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给学生分三六九等,领导子女、老板子女…你家孩子是哪个等级?
打工人们注意了,不在工位上受伤不能算工伤,工位上要是感觉不适还硬扛,等到回家出了事,可就是你自作自受了。
丽江某单位有位李姓员工,已经是单位主任的他爱岗敬业,对待工作尽职尽责,上班时间感觉身体不适,心慌心跳,但为了工作一直坚持在岗,即使同事都劝他回家休息,他也没有提前下班,而是吃了点救心丸挺着。
结果等下班回家出了意外,次日凌晨,他因为呼吸循环衰竭而猝死在家中。
按理说,这位李主任为工作尽心尽力,身体出现意外也是因坚持工作导致的,先不说给多少补偿,怎么着也算工伤吧?然而人社局并不认。
家属不服,亲人为单位努力工作难道还有错?人社局也觉得自己没问题,按规定就是不算工伤。
官司来来回回,打到云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判决,李某某的死亡不算工伤,并驳回了家属的再审申请。
而原因总结起来就是一句话:李某某是在回家之后突发疾病死亡的,不是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死亡或者经48小时抢救无效死亡的,不属于视同工伤的情形。
事已至此,李某某的死在法律层面不能被认定为工伤已是板上钉钉,但吐槽哥设身处地的想,若是这样的情况也可能发生在自己身上,自己还是保命重要,工作什么的,还是往后稍稍。
对于家庭条件好的人来说,工伤认定或许只是一种慰藉,但对于贫穷的吐槽哥来说,工伤保险可能就是救命钱了。
不知道李主任家庭情况如何,要是还有孩子在上学,他的离开对家庭的打击无疑更加沉重。
说到上学,又有学校开始统计学生家庭背景情况了,这次尤为简单粗暴,简直就是摆明了学生和家长说我要搞区别对待。
一般学校统计学生家庭背景,是出于对学生的关爱,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对有困难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帮扶等,而山西忻州原平市第一小学统计学生家庭背景,直接把学生划个三六九等十一类,每条分类都值得细细琢磨。
这11种学生分类不知出于什么动机,但这把“领导子女”“权势垄断部门子女”等列出来,实在是太过刺眼。
电影里,参与作文比赛的学生还要写个《我的区长父亲》自报门户,而现实里,老师已经早早把你的区长父亲、市长母亲铭记于心了,孩子想拿作文比赛一等奖,哪还用如此大费周章。
吐槽哥再给大家分析一下学校给学生的的分类。
“领导子女”,这类学生家长有权,学生得好好照顾。
“企业老板子女”,这类学生家长有钱无势,有搞头。20
“权势垄断部门子女”,这类学生家长有权有势,学生得特殊照顾。
“家长有犯罪前科的学生”,这类学生家长不好惹,不能沾。
“外地来、各种关系过来的学生”,这类学生得得看看关系从哪找的,得细分……
不知道吐槽哥以后有了孩子,得被分到哪一类。
还有“女学生”“谈恋爱的学生”这样莫名奇妙的分类。
“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到了学校,可别变成了“因财施教”。
这种将学生根据家庭背景乃至地域、性别分类的做法早已不是首次出现。
2018年,深圳一幼儿园,给家长下发《“我的小区”主题调查表》。从小区到物业,从户型到购买年份,这小区主题调查不可谓不详尽。
这样一份调查表,家长估计一时都不能全填出来。
小区每一期的起建时间,自购房还是租赁房,房子的户型,购买年份和购买价格,不光是对个人隐私的调查,更是幼儿园版的家庭资产清查。
一个幼儿园布置如此作业,调查这些问题,能有什么好处?
现实中因房价高低、房型差异和学区好坏就已经有歧视存在,而把这些东西带进孩子们的世界为了什么?让正在牙牙学语的幼儿们去“学习”房价不同和其背后家庭条件的差异,尽早感受阶层差异所带来的焦虑感,以此激励他们刻苦学习?
调查学生家庭情况也应该从关爱学生本身出发,划好调查的边界。
一旦调查过了度,既方便不了“教书育人”,还可能让老师借机“辨人识人”,造成对孩子的区别对待,让孩子产生“家长依赖”"家境依赖",家长形成严重的教育焦虑、公平焦虑,全社会也就陷入“拼爹”“拼家庭”“拼背景”的内卷中无法挣脱。
孩子在学校的每一次际遇理应是个人努力的回馈,而不是掺杂人情事故的“交易”。
教育应少一些“另眼相看”,多一些“一视同仁”。
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