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排行榜 >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查看:581 / 更新:2022-04-11 15:43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清代巴渝十二景

巴渝十二景,顾名思义,就是旧时重庆境内的十二处景色亮点。遗憾的是如今这里面绝大多数只剩下遗址。

巴渝十二景,是重庆人爱家乡的思想源泉之一,是外地认识巴渝的标志。千百年来,“重庆”作为一个地理名词,始终深藏于大西南的崇山峻岭中,或作为一军事名词,库存于世界军事词典的索引目录里。重庆,虽具备大山大水大气候,但藏在深山人未识,特别在资讯不发达的古代,如果不是文人骚客赋予其山水个性,重庆则更显沉寂。

说到老巴渝十二景,就不得不提到一个人,他便是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正是这位非本地人士,以其独到的文学素养和审美价值,在巴渝山水中圈定了流芳百世的十二景,而他本人也因致力打造重庆几百年来沿用至今的这一名片而载入地方史册。据说,当年巴渝十二景的选定标准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因而,他所选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说得上空灵,美的地方恰巧是难以说清楚的那一部分。

当然,巴渝十二景并非完全王尔鉴个人原创,事实上,在明代的地方志上就有“渝城八景”(金碧香风、洪岩滴翠、龙门浩月、黄葛晚渡、佛图夜雨、孔殿秋香、觉林晓钟、北镇金沙)的记载,而王尔鉴的巴渝十二景,是在此基础上“汰三增七”产生的。其中,最后三景,由于没有他所追求的那种“空灵感”,以歌乐灵音、字水宵灯和缙岭云霞来取代。“字水宵灯,指每夜灯火齐明,层见叠出,高下不相掩,隔江遥望,光辉灿烂,水天一色。缙岭云霞,指缙云山苍松古柏,与丹岩翠壁相郁蒸,望之若云霞。歌乐灵音,指歌乐山俯视群山,登其巅,松杉蔽日,遇风雨万籁齐鸣,乃山灵清响,有如上方仙乐。”

老巴渝十二景

金碧流香(渝中区人民公园)

系老巴渝十二景之首,如今不复存在。金碧山是当时眺望重庆繁华地段的最佳处,站在此处清风徐来,暗香扑面,然而四处寻找,却无草木花开。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金碧流音

从解放碑的邹容路沿坡上行200米,来到临江制高点人民公园。几百年前,这里曾是“金碧流香”的所在地金碧山。尽管这座山如今已被都市森林淹没,当时却是巴山的顶峰,也是当时城内三个高峰之一。

汉时在金碧山分祀“金马碧鸡”,宋淳佑年间(1241—1250),制置使余玠在此垒石建金碧台,峭壁秀削,江城一览,每清风徐过,便有流香馥郁,然四处寻找,却无草木花开,所以得名。之后,明郡守张希召于台上建金碧山堂,乾隆郡守书敏也在此建过金碧亭。下边有县学(文庙)、禹王庙,左边有东华观,右边有长安寺、罗汉寺。

事实上,清代中期前,金碧山下已成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文化精英都集中在这里。空闲,他们首选金碧山,登高望远,饮酒作诗。

时光荏苒,金碧山的旧事早已消逝在历史深处。

那么,古人眼中的“金碧流香”到底是怎样一种美呢?许多人在考证史料后发现,当年,巴县县衙就在金碧山下,王尔鉴寻迹登山漫步探香。果然每有轻风吹过,总能闻到香气。王自问:难道是心静闻到异香了吗?于是王尔鉴诗兴大发:巴山耸秀处,金碧有高台。何处天香至,疑从月窟来。江环千嶂合,云度九门开。每一凭栏眺,清芬拂草莱。

桶井峡猿(渝北统景)

统景峡原名桶井峡,景区面积约10平方公里。峡内泉暖、峡幽、洞奇、石怪、山柔、谷秀、竹雅、瀑丽,集鹰群、猴群、天池、古寨等景观为一体。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桶井峡猿

统景峡由温塘、桶井、老鹰三峡组成。当地俗语云:十里温塘河,九曲十八弯。清乾隆年间巴县知县王尔鉴定“桶井峡猿”为巴渝十二景之一,并在《小记》中描摹曰:“至峡口,两岸攒锁,潺潺溪水从峡出。登小舟,溯流而入,曲折宛转,忽暗忽明。两壁峭削,窥天仅一线。溪边淙竹森蔚,两崖古木虬蟠,瞥见溪波跳涌,疑是水怪出没,谛视之,石洞猿挂树之倒影也。……忽穿峡,舍舟登岸,四望烟云层叠,几不能复识,其桃源别景欤?”

统景位于重庆市渝北御临河畔,距市区65公里,是重庆市风景名胜区及巴渝十二景之一。统景以其野朴自然的原始风貌及峡险、水柔、泉美、洞奇、石怪、谷幽、竹秀之美誉在巴山蜀水中独放异彩,已成为观光旅游、疗养避暑、休闲度假之胜地。统景风景区方圆11平方公里,集山、水、林、泉、峡、洞、瀑布、天池、古寨、鹰群等景观,尤以泉、峡、洞最佳,驰名渝州内外。

云篆风清(巴南云篆山)

山形如鱼脊,山势曲折,蜿蜒如云篆。上有云篆寺,登山入寺,仿佛云扶足下。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云纂山

云篆山,位于巴南区鱼洞境内,是重庆市总体规划中的森林公园之一,距市中心解放碑28公里,鱼洞城区7公里,海拔高度为650米。“云篆风清”是重庆老“巴渝十二景”和“巴南新八景”之一。风景区旅游资源丰富,特色突出,独具魅力。

海棠烟雨(南岸海棠溪)

溪北从南坪山坞出,沿壑带涧,曲折入江。溪边曾多植海棠,润比温玉。历代墨客骚人常于此曲水流觞,吟那淡烟细雨中的幽姿淑态,吟那朝晖暮霭中的红妆素裹。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海棠烟雨

“海棠烟雨”是昔日的巴渝胜景。海棠溪,发端南岸山麓,寻源不远,极小溪也。名为海棠溪的原因,可能是过去多海棠;也可能是盛夏大江洪流灌入溪中,月光激射,江流喷发,作朵朵海棠状,所以得名。王尔鉴咏海棠烟雨一诗的《小记》中则说:“海棠溪在大江对岸涂洞之下,溪水出南坪山坞,沿壑带涧,曲折入江。江水涨时,兰桡轻棹,直溯溪源。两壁石崖秀削,溪边者多海棠。每当春晓将暾,淡烟微布,细雨如丝,溪流映带;其山娟秀,绰约如微姬十五,闲立于素绡帏中,含睇微笑。烟雨神情,此山为独檀也。”无论他的诗句“轻烟笼晓髻,细雨点新妆”,还是在他之前的刘慈的诗句“清溪窈窕兰桡轻,荡入溪中烟水平”,都惟妙惟肖地描绘出海棠烟雨的美景。但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海棠溪成了由黔入川的重要渡口,居民渐多,工厂林立,车流不断,已不复见昔日烟雨迷濛的景色了。

华蓥雪霁(四川华蓥山)

山麓四面环拱,正峰孤峭插天,直出云表。最妙在冬雪初霁,碎琼乱玉,或无或有,掩映丛林翠霭。至若雪山万叠,日色破寒,琼楼玉宇,霁色斑斓,仿佛牟尼珠光,普现白茫茫一个干净世界。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华蓥山

雪霁,即雪停天放晴那一刻。据说,华蓥山大雪初停之时之景,常令在此观雪的重庆人感到震撼。难怪250年前清代巴县知县王尔鉴喜爱华蓥雪霁,并写诗赞云:“最爱华蓥雪,新晴映玉林。何须披鹤氅,无事待立阴。长啸联风月,空山自古今。光流尘不染,清响度崖音。”华蓥山绵亘川渝四县交界之处,山麓四面环拱,正峰孤峭插天,直出云表。秋冬之交,仍苍翠丰满,无寒山之瘦,无柘木之败。最妙在冬雪初霁,碎琼乱玉,或无或有,掩映丛林翠霭。至若雪山万叠,日色破寒,琼楼玉宇,霁色斑斓,仿佛牟尼珠光,普现一个白茫茫的世界。

龙门皓月(南岸龙门浩)

与望龙门隔江对峙。水中有二巨石,各大书楷行“龙门”二字。二石壁立,狭仅容舟,若千帆竞来,惟勇胜者可入,故有游鱼化龙之龙门神功。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南滨路餐饮一条街穿过当年的龙门浩片区

在望龙门江对面的涂山之麓,古时江中有石梁,迤逦凸出水面,形成一个狭仄的水港,巴人称之为“浩”。石梁形似游龙,中部断处状如龙门,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1162年),有人在石梁两侧刻了“龙门”二字,此处故得名“龙门浩”。

龙门浩的‘月儿’,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一种认为龙门浩江边旧时曾有百余米长石梁,江水受石梁分隔,劈为内外两处水流,涌流在此回旋,其形状如月,为龙门浩月。另一种说法是,旧时江边有石梁,形如卧龙,斜切江水形成港湾,俗称龙门浩。每当洪水退去,浩内水清浪静,浩外波涛汹涌。皓月当空之夜,浩内水面上洒满了闪耀的金光,加上银星万点,浩湾星月如画,一动一静,相映成趣。尽管”龙门浩月“说法不一,但它还是成了文人墨客争相赞咏的景致,甚至有人出了一幅“望龙门望龙门浩”的上联,至今未觅得佳句。

黄葛晚渡(南坪涂山之麓)

黄葛渡因候渡者有黄葛浓荫庇遮得名,越江心珊瑚坝与南纪门隔江相望。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黄葛晚渡

歌乐灵音(沙坪坝歌乐山)

歌乐山因“歌乐灵音”而得名。一说“大禹会诸侯于涂山召众宾歌乐于此”,一说李冰之子二郎治水有功,玉皇大帝派天宫仙乐队表彰,乐作如闻钧天之音,仙乐风飘,响彻山林。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歌乐灵音

歌乐山中,最负盛名的当属歌乐灵音。所谓的灵音,就是风动谷应,涛声渐起,由远及近的悠鸣声。风小则鸣音微弱,风劲则涛声大作,若遇暴风骤雨,则风松齐鸣,水石相击,堪称大自然最为奇绝的交响乐演奏。清代,歌乐灵音被评为巴渝十二景之一。狮子峰是聆听歌乐灵音的最佳去所,其下还有清末西北将军鹿仲麟的旧屋遗址可供参观。歌乐山还以雾山仙境而闻名远近,这里一年的平均雾日竟达140天以上。若逢雾天,游客在这里又可领略到另一番不同的“云顶烟云”。重庆是一座雾都,而歌乐山常年多雾,山高云低,云烟弥漫,游人置身山顶,只见乱云飞渡,云涛奔涌,虽不比峨眉山的茫茫云海,但“半山烟云半山松”的景致倒也使人如临太虚。歌乐山还保存了从明代到抗战时期大量的名人摩崖题刻,使歌乐山更成为一座名符其实的文化名山。

洪崖滴翠(渝中区沧白路)

近年刚刚修复。洞内可容数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并有北宋文豪苏轼、黄庭坚题刻诗章数篇。昔日,此处时而涓涓滴翠,时而晴雪飞布。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洪崖滴翠

王尔鉴《小记》:“洪崖洞在洪崖厢,悬城石壁千仞,洞可容数百人,上刻洪崖洞三大篆字,诗数章,漫灭不可读。城内诸水踰堞抹岩额而下,夏秋如瀑布,冬春溜滴,汇为小池入江。石苔叠翠,池水翻澜,夕阳返照,五色陆离,莫可名状。至若渔舟唱晚,响答岩音,又空色之别趣也。”王梦庚诗题注:“洪崖洞在城左,洞可容数百人。”康熙四十六年改编城内为二十九坊,附郭为十五厢。今沧白路一带为当日的洪崖坊,城外为洪崖厢。洞今尚存,在“张烈士培爵纪念碑”坎下左旁。王尔鉴诗:“洪崖肩许拍,古洞象难求。携得一樽酒,来看无色浮。珠飞高岸落,翠涌大江流。掩映斜阳里,波光点石头。”故称“洪崖滴翠”。(注:王尔鉴曾在乾隆年间任巴县知县,并主持纂修《巴县志》。)

字水宵灯

山城夜景自古雅号“字水宵灯”,因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于此,形似古篆书“巴”字,故有“字水”之称。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字水宵灯

来山城旅游的人,都喜欢到南山一棵树观景台,看看壮观的山城夜景;而这一景观,早在清代就很有名了。清乾隆时的巴县知县王尔鉴,就将“字水宵灯”列为巴渝十二景之一:“渝州凿崖为城,沿江为池,重屋垒居。每夜万家灯火齐明,层见叠出,高下各不相掩。光灼灼然俯射江波,与星月交灿”,真是美极了。

缙岭云霞(北碚缙云山)

缙云山间云雾缭绕,气象万千,云霞时常变得色赤如火,姹紫嫣红,五彩缤纷。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其山高耸,植被丰富,上多嘉木秀竹,下有温泉溶洞。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缙云山

缙云山这一名字的由来有多种传说:一说黄帝时,有缙云氏后裔居此。据郡志载宋灵成侯庙碑云:“此山出于禹别九州之前,黄帝时有缙云氏不才子曰混沌,高辛氏亦有不才子八人投于巴(宗)以御魑魅,名基于此”,故得山名。二说因缙云寺而得名。三是据《重庆府志》,在王尔鉴的《缙岭云霞》诗中,其序云:“缙云山九峰争秀,色赤如霞。”古人以赤多白少为缙,故名缙云,遂为山名。

佛图夜雨(渝中区佛图关)

如今不复存在。千年前的佛图关壁立万仞,磴曲千层,为古重庆陆路咽喉要隘,成渝古道必经之处。驻足可纵观全城,俯瞰两江,虹束如白练。每到凌晨,整个佛图关烟雨蒙蒙,地面湿润,这就是著名的“佛图夜雨”。

回溯250年前的巴渝十二景
佛图夜雨

王尔鉴:乾隆朝知县打造重庆名片

他将明代渝城八景“汰三增七”变为清代巴渝十二景

王尔鉴,字熊峰,河南卢氏人(今河南信阳)。雍正庚戌年(1730年)进士,乾隆十六年(1751年)由山东济宁知州,降任巴县知县。这是重庆史对王尔鉴的一般记载。在大清万千官吏中,这位没有惊世之举的知县,其生平文字极其有限,甚至有资料错误地将其生活年代后推了100年。

但他还是载入了重庆史册,并被后人称颂。事件起因很简单,他编纂的地方志中描绘的巴渝十二景,成为沿用了近250年的重庆名片。

一位廉洁奉公的官员

在今天看来,这件事情有点不可思议:一个不是重庆本地的官员,又没有巴渝文化背景,缘何描绘出的巴渝十二景有如此强的生命力,时隔近250年,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不少文化人,仍能琅琅上口地说出他的名字?

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蓝勇教授研究后发现,清代官员队伍,学而优入仕者靠的是熟读诗书,“童而习之,由壮而老,精神才力已半消磨于诗赋”。不过,为避免官员借乡土势力结党营私,古代采用了任官回避制。明初创立“南人官北,北人官南”的互调用人法,清康熙皇帝规定得更具体:一般文官不得在本籍或原籍任官,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即使不同省而离原籍在五百里以内的也必须回避。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王尔鉴无巴渝文化背景,却能描绘出流芳后世的巴渝十二景的内在原因吧。”蓝勇说,受传统文化熏陶,拥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王尔鉴,为官期间,依法办事、廉洁奉公,还把自己的薪俸拿出来补助那些贫困学生。他的官品和人品,受到重庆百姓的称颂。

一位能吟善赋的诗人

正是有了这种文化背景,乾隆十六年(1751年)降任巴县知县的王尔鉴,特别注重文化事业。在他的引领下,巴县文风蔚然兴起。而他则把空余时间放在收集文史资料上,倾全力编纂《巴县志》,其中一块重要内容就是巴渝十二景。

“王尔鉴善诗文、工书法,重庆的很多名胜古迹都留有他的亲笔题咏。如他题咏的龙门皓月、歌乐灵音等,脍炙人口,流传遐迩。”市社科院研究员邓平在多年的走访调查中发现,王尔鉴到任重庆后,经常流连于山水间,以探幽揽胜为乐,几乎重庆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他的足迹。

探访中,王尔鉴发现长江、嘉陵江蜿蜒交汇,形似古篆书“巴”字,故称“字水”。而两江浪卷金花,满天繁星,与人间灯火上下浑然一体,五彩交相辉映,俯仰顾盼,情境各异,如梦如幻。这种“宵灯”映“字水”,风流占尽天下的情景,让王尔鉴写诗讴歌:高下渝州屋,参差傍石城。谁将万家炬,倒射一江明。浪卷光难掩,云流影自清。领看无尽意,天水共晶莹。

“可见,王尔鉴是一个善诗文的官吏,关键还在于,他将自己的审美留给了后世。”

一位敢于创新的匠人

王尔鉴成功了,他通过十年努力,终于在乾隆二十六年(1760年)完成《巴县志》的编修,共17卷,他亲自为其作序。

巴渝十二景是如何选出来的?选定的标准是什么?它是不是王尔鉴的创新之举?

“可以肯定的是,在方志中编入城市美景并不是王尔鉴独创,如明英宗天顺二年,重庆就有了渝城八景的记录。”蓝勇说,这个传统最早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尤盛。当时全国各地编志的官员,都要做这项工作,不同的是有的编成八景,有的编十景,有的则编十二景。“巴渝十二景带有王尔鉴个人极强的价值观和审美观。”邓平在考证了仅存的史料后,找到了答案。

王尔鉴作为巴县知县,对选定“巴渝十二景”有生死大权。他对名胜风景的审美要求是:“其趣在月露风云之外,其秀孕高深人物之奇,登临俯仰,别有会心……空灵飘渺,在有象于无象之间,最称奇妙。别具幽趣,空灵不著色相……”这是巴渝名胜选定的标准,因而,他所选取的巴渝十二景,都说得上空灵,美的地方恰巧是难以说清楚的那一部分。而对孔殿秋香、觉林晓钟和北镇金沙,由于没有空灵感的景致,他以歌乐灵音、字水宵灯和缙岭云霞来取代,“汰三增七,将明渝城八景淘汰三个,新增七个,是王尔鉴对重庆的贡献。”

“今天,我们细心来品香,会发现这香应是文化人禅宗思想的再现,也是文化人追求的最佳心境的物化表现。”邓平说,所谓“香”,就是心中品读山水的一种境界。在王尔鉴之后,其他巴县(或重庆府)的最高长官也编过方志,但要么刊印了没流传,要么流传的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因此,后世基本上都沿用了王尔鉴的巴渝十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