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治疗好呢,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危害,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一、细菌性心内膜炎怎么治疗好呢
1.非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抗生素治疗:采用最有效的抗生素是治愈本病的最根本的因素。应用抗生素的一般原则是:①用药要早。②选用杀菌抗生素,选择能穿透血小板一纤维素的赘生物基质,杀灭细菌,且可长期应用无严重副作用的药物,青霉素为首选。③剂量要足,维持血清抗生素浓度在杀菌水平4~8倍以上。④若血培养阳性,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药物。⑤疗程要足够长,一般需要4~6周以上。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其他治疗:包括营养支持,纠正贫血,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控制心力衰竭时,治疗相关并发症等。
2.手术治疗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1)手术指征:①严重心瓣膜关闭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②难以控制的感染,抗生素及其他治疗效果/1:明显。③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真菌感染,一般抗菌治疗效果不佳。④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感染性心内膜炎。⑤赘生物形成。⑥中枢或者外周栓塞并发症,尤其反复出现者。⑦心脏传导功能障碍,房室传导阻滞等。⑧瓣环旁脓肿或动脉瘤形成。⑨进行性肾功能不全。
二、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危害
常发生心力衰竭、栓塞、转移性脓肿和感染性动脉瘤等并发症。
1、心力衰竭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二尖瓣和主动脉瓣最易受累,瓣膜损害严重,产生急性瓣膜关闭不全,可出现急性左心功能不全、肺水肿的表现。病变若累及三尖瓣及肺动脉瓣,可出现右心衰的表现。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产生全心衰竭的征象。
2、栓塞若赘生物脱落,带菌的栓子可引起多发性栓塞。最常见的部位脑、肾、脾和冠状动脉,可产生相应临床表现。
3、转移性脓肿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易脱落,这些带菌的栓子可随血液到达身体的各个部位引起脓肿的形成。
4、感染性动脉瘤多由于严重的感染,病原微生物侵蚀动脉壁弹性组织,导致动脉的局部扩张。发生于较小动脉的动脉瘤预后较好,发生于较大动脉的动脉瘤一旦破裂预后较差。
三、细菌性心内膜炎的诊断标准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主要标准
(1)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阳性
①两份不同血培养标本分离出典型病原体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HACEK菌群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或社区获得性肠球菌(无原发病灶)。②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一致的病原体持续血培养阳性。
(2)心内膜受累证据
①出现新的瓣膜反流(杂音增强或改变)。②超声心动图刚性发现(换瓣术后推荐应用经食管超声),包括心内膜损伤处摆动的团块回声;瓣周脓肿;人工瓣新出现的瓣周漏或者瓣膜裂开。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次要标准
(1)易感因素,既往心脏病史及静脉药物成瘾者。
(2)发热体温≥38℃。
(3)血管现象:主要动脉栓塞,脓毒性肺梗死,真菌性动脉瘤,颅内出血,Jane—way结。
(4)免疫学现象:类风湿因子,肾小球肾炎,Osler。结或Roth点等。
(5)微生物证据:血培养阳性但未达到主要标准的,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相符的致病菌的血清学证据。除外单纯分离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感染性心内膜炎极少见的病原体。
四、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外在表现
1.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常见表现
(1)常有急性化脓性感染、近期手术、外伤、产褥热或器械检查史。
(2)起病急骤:主要表现为败血症的征象,如寒战、高热、多汗、衰弱、皮肤黏膜出血、休克、血管栓塞和迁移性脓肿,且多能发现原有感染病灶。
(3)心脏方面:短期内可出现杂音,且性质多变,粗糙。由于瓣膜损坏一般较严重,可产生急性瓣膜关闭不全的征象,临床上以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最易受累,少数病例可累及肺动脉瓣和(或)三尖瓣,并产生相应瓣膜关闭不全征象。此外,也常引起急性心功能不全,若病变主要侵犯二尖瓣或主动脉瓣,则表现为急性左心功能不全,出现肺水肿;若病变累及三尖瓣和肺动脉瓣,则可表现为右心衰竭的征象;若左、右心瓣膜均受累,可产生全心衰竭的征象。
(4)若赘生物脱落:带菌的栓子可引起多发性栓塞和转移性脓肿,并引起相应临床表现。
2.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特殊类型
(1)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1.4%~3.1%,双瓣置换术后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率较单瓣置换术后高,主动脉瓣较二尖瓣更易发生,术前瓣膜已有感染性心内膜炎者更易发病。机械瓣与生物瓣的发病率相近,但术后12个月内,机械瓣感染的危险更高。
临床上根据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时间,将其分为早期和晚期人工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早期是指术后60天内出现症状者,其病原微生物主要为葡萄球菌,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其他革兰阴性杆菌、真菌也较常见。晚期是指术后60天以后发病者,其病原微生物与自然瓣膜感染性心内膜炎相似。
相关推荐
最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