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为什么成为了稀世珍宝?它是地球上的动物活化石
本站9月21日讯 大熊猫是举世闻名的动物“明星”,因为在地球上它比人类还古老,被称为“活化石”。现在仅幸存于中国六块相互隔离的山岭中,数量约1800多只。目前,中国政府已建立了67个以保护大熊猫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我国最东北的分布区在秦岭中段,分布在陕西佛坪、洋县、周至、太白、宁陕、留坝、城固、宁强等8个县和佛坪、长青、周至、太白山、老县城、黄柏源、桑园、牛尾河、观音山、摩天岭、平河梁、老县城等14个自然保护区中,栖息地总面积约347864m2。大熊猫垂直分布于海拔800——3100米之间,其种群数量大约有345-400只。其中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分布区的中心,分布数量为90-110只,占秦岭种群的三分之一,在保护区的核心区内每1.5平方公里有一只大熊猫,其分布密度全国第一。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大熊猫在中国秦岭地区的分布有着悠久的历史,大熊猫小种(祖先种)和巴氏亚种的化石在陕西省蓝田县和洋县的倪家沟、金水河口相继被发现,其历史可追溯到更新世初期,距今已有70万年左右。最近数千年的历史记载,都表明秦岭南北坡均有熊猫分布。后来由于栖息地遭受到人类的破坏,它们便从原来分布的大部分地区销声匿迹了。在民间传说和地方志中,早就知道秦岭地区有“花熊”(即大熊猫)的存在,但是,直到1964年北京师范大学郑光美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根据1958年在佛坪县岳坝乡(今佛坪保护区范围)考察中获得的大熊猫皮张、头骨标本撰文确证秦岭南坡有大熊猫的存在。秦岭大熊猫的正式发现被称为中国兽类学的一个里程碑。
“快吃快拉”的大熊猫
大熊猫最奇特和最有趣的地方,要算它的食性了。它几乎完全靠竹子为生,可是,它又保留着食肉动物所具有的简单的消化道。它的觅食对策是“快吃快拉”,只有靠吃进大量的竹子,吸收竹子中的浸提物和半纤维素来获取所需的能量,一只体重100公斤的大熊猫,在春天每天可以吃进50公斤以上的新鲜竹笋,拉出60多公斤的粪便,秋冬季节每天可以吃进15公斤以上的竹叶或竹茎。采食如此大量的食物,每天需要花费12——14小时的时间,才能填饱肚子,勉强维持其新陈代谢的平衡。
大熊猫在秦岭地区所采食的竹子主要有三种:巴山木竹、秦岭箭竹(松花竹)和龙头竹。巴山木竹生长在海拔800——1900米,秦岭箭竹生长在1800——3000米,龙头竹则呈块状与前2种竹林相镶分布在局部地区。前两种竹子都是秦岭地区的优势种。秦岭大熊猫在一年中,从当年10月至次年5月前的8个月内,绝大多数均在低海拔的巴山木竹林中觅食,6月便向亚高山迁移,7、8、9三个月,所有大熊猫都在高海拔地区的秦岭箭竹林觅食新笋和竹茎。9月底以后,气候转冷时,再返回巴山木竹林中,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每年3月中旬—4月中旬,当南方飞来的候鸟高踞枝头竟相鸣唱,美丽的杜鹃花在满山遍野绽开之时,那些成年的大熊猫一改往日互相回避的冷漠关系,开始在山野间大声疾呼,寻找配偶了。它们常在山脊或沟谷的交汇处,通过排尿或利用树杆的基部磨擦肛门,将肛门附近分泌的肛周腺凃抺在树杆上,发情期的肛周腺中含有一种动情激素,会发出特殊的气味,能够随风飘散直线半径约1公里,发情的母熊猫就是利用这种化学通讯的方式将自己求爱的信息传递给雄性大熊猫。附近的雄性大熊猫闻讯便向母熊猫身边靠拢,几只雄性之间为争夺交配权,便展开爱情淘汰赛,撕打在一起,进行决斗,最后的冠军将首先获得交配权。大熊猫的脸部缺乏表情,主要靠声音表达细微的情绪变化,发情求偶时雄性常发出似羊叫的声音,雌性则发出单声的应答。其行为也显著改变,互相接触频繁。如果交配成功,妊娠期只需5个月,在每年的8、9月间,怀孕的大熊猫便在海拔1600-1900米的中山区针阔叶混交林中寻找树洞或石穴产下可爱的小宝宝。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大熊猫的新生幼仔十分娇弱,一只约100公斤的大熊猫,产下的幼仔仅只有100多克重,它们初生时闭目塞耳,皮肤上仅有稀疏的胎毛,发育很差,几乎不能动弹。但发出的叫声却十分响亮。大熊猫一胎常生两仔,但它通常只从地上拿起一只抱在怀里,而对另一只却置之不理。这种奇特的行为可能是对高寒山区寒冷环境的一种适应,因此对于必须不停行走觅食的母熊猫来说,只保护一只幼仔要比轮流保护两只更能保证幼仔的成活。但是也有例外,在佛坪保护区和四川卧龙保护区的野外均有过双胞胎成活长大的发现,因此,在大熊猫妈妈中也有少数“英雄母亲”。
棕白色大熊猫“问世”
秦岭大熊猫种群最值得骄傲的是棕白色大熊猫。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1985年3月26日,早晨,我同北京大学生物系潘文石、刘绪卓老师和他们的三个学生吕植、曾周、郭建崴一行,从三官庙保护站出发,沿着东河,踏着结满冰霜的人行小道前往下游10公里外的大古坪保护站。当我们走出东河峡谷,距大古坪约1公里的悬马沟口,那里住着一户姓宋的人家养的小狗边叫着,边摇着尾巴欢迎我们的时候,冬日的阳光也正好暖烘烘的照在我们的身上,农家主人热情的招呼我们到家休息,大家也正想坐下喘口气。这时门前的小路上,一个小伙子边跑边叫着我“老雍!老雍!”。我看到他喘着气在叫我,估计有什么急事,就迎了上去。这时他告诉我,他刚把他家的牛赶到前边河坝里,突然发现河边的竹丛中有一只红颜色的大熊猫,不知是病了还是有伤,趴在那里不动,特别是和其他熊猫不同的是黒毛部分都是红色的。他刚看到才几分钟时间,就看到我们下来了,便马上给我汇报。这个小伙子就是首次发现棕色大熊猫的佛坪县岳坝乡大古坪村村长吕国友,那时他才20多岁。
我立即将这一情况告诉了潘文石教授,师生们一听,也激动了起来。一同跟着吕国友快步赶到河边,只见这只熊猫卧在竹丛中,闭着眼睛爬在那一动不动,当人走近时,它仅微微睁开眼睛看一下人又闭上了眼睛,精神非常低糜,观察其毛色,它的眼圈、耳朵、四肢、肩带等应是黒毛的部分则与其他熊猫不同,全是棕红色毛。在阳光下,棕毛和白色毛混为一体,一团粉红,难怪村长说他看到了红熊猫。我们再仔细观察发现这只熊猫身体非常消瘦,鼻镜干燥发白。附近遗留的少量粪便,形小并附有带血的黒色粘液,由此,判断这只熊猫为患病熊猫。我当即让村长前往大古坪保护站汇报,并向佛坪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报告,请他们组织医疗人员赶来抢救。不一会儿,保护站的职工也带来了奶粉、白糖、开水。我们试着给熊猫用盛饭用的铁勺喂水,开始他不接受,总是用前肢拨开铁勺。然后我们用卫生纸调上白糖水抺在它的嘴唇上,他便用舌尖舔食,当他嚐到了甜味后,便开始从铁勺中舔喝了起来。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经过几个小时的补充水分,熊猫的精神稍有好转,佛坪保护区的领导和医生赶到了,确定为了更好的治疗,便抬来了抢救熊猫用的铁笼子,大家一起将熊猫引入笼子中,抬到保护站。当天晚上省市组织的医疗队和主管部门的领导也赶到了,经过会诊,分析了病情,制定了医疗方案,经过夜以继日的救治和护理,两周后,熊猫的身体恢复了健康。科学工作者在佛坪自然保护区海拔1200米的大古坪悬马沟口发现并抢救成活了一只棕白色大熊猫(呼名丹丹),这是科学记载中的第一只棕白色熊猫。
然而更使人震惊的是在“丹丹”被送往西安动物园饲养之后,1991年至2018年3月共发现棕色大熊猫9只,秦岭南坡到底还有多少只棕色大熊猫生活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为何有棕白色大熊猫,还有待于科学工作者进一步考察。
2005年4月又一科学成果公布。科学家们通过对秦岭和四川两地的大熊猫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两地大熊猫的地理隔离的时间已达30万年之久,由于长时间的地理隔离,它们在形态上和分子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差异。根据各自的特征,应确立为大熊猫四川亚种和秦岭亚种。充实的科学证据,获得了国际动物学界的认同。因此,秦岭大熊猫又是中国特有和特别珍稀的一个大熊猫种群,更加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关注。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大熊猫为什么成为了稀世珍宝
当你长时间与熊猫接触而走进大熊猫的世界中去,你会发现大熊猫它不但有外表美,而且还有内涵美。大熊猫不仅仅是地球上的一个生物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地位已经发生了变化。大熊猫遵循物竞天择之道,于数以万类物种的夹缝间求存活,是适者生存的典范。大熊猫是远古的生命、冰川时期的动物在当今世界的遗存,是原始的大自然留给今天人类的遗产,是地球上的动物活化石,因此稀有而珍贵,成了国宝级的物种。
大熊猫之所以成为稀世珍宝,首先是它有一副胖胖的身体,圆圆的象猫一样的脸型,特别是一对八字形黑眼圈,犹如戴着一副墨镜。两只小耳朵象两朵黒色的小玫瑰,四肢粗壮、毛色黑白分明、行为憨态可掬,非常惹人喜爱。而且以它的生存、繁衍、变迁,折射出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生态变化和发展的历史轨迹,积淀了内涵丰富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大自然的造化和沧桑历史的传奇共同造就了大熊猫这个绝妙物种的独特魅力。同时,大熊猫又在人们的不同欣赏角度,有着其独特的见解和认识,譬如:在美学家的眼里,那自然流畅的线条和圆乎乎的形态给人以美感;在史学家眼里,那古老而神秘的身世是一个捉摸不透、研究不完、探索不止的课题;在生物学家的眼里,那历经沧海桑田的变迁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是一种生命价值的象征,是一个仍然没有完全解开的科学之迷;在实业家的眼里,它和万里长城,秦兵马俑齐名,是中国旅游走向世界的三大著名品牌之一,以大熊猫为品牌的产业产品蕴涵着巨大的商机和发展潜力等。
图片由本文作者雍严格提供
相关推荐
最新世界之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