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蚕老去应无憾” 叶嘉莹文学纪录片全国公映
10月16日,方所文化首次联合行人文化出品的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正式于全国公映。《掬水月在手》是被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的叶嘉莹的唯一一部传记电影,也是第一部搬上全国大屏幕的4K文学纪录片电影,更是中国第一部古典诗词主题电影。影片由《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电影总监制陈传兴执导,在辗转十个地区、采访43位受访者、采访稿近百万字、历时近两年才完成拍摄制作。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和北京国际电影节反响强烈,影片豆瓣评分高达8.3分,引发观众无限期待。
时值电影全国公映首日,由中央文史研究馆和南开大学主办,中国电影资料馆和南开北京校友会协办,例外时尚集团、方所文化集团、广州行人文化承办,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叶嘉莹文学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诗词诵读暨电影鉴赏会”在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举行。此次活动有来自文化、艺术、时尚界的上百余名人士,以及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先生,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女士,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先生和例外时尚与方所文化创始人、本片出品人毛继鸿先生出席。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先生:
“叶嘉莹先生凭借自己对于中华古典诗词和传统文化的深厚学养,借鉴西方文学理论与研究方法,创立了独具特色的诗学体系,为激活古典诗词与传统文化的优秀基因,使之在当代文化建设中重焕异彩。她以传播中华诗教和优秀文化为终身事业,在75年的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的优秀人才,为中华诗词之美与中国文化精神之星火相传生生不息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巨大贡献。”
中国电影资料馆馆长、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主任孙向辉女士:
“《掬水月在手》是叶先生数十年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写照和延续,也是导演陈传兴先生以影像、声音刻画一位诗人精神肖像的精品杰作。诗的精神与影的景象可谓双璧,具有独特的文化品格。”
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朱小燚先生:
“ 在广州市委宣传部支持下和广州相关单位共同出品这部记录电影,实际上从某种意义上表达对叶先生的敬意,表达岭南文化对中国古典诗词最诚挚的祝福,更是对2018年10月总书记在改革开放的重要节点来到广州提出‘老城市 新活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播到五湖四海的响应。”
《掬水月在手》出品人、例外时尚与方所文化创始人毛继鸿先生:
“我们一直都在追随着‘有一种时装叫人文的服装’,我作为一个文化品牌的经营者,方所在十多年的时间里面,一直都在寻找着、构建着属于我们中国人的文化空间跟我们文化场域,那是一个人文的空间。先生用她的人文真正阐释了她的人文的人生,我在帮先生设计服装的时候,被先生身上的那种对美、对生活的热爱所打动,被她的精进所感染。她面对苦难的态度便是她的弱德之美,这是我心目中真正的人文精神,真正的先生。”
在《掬水月在手》播放前,活动安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诗词诵读会环节,特邀演出嘉宾中国中央民族乐团副团长、首席琵琶演奏家——赵聪老师以琵琶融合钢琴弹奏一曲《音诗——春江花月夜》,用轻柔而婉转的旋律,华丽开场;“是光诗歌”公益组织,一群来自云南大山深处“小诗人”们带来诗歌吟唱;儿童手持月亮灯诵读诗词,在古雅灵动的诗词声中,身载“指月”系列服装的秀台展现在人们眼前,与此景相映成辉,织就了一个“荷”世界。
值得一提的是,叶先生特意为此次活动,题跋了诗词“柔蚕老去应无憾,要见天孙织锦成”。象征了例外、方所品牌未来的方向,代表了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矢志不渝的坚守。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在闻知本片即将上映后,南开北京校友会刘亦方会长发起了“迎校庆,师兄请你看好片”的活动,号召有条件的校友捐赠101场包场请校友们观看。在发出募捐信息后校友们积极响应踊跃解囊,在短短几个小时内就完成了捐赠目标。
在《掬水月在手》映后,南开北京校友会刘亦方会长问及电影导演陈传兴先生如何能让影片如此令人感动,陈传兴导演谈道,叶先生一生“从容”面对生命巨大的困厄,影片将隐忍的“弱德之美”,透过诗词表达回应她对生命巨大问题的感受,也因此引人共鸣。
97岁高龄的叶嘉莹先生,一生坎坷多艰,曾历经战乱,在海外飘零数十载,在许多次人生的至暗绝望时刻,是诗词给了她无穷的力量,而她也用自己毕生之力,传承中华文化,阐述古典诗词之美。改革开放后,叶嘉莹得以回到她魂牵梦绕的祖国,并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祖国教育事业。
叶先生著述丰富,桃李满天下,为在世界传播中华文化作出重要贡献,她的学生著名作家白先勇坦言叶先生对自己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著名诗人、画家席慕蓉曾说:“叶先生顾盼之间那种自在与从容,仿佛整个生命都在诗词之中涵泳。”《人民日报》在报道中更是称叶先生为中国诗词之美吟哦至今,更活成了人们心中的诗。叶嘉莹先生将自己毕生财产三千六百多万元人民币全部捐赠给了南开大学,设立了“迦陵基金”,继续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方晴
广州日报全媒体编辑 林传凌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