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导演许慧晶 努力生存
文|林莉丽
编辑|如 今
许慧晶的微信朋友圈里都是感谢。
12月12日电影《棒!少年》上映首日,导演陈可辛微博发声:
纪录片能走上大银幕太难了,现在的排片量只有1%。纪录片面临的现实和影片中孩子们要冲破的命运,是一样的残酷与孤独。少年们,咱们影院见!
同样在微博为影片“打CALL”的,还有周迅、马伊琍、陆川、李晨、宋佳、肖央、黄渤、梁静、谭卓、易烊千玺……“打CALL”的人太多了,导演许慧晶只能一次次地用万分感谢、非常非常感谢回应大家对影片的认可。
纪录片难,出好作品难、有好的市场表现更难。尽管难,但这两年的电影市场断断续续总有优秀的作品冒尖、破圈,《二十二》《我们诞生在中国》《重返狼群》……2020年是《掬水月在手》和《棒!少年》。
让一众“大V”感动“打CALL”的,是一群有着颠沛童年和挥棒改变命运勇气的少年。他们大都来自贫困家庭,因为“有肉吃”“不挨打”“养到18岁”三个简单的理由来到基地学习棒球,走向棒球赛场。他们所在的“强棒天使队”创立于2015年,是前国家棒球队奥运国手孙岭峰和爱心人士联合发起的“强棒天使项目”。五年间,该项目已累计救助困境儿童80多名。带他们走出贫困家庭走出来,从零开始学习棒球,甚至踏上了世界少年棒球赛事的顶级赛场。
创作,首先要解决自身的问题
许慧晶有十年的纪录片创作经验。关注社会议题的他曾连续三个月跟建筑工人同吃同住,完成了纪录片《天桥》。创作《棒!少年》前,许慧晶一度进入了创作的瓶颈期,像是一拳打在棉花上,“这么多年下来似乎没留下什么,作品对拍摄对象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影响”。
“会有视角、表达等方面的一些调整,《棒!少年》关注社会议题本身,也关注人。我期待做一些建设性的尝试,带来一种希望和可能。”许慧晶说。
与以往单人单机的创作方法不同,这一次许慧晶搭建了一个五人的创作团队,首次尝试多机位、独立录音的创作方式,“团队创作带来了更多的侧面和可能!”
纪录,追求真实的本质
《棒!少年》从2017年开始创作,历时一年半左右。期间,许慧晶保持每月拍摄一次、每次15天左右的拍摄频率。拍摄前期采用大面积抓取人物的创作方式,六、七个人物同时推进,从中寻找主要人物、次要人物、可能的人物关系。几次前期拍摄后,从七、八个人物聚焦到三、四个人……很快,刚刚加入棒球队的马虎闯进了许慧晶的镜头。
“前期拍摄是一个收集素材的过程,搜集人物的可能性……”许慧晶相信一部电影有几百种剪辑方法,马虎的闯入是偶然也是必然,“作为一个后来者,他打乱了既有的秩序,跟每个人都发生着关系。”
《棒!少年》采用独立录音、双机位拍摄,比赛场面加到四、五个机位,有一个机位加稳定器,有突发情况随时可以跟进。剧组还实现了同期录音,“之前是单人单机,五米之外声音就听不见了,这次实现了独立录音,声音为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许慧晶说。
《棒!少年》的素材量在700小时左右,从中产生一部长片、一部每集30分钟、共6集的剧集。许慧晶最开始剪了一版四、五个小时的粗剪,进一步提炼到两个小时的时候,故事就很清晰了。
“从700小时的素材到2小时的电影,你不能说这是绝对的真实,毕竟它经历了大幅的删减,但纪录片追求的是真实的本质。不是表象的真实,是比真实更真实!”许慧晶说。
创作过程中,许慧晶很看重这一次的团队协作能力。纪录片考验的是发现、反应过程中呈现的创作力,“创作来源于方式的选择,我们每天拍完都会过一次素材,尽量把五个人变成一个人,在创作中形成默契。”
从单人单机到五人多机位,创作方式改变的同时,意味着成本的上升。许慧晶希望能把《棒!少年》发展成一个跟踪成长的长期纪录片,他也做好了随时进入创作的准备。但今年上半年零收入的现实让这样的创作计划依然悬而未决。
剪辑,抵达第100次+的感动
年初的疫情,给了许慧晶一个重新审视、剪辑《棒!少年》的机会。剪片子的时候,他时不时会翻翻麦基的《故事》。这本书他买过好几本,“之前看了几次,看不大懂就放下了。”这次边剪边看,看到电影的剪辑点、结构方式、人物关系跟《故事》暗合,他感慨“这一次读懂了!”
“你怎么从不同人的视角看这个故事,把他当成你、把你当成他,这是一种共情的能力。我用半年的时间解决了这样一个理解的问题。”许慧晶尝试用共情解释疫情前后两个剪辑版本间的差别。为了剪片子,有的素材他看了不下100次,但是第101次再看,还是“该哭的地方哭、该笑的地方笑”。作为影片的剪辑指导,著名电影人廖庆松给了许慧晶很多建设性的意见,影片定剪之后,廖庆松跟许慧晶说,“很多年没有自己被自己感动了!”
探索,纪录片人也需要关心关爱
回顾《棒!少年》的创作过程,许慧晶坦言“拍摄只是开始,真正的挑战是创作的中后期,片子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剪辑的时间很漫长,也是创作者最脆弱的时候。人最怕不确定……”
“创作者不一定有能力影响人生,棒球基地和政府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帮助孩子们,我希望以媒介的形式,让更多人发自内心地帮助他们,让他们通过棒球改变命运。”相比立竿见影的改变,今天的许慧晶更在乎“孩子们的故事被看到、被听到”。
具体到电影对自己的改变,许慧晶说更多的是一种成长,“我们想探索纪录片的良性创作路径,毕竟这个市场现在还太小了,不足以养活人,不足以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加入,我们也需要支持、需要关爱。”
第一次走上大银幕,许慧晶对《棒!少年》的希望是不要亏钱,最好能有一点盈利,“对投资人有一个交代,这样才有以后。”许慧晶说的以后,是《棒!少年》之后长期跟踪棒球基地的连续拍摄计划。
经历了疫情的停摆之后,许慧晶开始了新片的创作,还是一个农村题材的作品。棒球少年们的生活在继续,纪录片创作者的生活也在继续,“我们也要努力生存!”许慧晶说。
声明
文章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