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祛湿 祛湿食谱有哪些
一、中医祛湿的方法
一、健脾胃祛湿法
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太理解“为什么体内湿气总是不断的产生呢?”,为了通俗易懂些给大家打个比方,脾胃就相当于是一个抽水机,湿气就像池塘里面的水,水每天会源源不断地产生。如果抽水机正常,每天能正常的将水排出,湿气不明显;若抽水机动力不足,抽水速度慢,则排水的能力就会变差,这个时候湿气就会越来越重。
所以说,脾胃虚弱的人就像是抽水机的动力不足,根本无法满足那每天排水的任务量。此时若有效健脾胃,就像当于是加强了抽水机的动力,保证了其正常运行,完成了那每日的排水量,所以湿气就自然不明显了。
在此提醒一下大家,健脾胃祛湿法只适用于因脾虚所导致的体内湿气重的情况。
健脾祛湿食疗方推荐:红豆薏米粥
【材料】:薏米仁、赤小豆、红枣、龙眼肉
【做法】:先将薏米与红豆洗净提前泡发(约十二个小时)。,再将泡好的薏米和红豆放入锅中,大火煮开;红枣和龙眼肉洗净备用,等汤煮沸后,加入红枣和龙眼肉,之后转中小火慢炖,至红豆微开花熟软即可食用。
【功效】:这一款最为普遍且效果比较的家庭食疗粥,红豆和薏米均为健脾祛湿的传统食物,没有任何副作用,可以常吃。
有些人为什么喝了许久的祛湿汤却依旧不见到任何效果呢?这只能说是你的方法用错了。就相当于是抽水机的动力足,可以正常运行,但是只是池塘里的水产生的太快太多了,或者水管不够大不够粗,水无法及时排出而越积越多,此时就算是再增加抽水机的动力也是于事无补。所以说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总是喝祛湿汤也不见效的原因,此时就必须用药发其汗或者是利小便的办法了。
二、微汗除湿法
中医认为水、湿、痰、饮其实是一家人,而肺乃水之上源,肺主皮毛,皮毛的散气与汗孔的开合与肺的宣发功能密切相关。所以想要排湿,打开毛孔,湿随汗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祛湿办法,可以不用非得大汗淋漓,但是需要周身微微汗出为最佳,而且需要注意的是出汗后一定不要喝冰冻饮料或者是吹空调,让汗在皮肤上自然干,这样汗出才畅,湿气才能去得快。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有不少皮肤长红疹,甚至是出汗后感觉皮肤瘙痒的人,其实这就是皮肤排汗不畅导致水湿之邪郁阻皮肤,久而化热所致。针对于此类人,照样可以利用微微发汗的方法来治疗,如用如用麻黄桂枝各半汤、桂枝二越婢一汤、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何氏感冒方等,让其周身微微发汗,皮肤排汗功能畅快了,打通了排出湿邪的“通道”,病自然也就痊愈了。
所以在此建议那些想要依赖药物来达到祛湿效果的患者,不妨选择运动出汗作为辅助手段,效果会变得更好。
三、淡渗利湿通小便
中医认为湿邪是阴邪,它容易损伤我们的阳气,而且它的粘滞之性使得它很容易留滞于脏腑经络,亦常常阻遏气机,使得气机升降失常,且湿容易和热狼狈为奸变成湿热。但湿终究还是阴邪,因此治疗湿热病时用温热的药要慎重,因此叶天士先生在《外感温热篇》指出:“热病救阴犹易,通阳最难……通阳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较之杂症则有不同也。”
中医学家蒲辅周老先生对此曾精辟地指出:这里有个讲究,我把它概括为“淡以通阳”。病属湿热,不能用温药,只能用药味淡薄者,如芦根、茯苓皮、滑石、通草、苡米之类渗利小便,湿去热孤,阳气自通。因此祛湿用利小便之法,多用于湿热内蕴的情况,常用五苓散、四苓汤、八正散等。
二、公认有效的5大祛湿妙招
第1招:越懒越要运动
体内湿气重的人大多数都是饮食油腻、缺乏运动的人。这些人常常会感觉身体沉重、四肢无力而不愿活动,但越是不爱运动,体内淤积的湿气就越多,久而久之,必然就会导致湿气攻入脾脏,引发一系列的病症。
运动可以缓解压力,促进身体器官运作,加速湿气排出体外。跑步、健走、游泳、瑜珈、太极等运动,有助活化气血循环,增加水分代谢。
第2招:饮食清淡适量
肠胃系统关系到营养及水分代谢,最好的方式就是适量、均衡饮食。酒、牛奶、肥甘厚味等油腻食物不易消化,容易造成肠胃闷胀、发炎。甜食油炸品会让身体产生过氧化物,加重发炎反应。
生冷食物、冰品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不宜经常食用,如生菜、沙拉、西瓜、大白菜、苦瓜等,最好在烹调时加入葱、姜,降低蔬菜的寒凉性质。
第3招:避环境的湿气
我们人体内产生湿气,除了自身代谢的问题以外,有很大一部分和环境有关。经常在潮湿、阴冷的环境中,就容易导致湿气入侵体内。
日常生活中应留心下列事项:1.不要直接睡地板。地板湿气重,容易入侵体内,造成四肢酸痛。2.潮湿下雨天减少外出。3.不要穿潮湿未干的衣服,不要盖潮湿的被子,洗完澡后要充分擦干身体,吹干头发。4.房间内的湿气如果很重,建议多开窗透气。如果外界湿气也很重,还可以打开风扇、空调,借助这些电器保持空气的对流。
第4招:薏米煮粥,淮山煲汤
祛除体内的湿气,其实有很多我们常吃的食物可以起作用。比如薏米,性味甘淡微寒,有利水消肿、健脾去湿、舒筋除痹、清热排脓等功效;红豆性平,味甘酸,有健脾止泻、利水消肿的功效,将薏米和红豆加水煮熟后食用,可以利尿、除湿,甚至还可以起到美容的效用。
此外,还可以选择红豆、茯苓、淮山、党参等,放到煲汤材料中,或者煲成粥、煮水喝,都可以利尿、除湿,对水肿的人尤其有效。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方法都有利尿的作用,不适宜尿多的人食用。
第5招: 妙用葱、姜、蒜
葱、姜、蒜不仅是家里常用的调味料,还具有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例如我们可以尝试在家里煮一碗热辣辣的姜汤,用姜汤的绝妙效用将体内的湿气逼散出来,待到全身发过汗以后,病症就会有所缓解,这个办法同样适用于淋雨后预防感冒。
三、医生告诉你吃什么祛湿
苹果枸杞红糖小米粥
食材:苹果1个、小米50g、红糖适量、枸杞适量
做法:1.准备好小米、枸杞、红糖、苹果;2.将小米用清水清洗干净;3.苹果去皮切成块;4.将小米和苹果再加入适量的清水放入汤锅中,大火煮开转小火煮至20分钟;5.加入枸杞和红糖;6.继续小火煮至10分钟即可。
红豆莲藕汤
食材:莲藕1节、红豆100g、清水适量
做法:1.准备好食材;2.将红豆洗净,用清水浸四十分钟;3.莲藕洗净,去皮洗净切块;4.将莲藕、红豆放入煮锅中,一次性加入适量的清水;5.大火煮滚;6.整锅倒入预先预热好的电炖锅内;7.大火炖2小时,喜欢咸的可以下盐调味,吃淡的无须下盐。
鸭架冬瓜粉丝汤
食材:鸭架500g、盐适量、八角适量、姜片适量、料酒适量、冬瓜适量、清水适量、葱末适量、粉丝适量
做法:1.将鸭架上所有的鸭皮去掉,屁股那里多切掉一些,剁成块备用;2.冬瓜切片,切点姜片,准备两个大料;3.取砂锅烧开一锅水,加入姜片和大料;4.加适量料酒;5.再次烧开以后加入剁好的鸭架块盖盖子炖煮50分钟;6.50分后加入冬瓜片;7.加入清洗过的粉丝煮2分钟;8.最后加入适量盐烧开就可以了,盛入碗中撒点葱末。
红豆花生米凤爪汤
食材:红豆50g、花生米50g、鸡爪300g、盐适量、猪龙骨适量、生姜适量、八角适量
做法:1.准备食材:红豆、花生米、鸡爪、猪龙骨,红豆与花生米提前泡发;2.将鸡爪剪去脚趾甲,与龙骨一起放入汤锅,加适量清水,生姜一块、八角一个,将水煮开;3.捞出鸡爪与龙骨,用清水洗净浮沫,弃生姜、八角不用;4.将洗净的鸡爪、龙骨放入高压锅;5.倒入红豆及花生米6.加适量清水大火烧开,转小火炖25分钟;7.加适量食盐。
燕麦蜜豆荷包蛋
食材:燕麦片20g、蜜豆适量、鸡蛋适量、牛奶适量
做法:1.取一个砂锅(保温性能好),普通锅子也行,稍多放点水,烧开;2.水烧开后,关火,将鸡蛋打入锅内(水沸的时候别打鸡蛋,沸腾的水花容易将鸡蛋冲散);3.将盖子盖上,焖5分钟左右(根据个人喜好决定时间,喜好糖心蛋,大约4—5分钟即可,喜欢全熟,可以再多会时间);4.打开盖子,发现荷包蛋已经做好了;5.牛奶煮沸,立即关火;6.倒入蜜豆,搅拌均匀;7.搅拌均匀;8.即食燕麦片倒入碗底;9.将荷包蛋舀入碗内;10.将牛奶蜜豆盛出,舀入碗内即可。
四、拔罐祛湿寒小心被烫伤
连日的阴雨天让许多市民感觉身体不适,医院里咨询拔罐祛湿的人多了起来。不过,湖南长沙一名男子近日却因拔罐时间太长导致后背部二度烫伤,在医院治疗了10天才痊愈。对此,专家表示,拔火罐烧伤、烫伤主要是技师操作不当或拔罐时间过长导致的,大多发生在非医疗场所。
操作不当易致损伤
“每年总能遇到几例拔火罐导致烧伤、烫伤的。”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候文光告诉记者,拔罐本身的技术难度并不高,但烧伤、烫伤却很常见,其主要原因是操作者手法不够娴熟、经验不够丰富。
“拔火罐常以酒精做燃料,操作者酒精蘸多了,不慎洒到受治疗者身上,就容易出现烧伤。”候医生解释说,“出水泡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病理产物,具有治疗作用;还有一种是留罐太久导致的烫伤,处理不当很容易感染。”候文光说。
印记并非越深越好
拔罐好处多,但并非人人适用。候医生指出,很多人却对拔罐存在认识误区,认为拔罐后印记越深越好。其实,拔罐部位的淤青程度主要提示身体局部寒、淤、湿等病邪的程度,但并非越深效果越好。“不管是拔火罐还是拔抽气罐,都应考虑个人体质差异和皮肤耐受程度,以局部皮肤红润为度,一般不超过10分钟为宜。此外,在前一次拔罐部位的淤青没有消失之前,不要在原处拔罐。”
需强调的是,空腹、饱餐酒后不能拔罐,空腹时可能出现低血糖休克,饱餐时可能引起消化道出血,而酒后则可能出现心脑血管意外。孕妇、女性经期、皮肤过敏、年高体弱、多病缠身、皮肤松弛者也慎用。
前往正规医院拔罐
有人认为拔罐简单易行,一旦觉得有寒气,就到附近的美容院、按摩房去拔罐,而现在很多小店的技师并没有经过正规培训,这样往往带来安全隐患。记者查询获悉,早在2005年国家就发布了《关于中医推拿按摩等活动管理中有关问题的通知》,明确以治疗为目的的拔罐、推拿、按摩、刮痧等活动属医疗行为,必须在医疗机构内进行。
候医生建议,不论选择哪种中医疗法,都要去正规医疗机构请医生科学辩证,以避免受损伤。
相关推荐
最新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