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 龙洋开场错用辛弃疾的千古名句,导师们低头,观众质疑
国学成为近年来的一股浪潮,对于国学的喜爱不再局限于“老人家”,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对传统文化表达出浓厚的兴趣。而诗词作为传统文化的承载者,经受住了上千年的考验,其中的文化价值不可替代,近年来也深受年轻人所喜爱。
《中国诗词大会》应运而生,朝气勃勃的年轻人因为共同的兴趣,走向了舞台,在竞争中互相学习,在学习中共同成长。
随着节目一期期的播出,在赞叹他们表现的优异之时,我们也意识到,年轻人的路还很长,现在年轻人对于诗词的理解还存在很大的不足。不局限于台上竞争的选手,就连主持人与导师也经常出现理解错诗句的现象。
这也不能完全怪他们,只是由于浩瀚的诗词海洋,加上源远流长的文化沉淀,又怎么会是简简单单就能完全理解的。
但如果是一些诗人的千古名句,再出现巨大的理解错误,就是不应该的事情了。
龙洋用错名人经典,一石激起千层浪
主持人龙洋在开场的一番致辞中,用了一连串的语言来表达对于导师的感谢,其中引用了辛弃疾的一个千古名句,谁知却当场翻车。
每一期节目,总是能在灯火阑珊处看到五位导师……
一石激起千层浪,台上的五位导师不觉低下了头,估计是有点尴尬吧。这让台下的选手以及电视前的观众对于龙洋的水平打了一个问号。
这首名句是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辛弃疾是南宋的伟大词人,其实他更希望自己能被后人说是南宋的爱国名将。
辛弃疾是南宋少有的文武双全的人,其在南宋文坛也是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这首《青玉案·元夕》也是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一起来欣赏全词:
“灯火阑珊之处”发现了“那人”,给人第一感觉便觉得灯火阑珊处应该是一个灯火通明的地方。可恰恰此处并不是我们想象的意思。珊与阑本来就是尽与残的意思。我们经常所说的“春意阑珊”指的是晚春花落的情形。
由此而得之,灯火阑珊指的是灯火昏暗的地方。联系到本文,灯火通明的舞台之上,导师们坐在最闪亮的地方,这时借用辛弃疾这句本是形容灯火昏暗名句,放在当时的语境中,的确是不太合适。
那人是谁
诗词上阙写的是元宵节的热闹景象,“宝马雕车香满路”,元宵节热闹非凡,在一番热闹的景象之中,这好像是描写了辛弃疾遇到了自己的心上人一般。但身为心怀家国的英雄,辛弃疾又怎么会将儿女情长挂在嘴上,那他词中所描写的“那人”指的不是心上人又是谁呢?
当时南宋刚刚建立,宋高宗赵构被金人的骑兵追的上天入海,金人的铁蹄将宋朝的河山踏碎了。南宋后在临安建立政权,时间不久,一心求得苟安的南宋朝廷再次有了热闹非凡的元宵节盛景,这对于一心想要恢复中原,投身报国的辛弃疾来说,是一件多么不愿意接受的事情。但南宋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的行为,让辛弃疾对于人生再次引发思考,他的人生将何去何从。
早年间独闯敌营如入无人之境的辛弃疾,如今再看看自己的处境,我想作者此刻的形象是无比沉重的。辛弃疾在一片欢乐的情形中,不断的找寻心中的那个“他”,这里的那人并不是指的是他的心上人,而指的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自己。
那么自己为何会在灯火昏暗处找寻呢?还不是由于辛弃疾本身的不得志,灯火通明处的C位早已成为了别人,而曾经的自己只能躲在灯火昏暗之处。
历史说
如此的乌龙事件,使得观众对于龙洋的水平产生了质疑,当然仅仅一个错误并不能代表一个人的最高水平,但也能说明一定的问题。那便是年轻人在学习诗词时,依旧存在主观臆断,盲目猜测的现象。
在学习古代诗词时,如果能够细致的了解作者的生平,以及了解诗词本身的含义,我相信此种低等的错误必然不会再出现。龙洋的错误无疑是给她自己与屏幕前的我们提了一个醒,在学习诗词时要讲究方式方法,死记硬背并不可取,灵活应用才是王道。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