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演李睿珺 艺术电影是和观众对话交流,纯粹的商业电影是服务观众
娱乐讯 (哈麦/文)近两年,国内电影市场面临着行业复苏、创作瓶颈、流量困境等多重考验,电影人们积极探索,聚力创新,寻求破局良方。电影节作为连接创作者、市场、资方和观众的重要媒介,成为一个新流量池,受到业界关注。它不仅为优秀的从业者和优质影片提供展示平台,助力优秀的电影艺术走向全球,也与艺术电影市场建立紧密联系,与电影人实现生态共生。
为更好地了解电影节与电影人的共生关系,探索电影节如何完成在电影市场的大众化转变等问题,8月15日,新浪娱乐与北影节联合主办的最新一期新浪潮论坛,以“从电影节走出的电影人们”为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本次与会嘉宾包括电影《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电影《妈妈!》导演杨荔钠、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
细数电影节经历,年轻创作者从中获得鼓励与机遇
论坛伊始,与会嘉宾作为业界资深的电影人,分享了各自与电影节有关的印象深刻的趣事和经历。
谈及第一次参加电影节的经历,各位电影人像是打开了话匣子,李睿珺导演对给过他诸多支持的鹿特丹电影节印象深刻。在那里他第一次见到了洪秀贤导演、蔡明亮导演等众多知名电影人,每天在电影院看各种电影。他说,“鹿特丹是一个没有红毯的电影节。”它把第一次来参加电影节的年轻导演全都安排在离电影宫最近最好的酒店,以此来鼓励年轻导演。
杨荔钠导演讲述了自己带着第二部作品出现在莱比锡电影节的经历。她说,“我第一次看到我的作品在大银幕上被放大,看到我的作品被讨论,甚至是被批评。”这让她真切体会到所做的工作多么有意义。
电影《妈妈!》导演杨荔钠
对于孔大山导演来说,电影节为他提供了很多奇妙的缘分。他在第一届平遥电影节认识了现在的搭档——《宇宙探索编辑部》的编剧和主演王一通、摄影指导老马等人。今年带着这部电影再回到第五届平遥电影节,让他感慨良多。
李睿珺导演的《隐入尘烟》是近三年来华语片在欧洲三大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中的一根独苗。谈到如何看待在电影节获奖这件事,李睿珺说,“得奖了我们也要拍电影,不得奖也要拍电影,得了那就算是一个礼物,你拿着,没得也正常。大家都在一个起跑线上,谁得也是正常,谁不得也正常。”
孔大山导演在平遥电影节拿到了最佳影片奖,对此他认为,拿不拿奖既重要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片子能够受到关注,不重要的是观众对作品的认同。在他看来完成了自己的责任认同,如果大家喜欢就刚好。
做电影不一定要有产品思维,专注作品让市场说话
电影创作需要面向市场,需要与大众和市场达到某个平衡。在某产业论坛上,有嘉宾就提出“导演要有产品经理心态”的说法,认为导演要把电影当做一个产品,对作品、对市场和观众要有判断。
杨荔钠导演在拍摄《妈妈》过程中完全不了解“产品经理”的概念,但是她认为,电影创作要有团队,要有非常信任的制片人、宣发公司、投资公司,依靠他们的经验帮助电影进入市场。尤其是“在做影片的时候,当你知道这不是一个很任性可以做的艺术电影的时候,要站在观众的角度去衡量,去考量怎么能做好这部作品。”从另一种角度来说,这也是一种产品思维。
孔大山导演则是一个专注自身创作的导演。他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选择了软科幻、伪纪录片这种市场稀缺的题材,在创作过程中并没有注入“产品思维”,没有觉得“这是一个要赚大钱的项目,完全就是抱着做公益,做慈善的想法”顺势而为。剧本创作过程中,郭帆导演给了他最大的自由,在一稿二稿之前完全按照他的兴趣和喜好去推进,后面给出的一些细化意见“也不是针对市场,而是为了让作品更完整和完善”。在忠于创作、打磨作品的过程中,主创团队自发地、衷心地希望给观众来带更好作品的初心,本身也是产品思维的体现,这也让作品获得了很好的反响。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导演孔大山
李睿珺导演选择海清出演《隐入尘烟》,并不是出于对票房或市场考量,而是忠于创作本身,“如果要是行业的考虑,其实就不拍《隐入尘烟》这样的电影了,你让谁来演这样的电影,都不是一个商业题材”。李睿珺导演提到,海清曾在他的爱人生病时主动给予过帮助,他一直想报答这个人情。彼时海清在FIRST青年电影展上提到中年女演员的困境,李睿珺导演刚刚完成《隐入尘烟》的剧本,认为海清“合适这个角色,有足够的阅历,我当时就尝试问问海清老师,如果她同意就是她,如果她不同意就全部用非职业演员。”
从电影节回到国内大众市场,从小圈层的影评人、媒体到大众之间的接受度,必然存在着差异化。三位导演分享了他们对这些差异和转化的看法。
李睿珺导演认为,做艺术电影,是一个对话和交流的机制,创作者跟观众之间是平等的交流。但纯粹的商业电影,更多的是服务机制,要了解你的观众是谁,要有产品思维、用户思维。他呼吁市场上应该有更多多元的文化产品出现,这样才是一个蓬勃的,有生命力的,繁荣的市场。
杨荔钠导演认为:“哪一种观众都是好观众,因为他们够好,因为他们够挑剔,或者他们更有期待,所以我觉得对于电影人的标准,我们自己也要对自己要求高一点。”
关于如何实现作者的表达和市场偏好之间的平衡,孔大山导演认为,创作的时候,保持作者的风格和大众的接受度并不矛盾,因为所有创作和技法都是为内容而服务的。
此外,李睿珺导演、杨荔钠导演和孔大山导演也从各自的新电影出发,围绕如今文艺片市场的困境和预期管理、新电影的创作过程等议题进行了分享。
创投是给新人导演的礼物 “持续保持创作力”会被看到
一代又一代电影人们从电影节迈出第一步,电影节也源源不断向电影市场输送新力量,成为行业风向标。对于年轻的创作者来说,电影节是一个庞大流量池,也是一个复杂的运作体系,可能会无从下手。那么,新人导演应该从何处着手切入到电影节这一资源盛宴,向市场更好地推荐自己的项目,获得更多机遇呢?三位导演都给出了非常有效的建议。
李睿珺导演介绍了初闯电影节的经历,他认为,“对新人导演来说,创投是一个好的方式,是帮你去检验作品的方式。还有一个是拍短片,可以借助发达的网络平台。”
电影《隐入尘烟》导演李睿珺
杨荔钠也认为创投是给年轻创作者的礼物。“现在创投平台非常多,尤其是疫情之后,大环境更加艰难,所以我认为年轻人完全可以投送所有的创投。持续保持创作力还是会被看到的。”
论坛最后,三位导演作为从电影节当中走出来的电影人肯定了电影节对各自的重要意义。
杨荔钠导演说,“当我第一次参加影展,获得一些鼓励的时候,也奠定了我走职业生涯的信念,它会给你一个很大的鼓励。关于影片,有的时候不是你选择影展,有的时候是影展选择你,也有很多时候是双向的选择。”
李睿珺导演表示,文艺片在国内的市场和观众群体是有局限性的,如果电影有机会能去一个更好的电影节,能帮片方拓展海外市场,就是帮他多获得一些渠道。要尽力去开拓另外一个可能性。
孔大山导演也认为电影节对小体量的片子意义重大。
电影节作为连接艺术、市场、资本和电影人的纽带,帮助众多电影人走近大众视野,形成良性共生的电影生态。作为不可忽视的流量池和资源池,电影节的力量还将持续释放。相信那些从电影节走出的电影人也将继续以此为桥梁,探索国产电影完成与大众与市场的转变之道,推动国内电影市场快速复苏,迈向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