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故事写作计划” 女性要勇敢表达自我
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最近,由《百家·她说》、磨铁文治和她故事工作室联合主办的首届“她故事”女性写作计划,历时九个月的征稿评选后正式收官并举办颁奖典礼。最近在一些脱口秀节目中因为对女性相关问题提出反思而引起大众关注的脱口秀演员杨笠、Norah等出席活动并进行了分享。活动由曾开创女性栏目先河的《半边天》节目主持人张越主持。
现场
活动中,来自笑果文化的两位脱口秀演员讲述了在脱口秀行业创作“她故事”的经验与观点:杨笠说,自己在创作中并未有意识地加入女权议题,因为这些故事就在身边发生,“对我来说,那不是女性角度,都只是我的角度,我就说了一些我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有的时候用一些技巧编成一个段子,对于我来说也是一个释放和接受的过程,没有想过这是什么议题或者什么社会话题之类的。但是,我的片断播出以后,产生了一些我没有想到过的很大争议,有人说很多段子是女孩子都能会心一笑的,而有的人则说笑话要基于文化共识。”杨笠说的段子更多地在女性群体中产生共鸣也侧面反映,男性对于女性的困境有时是没有感受力的。
杨笠在《脱口秀大会》
现场大家也讨论了最近热播的综艺和剧集如《乘风破浪的姐姐》与《三十而已》,对于其中的女性表达,媒体人侯虹斌认为:“这些节目的出现首先是因为女性的消费能力加强了,而且女性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话语权,不像以前很难有女性的声音。在这种情况下,出于一种商业考虑,大家会拍比较符合女性视角的电视剧,商业化正是说明了女性声音的存在。另外一方面,我认为也是近些年来女性,甚至是女权的话题得到了一定的普及,比如说现在很多电视剧会借电视人物之口说不一定结婚,不一定要用‘剩女’来限制我等等。但是我认为这些方面还是非常不够的,以女性视角为主的剧的一个特点就是显示出女性的强大与能干,很符合现在的意识,但问题是她们最后仍然逃不出男人和婚姻这个五指山。”
杨笠说:“市场中女性话题的剧和综艺作品很多,我觉得这是好事,但是在解读一个事的时候我们可能很难跳出身份,剧集的主创还是男的多,改变这个困境的办法就是女生多参与创作和表达。在这个过程中肯定会出现很多不恰当的地方,比如有些人的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因为自身有局限性,表达得不够准确,不够好,我们也不要对一些中立的,或者对出发点好的人做出特别严苛的要求。”
Norah从她最近关注的两部电视剧《伦敦生活》与《杀死伊芙》开始谈起,她说:“我们看的电视节目或者综艺,有一条非常雷同的主线——即都是白领精英女性的事业和生活,而《伦敦生活》比较少见完全从女人的视角讲,讲的故事跟我们现在看到的非常不一样。《杀死伊芙》中,里面的杀手和警察都是女性,情报局的头目等等拥有主要话语权的人都是女性。这些视角都非常有趣,希望以后能够看到多元化的以女性视角出发的内容。”
《伦敦生活》剧照
据了解,本次“她故事”征文共收到7000余份投稿,主办方对投稿的标题关键词进行统计后发现大众投稿中的最高频词分别为“母亲”与“女人”,母亲是女性一生绕不开的家庭身份或家庭关系,而女人,是女性一生不停探索与书写的性别身份。此外,婚姻、女儿、爱情、疫情、人生、婆婆等也是女性写作中的高频词。而征文中写作的内容很多是跟工作,就业、社会保障,生存环境紧密相关的,比如女工、疯老太、嫁给大山的女儿、中年的女人、幼儿园的北京大妈等等。
女性写作的高频词语
由此,工作、就业和女性的社会保障也是女性议题书写的一大核心内容。关于“如何提升社会对女性发展的社会支持?”来自学界、公益界的嘉宾们也进行了分享。
来自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的梅若分享道:“我们是专门为家政工服务的,在中国这是一个职业,目前有三千多万家政女工穿梭在城市的各个家庭里提供服务。我想分享一些劳动女性的故事:天津有一个劳工市场,背后是非常多的家政公司,很多女人为了省去中介费,就在流动的市场上,站在那里等待有需要的雇主过来。”
“我在劳工市场认识一位大姐,她的丈夫强行让她在离婚协议上签了字,之后就被驱逐出了家门。当时她还有一个8岁的孩子,她只能带着孩子爬火车四处讨生活,后来把孩子送回家,她一个人在天津打拼。这个姐姐为了省钱,就会去距离劳务市场2公里的地方,住在一个肯德基的厕所里。她推了一个非常大的行李箱,打开她的包裹,里面有很多纸箱子,她要在肯德基的厕所住宿。第二天早上起来的时候,有一个非常让我感动的细节是——她有两块香皂,一块洗手,一块洗脸。我当时非常震惊,一个劳动的女性,生活几乎都没有什么尊严,就住在厕所里,但是她有两块香皂,我就想这个生命多么的坚韧,可以让一个人在这么难的条件下,都要保持对生活的那种好。”梅若说。
梅若所在的北京鸿雁社工服务中心做的调查
中华女子学院女性学系教授魏开琼谈及,劳动妇女的形象并不是一个很新鲜的话题,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大量聚焦于劳动妇女,但是1980年代以后由于社会转型带来的剧烈变化,太多的社会问题出现了,“所以基本上从80年代以来开始大量地去讨论妇女问题时,大家并没有当作是妇女的问题,而认为是社会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基层女性劳动者群体被忽视了。前段时间有本书叫《她们》,描述的是一般女性劳动者,也有一个章节有一点质疑今天的性别研究曲高和寡的意思。时间到了一定的节点以后,大家会有共同的关注,不仅仅去呈现女性的故事,由女性自己讲女性的故事,会去完善我们对这个社会,对这个世界,对生活,对女性群体的理解和了解。”
魏开琼也分享了她对女大学生就业的观察:研究发现,女大学生在择业就业时,会将“工作与家庭平衡”放在重要位置,而这恰恰也是用人单位极力规避的风险,因此,应重视性别平等教育,两性共同承担家庭责任。联合国妇女署高级项目官员马雷军提出,社会需要建立机制促进性别平等,比如承认家务劳动价值,并促使公共服务具体化;来自千千律师事务所的公益律师吕孝权则讨论了“家务劳动量化”及“妇女三期歧视”两个话题,同样强调了制度的构建是消除性别歧视的重要力量。
分论坛主持人蔡一平指出,社会支持是改变女性劳动者命运的重要力量。在就业之外,本次投稿中,还有24.4%的稿件涉及性别刻板印象,13.9%涉及家暴,11.3%涉及社会保障。此外,性骚扰、性侵害/性剥削、亲密关系暴力、无偿劳动/无偿照料等话题也频繁出现……这些严肃的社会问题,并非诉诸女性个体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就可以解决,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去改变。
颁奖典礼
“她故事写作计划”于2019年12月12日启动,历时9个月,共产生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11名,此外还有入围奖与鼓励奖。来自上海的女性写作人辛维木凭借《月亮里的人》获得一等奖,二等奖获奖作品分别是《枯树》及《母亲不是一棵树》。获奖及入围优秀作品将会在“她故事工作室”自媒体账号陆续发布。
大赛由著名学者戴锦华、作家蒋方舟、青年学者张慧瑜、媒体人淡豹以及磨铁文治图书主编于北组成的评委组担任终审评委。在活动现场,评委们通过视频分享了对“她故事”和女性写作的点评和感受,鼓励更多女性勇敢表达自我,书写出一个个多元、真实、鲜活的生命体验。正如评委张慧瑜所说:当我们说“她故事”的时候,我们是用女字旁的“她”,但这个“她”,不仅仅是一个性别的“她”,也是一个社会层面的“她”。
责任编辑:梁佳
校对:施鋆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