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十八洞出发》 用电视镜头讲述中国脱贫故事
光明网讯(记者 赵艳艳)12月29日,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湖南广播电视台联合举办的大型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专家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中国记协以及央媒、高校的专家学者参加研讨。
《从十八洞出发》秉承“把大片做到村里去”的创作理念,邀请专家走出演播室,走到精准脱贫的新屋场和田间地头,用镜头展现新时代脱贫后的美丽乡村,叙说震撼人心的脱贫历程,用老百姓真实的笑脸,向世界讲述中国共产党扶贫之路的伟大创举。播出后社会反响热烈。有网友留言说:“第一期播出后真的是深深震撼到我了,脱贫是为了每个人能过上更好的生活,有一部这样能记录脱贫和国家进步过程的节目真的太有意义了”。还有人说:“波澜壮阔地描绘精准扶贫的‘中国画卷’,当地的巨变,村民们的真实生活,这种热腾腾的生活气息让人温暖又感动!”
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宣传管理司司长马黎表示,在创作模式上,专题片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其所采用的各种手法实现了跨界。作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把嘉宾请出演播厅,把访谈搬进农家院,在田间地头记录沧桑巨变,多层次勾勒出一幅脱贫攻坚的中国画卷。
《红旗文稿》杂志社社长顾保国认为,这部片子用朴实的语言,让当地老百姓做主角,让身边的人说身边的故事,把“精准扶贫”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进行推广。我们明年就开启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的征程,我们媒体人为什么工作,为什么服务?把中国故事、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精彩故事,怎么样传播出去?《从十八洞出发》为我们作了很好的解答。
中国教育电视台副总编辑、《教育传媒研究》总编辑张志君用“大、小、深、浅、思;听、说、读、写、传”十个字来概括他对《从十八洞出发》的观感:大主题、小人物、小故事、小切口,深入浅出、引人思考、跨时空、跨圈层、跨领域的聆听、互文见义式的言说、诗意的阅读、跨媒介的传播,把“扶贫”这篇大文章写在“幕天席地”的中国大地上,写在“无远弗届”的网络上,写在触达千家万户的电视荧屏上,《从十八洞出发》可以称得上是一份“电波版的中国精准扶贫白皮书”。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这个节目是家国情怀、人文关怀、情动抒怀的高度融合。它是中国脱贫攻坚时代背景下的全景式展现;它用温柔的镜头讲述独特的中国脱贫故事,同时还上升到人文情感层面,挖掘人物个性,凝练人物情感。《从十八洞出发》不光是空间上的出发,更是向人的精神深度的出发,让观众融入其中形成共鸣。它是一部反映脱贫攻坚的标志性文化创意作品,也是为电视文化贡献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所世界传媒研究中心秘书长冷凇认为,《从十八洞出发》是一个脱贫攻坚的影视化总结,故事体的叙事,电影级的设置,场景化的策划,互动式的对谈,还有戏剧式的画面,是一档有教科书性质的节目。
社科专家、湖南永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钟君认为,《从十八洞出发》把理论供给和理论需求相结合,故事讲述与理论阐释相结合,诗歌形象表达和理论的理性表达相结合,电视艺术和理论宣讲相结合。做到了平实讲述,故事走心,代入自然,样式创新,堪称故事里的理论传播创新,是理论传播创新的新典范。
湖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电影局局长刘学表示,电视专题片《从十八洞出发》的制作播出,生动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精准扶贫战略思想的理论魅力和实践伟力,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时代意义、世界意义。今天的“十八洞”,已不仅是湘西的“十八洞”、湖南的“十八洞”,也是中国的“十八洞”、世界的“十八洞”,是世界反贫困领域一个关键“起点”、重要“地标”和鲜明“符号”。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