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声》 外壳是悬疑推理,内里却是对人性深处的剥丝抽茧
《风声》电影 海报
很多人知晓《风声》是因为同名电影的大获成功,从纸端到银幕,“风声”响过,摧枯拉朽。
这股强劲的“风”从何而来?
显然,小说《风声》之力量来自于作者的妙笔生花,电影借力发势,就小说进行电影艺术再创造,最终获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
这是一个发生在封闭空间内的悬疑推理故事,并且是一部讲述我党地下工作者“老鬼”打入日伪情报组织内部,面临身份暴露的谍战题材。
在中国,麦家的小说可谓独树一帜。从《解密》到《暗算》,再到这部荣获“人民文学奖”的《风声》,麦家把谍报和悬疑揉到一起,憋足了劲把悬念进行到底,引领读者穿越一座封闭的迷宫,云里雾里,扑朔迷离。
在封闭空间内,凝视深渊
悬疑推理类的文学作品和影视剧都迷恋在封闭空间内讲故事,因为命案的发生与封闭房间的形成,两者在直觉上构成了逻辑的自相矛盾:
《风声》具备了悬疑密室推理类型小说的一切特征,它的核心是一个谜团——找出“老鬼”,并且已知“嫌疑人”的具体范围——“吴金李顾四”五人。
更重要的,是故事的场景,被限定在一座封闭的古堡里,这无疑是对经典密室悬疑推理模式的沿袭。
因为密闭的空间富有一种形式和结构上的艺术感,也是进行人性实验的绝佳场所,同时密室内可支配的因素太少——人物和场景都被固定,无形中非常考验作者逻辑推理的写作功底。
这一个又一个连环性的难题被作者一一化解,可以说,麦家是一个非常会讲故事的人。
《风声》的故事分为三部,每一部都建立在前一部的“破绽”和“疑问”之上,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三个相互交错的文本,只有跟随作者的步伐,最后人们才能看清整个故事的全貌。
以这样环环相扣的方式去呈现敌特工作者的神秘生活,在无形中增强了故事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在抽丝剥茧中,探寻人性幽微
风中听声,隐晦,神秘。
而《风声》这部小说也如其名,总让人有一种“假作真时真亦假”的感觉。
作者麦家在叙述中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和史实进行大胆的“混搭”,通过其强大的逻辑性和事实感,使故事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仿佛作者真的是在还原历史真相,试图将隐藏在那个不为人知年代的秘密告知天下。
小说中的人物个个智慧超群,他们可以破译复杂的情报密码,却难以破译命运的密码,无一例外都受到命运的主宰。
身处其中的人各自为战,人心隔着城墙。在捕捉与逃逸的游戏中,穿插着作者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即使是整个游戏的策划者肥原、张司令等人,表面看虽主宰着别人的命运,但其实他们自身也深陷在更大的困局当中而浑然不觉。
《风声》的力量不仅在于情节设置上的“别出心裁”,更在于它对人物形象的有力塑造,那个神秘的“老鬼”渐渐从迷雾中显现——一个兼备高智商、坚韧的信念和超凡意志的理想光芒人格跃然纸上。
可以说麦家笔下的《风声》其主题是多重和丰富的,但在这种重主题中,有一个主题是最根本的,那就是:
人该如何承担责任——自我完善的责任,身处各种角色中的责任,乃至国家民族的责任。
当我们为了人生信仰去义无反顾地承担责任,无论最后的结局是什么,哪怕像“老鬼”为了心中大义最终奉献出自己的生命,这背后都隐藏着一种令人尊敬的人生高度。
就像麦家在外部《静风》中关于这些无名英雄的精彩解说:
至于那风声,像是悬挂在空中的风筝。
由远及近,由近及远,你以为你抓住了它,可却仅仅是捕风捉了影。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