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脑损伤是怎么回事 新生儿脑损伤怎么办
一、新生儿脑损伤的主要表现
孩子没睡熟前眼珠会动是睡眠初有动眼的现象,是正常的。但孩子总是哼哼唧唧的还伸懒腰,应考虑是神经兴奋性过高引起的,也有可能是肚子不舒服所致。从你的描述来看,孩子不象有脑损伤,但需要注意是否存在有脑损伤的可能。
如果孩子对声音无反应,对眼前30厘米左右移动的东西无追视,或是有惊跳、哭闹厉害不易被安抚等表现,就需要考虑存在脑损伤的可能,需要积极处理。孩子脑部损伤考虑是轻度的,也就是考虑进行营养脑细胞药物进行治疗的,如脑合素或者是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的,但是需要结合后期进行高压氧治疗的。
主要表现为意识改变及肌张力变化,严重者可伴有脑干功能障碍。根据病情不同可分为轻、中、重度。轻度主要表现为兴奋、激惹,肢体及下颏可出现颤动,拥抱反射活跃,肌张力正常,呼吸平稳,前囟平,一般不出现惊厥。上述症状一般于24小时后逐渐减轻。脑电图正常,影像诊断不一定阳性。
中度表现为嗜睡、反应迟钝,肌张力减低,肢体自发动作减少,病情较重者可出现惊厥。前囱张力正常或稍高,拥抱、吸吮反射减弱,瞳孔缩小,对光反应迟钝。足月儿上肢肌张力减退较下肢重,表明病变累及矢状窦旁区;早产儿表现为下肢肌张力减退比上肢重,则是因脑室周围白质软化所致。症状在生后72小时内明显。
二、新生儿脑损伤是什么原因
新生儿窒息
新生儿窒息是指由于各种原因所导致母体-胎儿间通过胎盘血流进行的气体交换发生障碍,引起胎儿严重的缺氧和酸中毒,继而出现呼吸、循环及中枢神经等系统的抑制,以致出生后不能建立和维持正常呼吸的一种危急病理状态。
新生儿窒息的神经系统损害主要表现为缺氧缺血性脑病和颅内出血,严重者可导致神经系统后遗症,如智力低下、癫痫、脑性瘫痪等。
新生儿败血症
新生儿败血症是指病原体进入宝宝的血液中生长、繁殖、释放毒素而产生的全身性炎症反应。
由于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的免疫系统不成熟,所以一旦感染,很容易发展为败血症,而且临床表现很不典型,发展又十分迅速,容易导致感染性休克和颅内感染。而颅内感染就可能导致颅内压增高、易激惹、抽搐,如果治疗不及时,可能遗留视力和听力障碍、智力运动发育障碍、癫痫、脑积水等后遗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
新生儿低血糖症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全血血糖低于2.2mmol/l的新生儿疾病。
因患儿在子宫内血糖全部来源于母体,本身肝糖原储备不足,在出生断脐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大、基础代谢高、能量消耗增多,导致约8%的新生儿最终发展为低血糖,并且需要进行干预。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小于胎龄儿、窒息缺氧患儿、感染患儿、母亲有妊娠糖尿病的宝宝,低血糖发生率更高。大部分健康新生儿早期出现暂时性低血糖一般不会引起严重后果,而持续或反复发生低血糖却有可能导致神经系统损伤,遗留脑瘫等后遗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是宝宝们常见的住院原因,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可导致胆红素脑病。胆红素脑病是由于胆红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作用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性疾病,可导致智力、听力、运动障碍等后遗症,严重影响生存质量,给家庭与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三、新生儿脑损伤应该怎么治疗
第一:怀孕之后要定期的做产检,6个月的时候可以做四维彩超,这样就可以更好的判断胎儿的情况,如果有问题,可以提前想解决办法,这样也是对孩子负责的一种行为,母亲是伟大的,为了孩子什么痛苦都可以忍。
第二:不过好在孩子的病情发现的早,这样治愈的可能性非常大,不过也有可能是孩子某些器官没有发育好,一般42天以后可以准确的判断婴儿是否是脑损伤,是的话,尽早的干预治疗会好很多,可以避免发展成为脑瘫。
第三:治疗婴儿脑损伤一般是采用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也就是可以通过视觉,声音,感觉等方面来锻炼孩子。婴儿睡醒后可以用颜色鲜艳的玩具和父母开心说话的笑脸,引导婴儿向各个方向注视。
注意事项:
每日应多次与婴儿说话,刺激孩子的听觉,还有就是可以通过刺激孩子的皮肤,用温暖的手抚触婴儿全身的皮肤,全身轻柔抚触按摩,可促进脑损伤的康复。
四、新生儿脑损伤的早期干预
1.视觉刺激:新生儿即可开始用鲜艳的玩具和父母与之说话的笑脸,引导其向各个方向注视,每日数次,每次1分钟左右。对视觉诱发电位证实有明显视路损伤或眼底检查有视神经发育不全或萎缩的,加瞳孔对光反射刺激,每次光照与不照之比为1~5秒:5秒,每组5次,每日30~60组,组间隔大于5分钟。此法应在有经验医师指导下进行,不要造成黄斑部光损伤。可靠坐后用对比度高的黑白图及字卡,较快速度进行视觉刺激,可提高注视能力。
2.听觉刺激:父母说话的声音是最好的听觉刺激,应每日多次较大声音与婴儿说话。听觉诱发电位异常较明显的可加其它柔和声音刺激,如装有豆子的塑料盒摇晃声等,每次数响,每日30~60次。
3.皮肤感觉刺激:约80%脑损伤儿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长、波幅低,通过抚触、毛刷等皮肤刺激可促进脑损伤康复。抚触、软毛刷、海绵、轻叩击等用于肌张力高者,每日数次,每次5~10分钟。肌张力低者可用硬毛刷、空心掌拍打、冷热水刺激等。捏脊是通过皮肤刺激进行全面调理的有效方法。
4.爬行训练:美国医生Temple F、Doman RJ和Doman G通过研究指出,在人类个体发育过程中,有种系进化过程特点的重演,婴儿从匍匐爬到跪起来膝手爬,再到站立行走的运动发育过程中,与之相对应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完善是从脑桥到中脑,再到大脑皮层,相应部位的脑损伤可有相应的运动障碍,下一级的脑损伤可影响上几级的运动功能,因此不会行走或行走姿势异常的,要从爬行开始训练。新生儿觉醒时应练习俯卧抬头、上臂支撑并逐渐引导其向前移动,脑损伤婴儿要从3个月开始进行斜坡板助爬训练,较大年龄不会地面爬行的,也可先用斜坡板练习,并逐渐降低斜坡板,过渡到平地爬行。每天有一定数量正确姿势的匍匐爬及膝手跪爬是脑损伤儿功能训练的重要内容,从匍匐爬向膝手爬过渡中常加入障碍爬,如爬过家长大腿或其它障碍物。爬还有助于纠正斜视、眼颤等。
5.被动模式运动:是一种由三人操持,模拟匍匐爬的被动运动。每天进行4~6次,每次50~250节四肢及头颈部有节律的运动及摩擦,活动肌肉关节的同时向脑输送正确匍匐爬的信息,可促进正确爬行动作的出现、纠正错误的运动姿势、调整肌张力、改善感知觉,是对较重脑损伤进行治疗的有效方法。不会爬行及爬行、行走或其它姿势异常的均应有此项目,新生儿脑损伤宜从3个月开始增加模式运动。
6.坐、站、走训练:坐、站、走是人类生活工作的主要体位,坐、立平衡是走及其它协调动作的基础。适时坐、立训练使踝、膝、髋持重可预防骨质疏松、关节松弛等发生,应按6个月坐、10个月站、周岁走的运动发育规律及时开始相关训练。坐的训练有靠坐、盘坐、长坐、高坐等。站的训练有靠墙站、靠架固定站、扶物站、跨步站、凳坐位站起、蹲起、单腿站等。走的训练有扶杆走、扶架走、独走等。对腰背肌较弱的增加腰背肌训练。
7.手功能训练:2~3个月即应开始手抓握、放开练习,逐渐增加抓住近处的玩具,拇指及食指捏起小物品等,可用玩具、游戏形式进行。
8.咀嚼、吞咽、发音、语言训练:脑损伤患儿由于神经-肌肉支配障碍,易出现咀嚼、吞咽及发音困难,影响齿槽骨及口腔相关器官发育,可造成营养不良、构音障碍等。适时加辅食并面对面的教小孩咀嚼、吞咽及发音非常重要。学吹小喇叭或气球、用舌尖舔着吃一些小食品、用吸管吸饮料等有助于口腔肌肉的发育。
9.平衡功能训练:部分脑损伤患儿行走困难主因平衡障碍。5~6个月脑损伤患儿即可增加平衡功能训练,较易操作的有于台案上进行的被动左右侧滚,每日数次,每次50米左右,侧滚还有利于听力障碍的纠正。
10.药浴、水疗及按摩:脑损伤患儿存在脑及肌肉关节的微循环障碍及二者之间的恶性循环,应用具有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的药物进行温热药浴,并辅以浴中、浴后按摩及抚触,可有效改善肢体及脑功能,对新生儿脑损伤仅采用此方法即可干预成功。药浴一般每日进行1~4次,每次浸泡10~20分钟。浴后对肌张力增高较著的肌群、有挛缩倾向的肌腱或关节松弛、僵硬等部位进行按摩,由轻缓开始,灵活运用按揉、牵拉、屈伸旋转等手法,每次10~20分钟。
11.反射性口罩:研究证实一定量CO2自吸入,可改善脑循环、促进脑发育、有助于脑损伤合并癫痫的控制。一种透明塑料特制的口鼻罩可达到CO2自吸入目的,口鼻罩大小、每次时间、每日次数均由专业人员测试并指导实施。
12.阅读兴趣培养:从新生儿期即可用图片培养关注力,2~3个月可天天看,读几次婴儿画报或适宜图片,每次时间不长,视小儿关注持续时间。固定人、时间、地点,小儿易于习惯。
13.针灸、火罐、电刺激及辅助用药:根据情况部分患儿加此治疗。
14.良好习惯培养及情绪障碍纠正:脑损伤儿有情绪障碍者比例较高,自新生儿期即应培养良好习惯,有情绪障碍的要采用耐心、引导的方法纠正,良好的情绪及主动配合是训练收效快的重要因素。
15.物质营养是基础;脑损伤较重患儿1岁后仍应采用适当项目继续训练。
相关推荐
最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