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袁昊 歌颂型喜剧的发展与创新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我和我的家乡》:歌颂型喜剧的发展与创新
文/袁昊
“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灯光暗下,悠扬的音乐响起,原本躁动的观众们逐渐安静下来,伴随着耳熟能详的音乐,大荧幕呈现出一片片葱翠的麦田,追随镜头,人们的视线和思想仿佛一起走进了祖国那气势壮阔的大好山河,穿越千山万水,走回到自己魂牵梦萦的故土。
去年,歌颂型喜剧《我和我的祖国》收获31亿票房,进入了华语票房的top10,反响非凡,时隔一年其姊妹篇《我和我的家乡》于2020年10月1日正式上映,首映日便斩获票房2.5亿。该片一经上映便广受好评,票房一路飙升,究其背后的原因,除了有强大的制作团队、演技精湛的演员们、趣味十足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人们浓浓的化解不开的家国情怀,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热忱。
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的成功,究其本质是歌颂型喜剧自身的发展与创新。早在中国电影初步发展的“十七年”期间,中国的歌颂型喜剧的刚刚起步,便表现出了非凡的生命力,例如1959年上映的《五朵金花》和《今天我休息》,主要讲述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关爱群众、忠诚工作的年轻人追求爱情的曲折风趣的故事。而该类型影片在自身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之后,在疫情背景之下,于今年的国庆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大家的面前。
1.形式上的创新表现
在电影的表现形式上,《家乡》采取了和《祖国》同样的方法,将一个个风格不同、思想相似的故事拼凑在一起,按照其内部的某种联系,创造出一种喜闻乐见的表达形式。
影片时长153分钟,看起来却不觉乏味,反而生动有趣,发人深思。整部电影由五个小故事组成:宁浩执导的《北京好人》;陈思诚执导的《天上掉下个UFO》;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邓超和俞白眉执导的《回乡之路》,闫非和彭大魔执导的《神笔马亮》。故事诙谐可爱,生动感人,但在最早期的歌颂型喜剧中,故事的叙述主要是以一个大环境为背景,讲述一个故事和前因后果,从而达到歌颂宣传主旋律的目的,“短故事的融合拼接”这样一种新的叙述方式早期并没有运用在歌颂型喜剧上,近两年来《祖国》和《家乡》的大胆尝试和成功,也为之后的歌颂型喜剧的影片发展提供了机遇和可能。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很有新意地将催人泪下的故事放在中间,开头和结束以幽默基调为主,让观众像看趣味小品一样,通过别人的故事看到自己真实的生活,达到“开开心心看电影,快快乐乐回家去”的效果,在愉快情绪中,不自觉地受到主旋律电影的影响和熏陶。
2.内容上的创新发展
如果说时代特性是歌颂型喜剧的主要特点之一,那么电影内容由“精神共鸣”侧重转化到“物质现实”的展现则是《家乡》在这方面的创新发展。在早期的歌颂型喜剧当中,例如《五朵金花》中,影片所展现的是:白族青年阿鹏与副社长金花在大理三月街一见钟情,次年阿鹏走遍苍山洱海寻找金花,经过一次次误会之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故事。该影片以“求偶”为整部电影的主题,强调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年轻人的爱情故事,追求精神的共鸣和契合,女主角对男主角的满意并不着重于他们对爱情的付出,“更为重要的是他们一心为国的品质和为人民奉献的精神。银幕上的社会主义英雄劳模也对银幕外的观众形成影响,引起观众的广泛学习和模仿。”[1]
但在《家乡》中,尤其以《最后一课》为典型。从小人物的眼光见证历史大变迁,徐峥作为导演,在这一个单位里表现得异常出彩,为了贴合国庆气息,他巧妙地将老师和学生们的圆梦之旅与中国的脱贫之路结合在一起,圆的不仅是范老师的“最后一课”的梦,更表现出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日新月异;他最开始看不懂的学生的“校园图”,到后来图纸中校园真实存在眼前,圆的不仅是学生的梦,也侧面地表现出了中国的飞速发展和脱贫的力度。《家乡》在这方面不再仅注重主旋律文化的熏陶和精神方面的歌颂和契合,它开始逐步关注实际,关注生活中的“物质问题”。一个二十多年前还一贫如洗的小山村,到现在的旅游业、农业的高度发达,这背后表现的是中国实力的日益提升以及“中国梦”的逐步实现。
3.迎合大众口味
《家乡》之所以受到高票房和高口碑的“双高”荣誉,最根本的原因还在在于影片自身对于大众口味的了解与迎合。
其一表现在影片诙谐幽默的叙述方式。无论是哪一个故事,都主打幽默风格,并强调“笑中有泪”,纵观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主旋律影片,与政治、现实题材相关的影片很少运用喜剧的表现形式,例如《开国大典》《建军大业》等,几乎没有细腻轻松的轻喜剧。《家乡》的出现一时之间便吸引住了所有人的目光,深得观众认可和喜爱。
其二表现在《家乡》对于影片受众的关注。各个短片分别表现出了不同阶层下人们的生活和对家乡、对亲人的爱,相较于最初的歌颂喜剧例如《今天我休息》有了很大的进步。《今天我休息》讲述年轻人为了自己的工作总是未和相亲对象见面,最后用自己的工作、生活的热情和优秀品质打动了相亲对象,成功获得爱情的故事。《家乡》的进步在于从单一的男女“求偶”故事转变为关注普罗大众的故事,每个人都能在影片的“典型人”中找到自我,加上幽默风格,使得影片成为男女皆可、老少皆宜的优秀作品。
其三表现在影片演员的选择上。《家乡》采用的演员,大部分都是在娱乐圈中比较有影响力、获得观众认可的演员,几乎请来了娱乐圈的“半壁江山”,形成一种“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影片感受,人们可以在影片中找到自己喜爱的明星人物,极大地扩大了电影的受众面。
4.与国家话语的契合
《家乡》相较于同期的主旋律电影来说,其优秀之处在于和国家话语的契合。
例如第一单元《北京好人》中的医保问题,“表舅”的农村医保和张北京的城市医保是一样的,“村委会就能报”,侧面体现出随着国家对民生的进一步重视和公共事业的推广建设,人民的医疗问题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提升。又如《天上掉下个UFO》单元,周围的村庄都靠着自身的优势大力发展经济的情况下,阿福村通过一系列的曲折由原本的“外星人”经济转变为“科技”经济,表现出国家对于科技创新的支持与推进,科技创新给落后的阿福村带来的不仅是便利、经济还有一个崭新的发展方向。再如《神笔马亮》单元,精准扶贫的马亮老师通过自己的专业优势,将经济并不发达的村庄打造成一个旅游度假、产业链丰富的美丽繁荣景点,这与国家的“精准扶贫”“先富带后富”的观点是紧密联系的。
总的来说《家乡》是一部很成功的歌颂型喜剧,上映时间与影片内容相契合,电影受众面广,内容和形式方面都有创新发展,在主题曲的选择方面也颇具心意。《家乡》注定不是平凡的电影,他不仅是中国歌颂型喜剧自身的发展创新,更是国家话语的现实表达,是继《祖国》之后,主旋律电影的进一步发展突破。应该得到好评,也值得我们关注。
参考文献
[1] 王萌.爱情·英模·国家:《今天我休息》和《五朵金花》的歌颂型喜剧研究[J].电影评介,2019(15).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