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缓君:咪蒙商业法则和她的部落
昨天看到了《GQ中国》关于咪蒙的一篇深度报道《咪蒙:网红,病人,潮水的一种方向》,突然想起了去年我曾给咪蒙发过一封邮件。当时我写了一篇长文《爱过咪蒙,爱着薛之谦》,对比了咪蒙和薛之谦的经历,并在文末给咪蒙提了一点建议。
01
咪蒙因风格偏激而走红,也因风格偏激而被围攻。
在一次又一次的争议中,咪蒙公众号的粉丝涨到了800万,截至2017年3月,她的头条广告费报价为68万,在公开数据中占首位。
《致贱人》和《致low逼》让很多人记住了咪蒙,但其实她的文字风格很广,除了毒舌,她写过职场干货,也写过治愈系鸡汤。
咪蒙的成长史就像狗血的青春剧,她在自己的文章中公开了这些信息:
单亲,爸爸出轨,妈妈被小三殴打,13岁的她拿着菜刀去砍人,目睹爸爸和小保姆在床上调笑,父母离异又复合、复合又离异等一系列狗血事件。
咪蒙坦言:“单亲家庭的孩子都是演技派。”
初中、高中、大学,她每天都装阳光,装开朗,非常避讳自己的家事,直到牵手了一个爱她胜过爱自己的男人。
在《我是因为你,才爱上了这个世界》一文中,咪蒙写道:
咪蒙用激烈的文字让人记住了她,但她的内心也有着柔软而脆弱的角落。
02
咪蒙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主攻魏晋南北朝文学,她的毕业论文《阮籍诗歌与玄学本体论》,获得了山东省优秀论文奖。
咪蒙自认为全中国能看懂这篇论文的人不会超过一万人。
科班出身,阅读量也很大,咪蒙的专业水平相当不错,她的第一本书《圣人请卸妆》,光是参考书目就长达5页。
咪蒙也曾是一个有情怀的人,她被《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所感动:
“总有一种力量让人泪流满面。”
咪蒙想去《南方周末》,但未能如愿,于是去了同为南方日报报业集团下属的《南方都市报》,一待就是12年。
这期间,她曾担任深圳杂志部首席编辑,又在《女报》长期负责撰写“读经典”栏目,以恶搞历史、解构名人、颠覆常识为己任:和庄子聊聊艳照门、听墨子讲讲小孔成像、跟李白一起研究黑社会、拜李清照为师苦学赌术。
这是她过去的写作风格——输出她自认为幽默有深度的内容。
2010年,咪蒙于韩寒杂志《独唱团》首期发表文章《好疼的金圣叹》,她的一些“元老级”粉丝就是通过这篇文章记住了她,不知道那些人看到后来的《致贱人》和《致low逼》会是怎样的心情……
在《圣人请卸妆》之后,咪蒙又出版了《守脑如玉》和《五岁熊孩子教我的事》。
可3本书全都销量平平,咪蒙有点疑惑。
这是出版界的闺蜜对咪蒙说的话。
这段文字出自咪蒙的《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
我对这段话深有同感。
03
咪蒙说她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因为“功利的背后,它承认的是你的努力”。
这一点,我并不同意。
功利的世界只认结果,不看你努不努力。
那个有理想有情怀的咪蒙,努力了12年都没火,直到她写出了《致贱人》。
一夜涨粉20万,三天累计涨粉100万。
咪蒙火了,自媒体圈子炸了。
当传统知识精英期待自媒体人引导民智,提升社会的文明和理性时,咪蒙却选择了用偏激来煽动情绪,用标签来制造对立。
咪蒙曾在《如何写出阅读量100万+的微信爆款文章?》一文中写道:
张伟、和菜头、王五四……那些知名的自媒体人,前赴后地声讨咪蒙。
据新榜统计,咪蒙在一年左右的时间里,因为《致贱人》《懵逼了!我的儿子失学了。。。》《生活不只有诗和远方,还有傻逼甲方》《有趣,才是一辈子的春药》《永远爱国,永远热泪盈眶》《现在为什么流行睡丑逼了?!》《口红我自己买,你给我爱情就好》《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引发了八场论战。
讽刺的是,在一次又一次的声讨中,咪蒙的广告费水涨船高。
咪蒙如此坦言。
根据《GQ中国》对咪蒙的深度报道,咪蒙的第一条广告费用是1万5,《致贱人》之后是15万,而今天已达到了68万。
04
在咪蒙卷入巨大争议的时候,公众号“三表龙门阵”曾于2016年3月发表过一篇文章《我担心咪蒙病了》。
作者认为,咪蒙长期行走于极端,游离于戏剧化的设定和真实的人生(如孩子上学的事,毕竟很残酷),这种剑走偏锋的创作方式和情绪会反噬创作者,因为不太健康。
咪蒙真的病了。
但你说不清,她生病是因为长期紧绷的情绪,还是因为过度劳累的身体。
在过去的一年中,咪蒙通常是凌晨2点才走出办公室。
工作强度高,饮食无规律,咪蒙一年胖了17斤。
一条广告68万
一年胖17斤+宫颈癌前病变
我不知道这两条里哪一条更能击中你,但毫无疑问的是,咪蒙为自己的成名付出了代价。
05
有人说:咪蒙活得很真实,能说出很多人想说却不敢说的话
有人说:咪蒙三观不正,完全不配是一个媒体人。
还有人说:对于咪蒙,万物皆可消费。
在评价咪蒙前,先来谈谈关于咪蒙的三个问题。
问题一:关注咪蒙的究竟都是些什么人?
咪蒙有鲜明的女性观点,主张女性经济和人格独立。公号85%的订阅者为女性,后台留言主要来自于大学生、刚毕业的白领以及家庭主妇。
女大学生+刚毕业的女白领+家庭主妇=咪蒙的核心粉丝群体。
问题二:咪蒙很酷吗?
有咪蒙的粉丝说:咪蒙很酷,和我一样是三观不传统的人,但往往就是我们这种不传统的人才会活得如此精彩,活得像个自己。她的文章不是鸡汤,而是个人主张。
咪蒙自己却说:“我蛮希望自己有特别酷的地方,但一点都不酷。”
她上一次提到“酷”,是形容《南都》有改变国家的能力,并为此感到骄傲。
咪蒙的情怀依然还在,她只是做出了现实的选择。
咪蒙的梦想是做影视剧,公众号是她实现梦想的跳板。
问题三:咪蒙的文章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咪蒙曾写过《职场不相信眼泪,要哭回家哭》。大意是咪蒙让实习生去拿外卖,实习生在厕所和爸妈哭诉,于是咪蒙教育实习生:没有一种工作是不委屈的,新人就应该从杂事干起,不要渴望公司给你温暖,给你工资本身就是温暖,你要哭回家去哭。
但在现实生活中,咪蒙会对给自己送盒饭的实习生连说三个“谢谢”。
文章里的咪蒙和现实中的咪蒙完全是两个人,她的朋友不会把她骂实习生的文章当真,认为那不过是一次表演式的写作。她们更不会把咪蒙经常说的要睡“小鲜肉”放在心上,那些消费男色的玩笑话不过是话术和嘴炮。
但有人当真了。
有一位艺人经纪人在和咪蒙见面后告诉她,看你老说要睡小鲜肉,我们公司来了几个年轻的,给你安排在宾馆了。
咪蒙惊呆了:“你当我是什么人?”
当咪蒙被惊到的时候,不知道她有没有想过,有些迷途的女性根本就分不清话术、嘴炮和表演式的写作。
互联网时代,永远不要去推己及人。
你永远不知道屏幕另一端的那个人是谁。
你永远不知道他有着怎样的价值观。
你永远不知道他是不是有判断力。
就好像你没法理解为什么有女大学生会去裸贷,但事实却是裸贷的女生数量已足够形成一个产业链。
拿自己的尺子去度量,量出来的只能是偏见。
对于一个拥有800万粉丝的大号而言, 其内容产生的社会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
当这个公众号反反复复地输出某类观点时,会形成一种社会现象。
重复是一种力量,谎言重复一百次就会成为真理。
这就是“戈培尔效应”。
06
这是我曾在邮件里给咪蒙的建议。
这封邮件石沉大海了,而我也清醒了。
咪蒙是一个生意人,她开了公司要养活一帮子人,你凭什么要让她去承担她本来可以不承担的责任?
情怀归情怀,市场归市场,情怀总是敌不过市场。
这才是商业规则的真相。
需求决定生产。
什么样文章阅读量高?
咪蒙:热点、金钱、性、暴力。
什么样的文章涨粉快?
咪蒙:简单、粗暴、偏激、有煽动性。
咪蒙很聪明,她选择了在规则范围内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
或许少了情怀和坚守,但符合商业规则。
不管你喜欢或者不喜欢,她就在那里,兀自生长。
就算没有咪蒙,也一定会有另一个类似的人。
如果你去看看新一代的95后女性营销号,她们的三观更触目惊心:
男生爱女生就应该尽心尽力满足她们一切的物质与精神上需求,至于女生,她们都是小公举,是要被宠着的。
把权利都拿走,义务都不要,这就是新一代营销号鼓吹的价值观。
我甚至都有点庆幸站在潮头的那个人是咪蒙。
当《GQ中国》的记者问咪蒙,是否在两性关系上存在双重标准时,咪蒙愣了一会,然后说:“好像真的挺双标的,细节上我觉得可能有这样的瑕疵。”
但她顿了顿又说:“我的女权是和别人不一样的。很多所谓的女权、伪女权,是说女生要有更多的福利,但是不讲义务……我从头到尾都要求女生自强自立。”
咪蒙至少受过12年的专业媒体训练,咪蒙依然把《南都》的前总编当成神一样的人物,咪蒙文章的落脚点依然鼓励女生自强自立。
在这一点上,咪蒙比她的后辈要好得多。
07
传播学里有一个概念叫“沉默的螺旋”:
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就会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
在过去,报纸、杂志、电视、电台……传媒渠道被社会精英所掌控,所有传播的内容都要符合伦理道德,符合社会的主流价值观。
于是那些小众的、偏激的、非主流的声音都淹没在了沉默的螺旋。
但在微博微信时代,人和人之间可以轻易地建立交集。
有一些人发现:哎?原来那个人和我想法一样。
然后那些有着相同想法的人聚集在了一起,并且,他们的声音越来越强大。
“咪蒙现象”的出现,是时代必然。
08
人是需要认同感的。
当众声喧哗时,人们需要的只是“这就是我想说的话”,然后迅速站好队伍,凭情绪识别彼此。
这像不像人类的原始部落?
原始社会,人类为了能有更多的机会活下来,相互帮助,彼此协作,他们一起打猎,一起采果子,一起抵抗外敌,于是就有了原始部落。
随着文明的发展,原始部落慢慢凝聚成地图上的一个个国家,每个国家依靠自己的语言、宗教、风俗、文化凝聚在一起。
只要是中国人,都有过春节的习俗,不分天南海北,这就是“解部落”的过程。
但吴伯凡老师说:互联网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再部落化。
互联网让任何一个人可以去寻找另一个和自己“志同道合”的人,然后抱团壮大。
如果说,原始社会的部落以血缘为纽带,那么互联网时代,共同的认知则成为了新部落的纽带。
当部落面临批评和挑战,部落内的人往往会做出两种选择:
要么怼死你,要么拉黑你。
不同的人群,互相之间可理解度大大降低。
这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
部落林立,已不可阻挡。
09
我曾经有过担心,担心那些营销号带节奏会把一些人带偏,担心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会变得很撕裂。
后来我想明白了:既然不可阻挡,那就接纳它。
“他强任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任他横,明月照大江。”
当部落林立,异军突起的时候,你最重要的就是做好你自己。
走过人生的丛林,途径林立的部落,去影响一些你能影响到的人,然后一起穿越荆棘沙漠,就像文明的探路者,去看看后部落时代的星辰大海。
这也是一种人生的选择啊。
听起来有点苦,但也有点酷。
相关推荐
最新杂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