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真相》 真相就是勇气
《沉默的真相》(以下简称《沉默》)好看到什么程度呢?在每晚两集更新的频率下,剧情推进带来的无法遏止的好奇心和强烈受震撼后的混沌感,让我在看完第四集后,就迫不及待买了原著小说《长夜难明》一气读完。
看完小说后,网剧剧情就变了一番滋味。对我来说,剧情终点不再重要,情节的细节和删改成了最值得玩味的部分。都说原著作者紫金陈的文笔不佳、构思一流,我发现他的小说天然适合转为剧本。我自己也写剧本,我知道类型片的剧本,需要的不是文笔,而是宏大布局、精炼对白、明快节奏,以及最重要的人物塑造。
《沉默》为什么比《隐秘的角落》更好看?因为它里面的人物,比后者呈现得更直接,剧情也没那么多需要反复咂摸的隐晦伏笔。还有什么,比直接呈现公检法公职人员与黑恶权贵势力殊死缠斗更震撼老百姓的呢?
何为直接?
我们在很多剧集里都看到过黑白两道的战争,但老百姓比编剧还清楚这类剧情的“红线”在哪里。好人应该怎么好,坏人应该怎么坏,过于熟悉,就容易抽离。大家心里明白,好人哪怕只剩一口气,也能击毙坏人,最后注定会被救回来,站上领奖台。
《沉默》让很多人看得沉默,是因为观众无暇去想“红线”在哪里,正面人物的一步步前行,竟然越走越泥泞,最后甚至彻底走进伸手不见五指只闻哭声的“炼狱”。
正面人物的弱小,衬托出了反面人物的强大。那种强大,穿透了屏幕,攥住了观众的心。恐惧是共情的一个重要因素,只有真实的罪行,会让人忘了“这是故事”,产生强烈恐惧。共情,是任何说教、引导都比不了的能量,它具备让观众瞬间纯净的神奇魔力。
《沉默》里的绝对主角——检察官江阳,这个青年人的所作所为,会让每一个有阅历或是有城府的成年观众都自惭形秽。看到他如此“幼稚”地面对不可战胜的对手,任何被看透的事情都会重新被观众捡起来,细细琢磨。看到最后,观众想的不再是“他会怎么做”,而是“我会怎么做”。不是每一个唐吉诃德冲向风车的故事,都有人投入感情去赞叹的。而江阳的这个故事,我敢说只存在没看过的观众,不存在不爱看的可能。因为,这个故事的土壤和每一个观众站着的地方是相连的。被侵害的少女、选择抗争的法律系学生侯贵平、流氓黄毛、卡恩集团孙总、孙总跟班胡一浪、刑警队长朱伟、法医陈明章、县检察院吴检察长和他的女儿等等剧中人物,其实大家都“认识”。
在大家的记忆中,这些群体有共性,就是互相交集而平行。生活的苦难让他们交集,但生存的阶层让他们平行。
侯贵平和江阳,是彻底打破平行的人,企图用一己之力,将虚伪的平行改写有血有肉的“法治人间”。在开头,观众敏感地觉察到,像我们熟知的故事一样,他们会走向牺牲。但《沉默》把故事推进到最终章时,所有人都没想到,原来牺牲可以做到这个份上。但这样的牺牲,因为过于崇高而虚假吗?并没有,我们反而毫无困惑地接受了,并且热泪盈眶,甚至会默默祷祝。
《沉默》塑造了成功的人物,他们说的台词或许仍旧像台词,但他们的行动就是日常的行动。以小博大时,强烈的正义感给了他们动力,但最终他们还是胆怯、恐惧、绝望了。这种心理阴影是实在地侵入了人物身心的。例如,将此种状态体现得最好的一幕中,蒙冤入狱2年,出狱后干着修手机活的江阳,与朱伟、陈明章吃饭。他找不到钱包,惊慌失措直至痛哭流涕,钱包里就300元钱,却让抗住了这么多打击的他哭成一个小孩。他,是在哭他的人生哪!年轻有为的检察官,沦为两鬓夹霜的病夫,又为保护妻子和孩子,选择离婚孑然一人。
那一刻,他用眼泪在问,“老天,这是为什么?”
人格与尊杨的丧失,是最彻底的毁灭。而《沉默》就是在这样的毁灭中,自然而然产生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故事说服力,打开了故事的结局,也打开了观众在生活中背负成习惯的包袱。剧中,曾经一力扶持江阳最终出于自保放弃他的吴检察官,在江阳的手机店里向江阳提供了自己埋藏多年的“卡恩集团犯罪证据”,面对江阳“你为什么当初不用这些来举报他们”的质问,这个老人也哭成了一个小孩。
他来回就一句话:“我没有你的勇气啊……”
这么多人赠予《沉默》好评,是因为我们从《沉默》中汲取到巨大的勇气。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