传”的效果;可财力却不一样,除了它可以积累无上限之外,还可以直接让子女继承,若是他们拥有足够好的体力和智力,那么就可以继续积累财力,并且还是站在更高的起点上继续积累……
历史上来看,只有一种靠谱的途径:
“一夜暴富”其实很常见的,但由于不是通过积累获得的,所谓“暴发户”在财富方面的智力(所谓财商)跟不上,于是无论多少财富都可能很快败光……这种例子非常多,学者们曾经跟踪观察那些中了彩票的人,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最终回到穷困潦倒的状态。
而长期积累,本来是很少很少人能做到的事情;积累就是难得的习惯,且要长期,这就难上加难。即便有人做到,历史上也有观察:“富不过三代穷不过五服”,为什么呢?只因为积累教育实在太难了!但这确实是唯一靠谱的途径。(这个理财系列,要是真的出版纸质版书籍的话,弄不好我会取名为《把时间当作朋友2》——其实全部的主旨还是那句话“一切都靠积累”……)
所以说,细想想,就会发现,只有养成积累的习惯(无论是在哪方面),才是抵消被动支出的最有效手段。
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