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丨李丽 小故事大情怀——《半条棉被》
电影《半条棉被》剧照。图片来源豆瓣
《半条棉被》:小故事大情怀
文/李丽
《半条棉被》是一部展示红军革命斗争历史,弘扬长征精神的主旋律电影。影片改编自红军长征中的真实故事。1934年11月的一个傍晚,在湖南郴州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村民徐解秀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棉被剪下一半留给村民。徐解秀一直珍藏着这半条棉被,并把半条棉被的故事代代相传。
半条棉被是红军与老百姓鱼水情深、命运与共的见证,是中国共产党一切为了人民的初心和本色的体现。影片以半条棉被的故事为线索,通过讲述一支红军长征小分队的故事,真实再现了红军长征的艰难历程,彰显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勇于战斗、无坚不摧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也是中国共产党初心和革命情怀的真实表达。
毋庸置疑,影片蕴涵着宏大的思想主题、浓烈的政治情怀和强烈的使命意识,但在创作上避免了宏大叙事和宏阔结构,通过质朴细腻的风格,以小见大的精巧构思,碎片化、细节化的故事叙述,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和观赏性。
一位女红军的故事:一桩旧式婚姻的圆满成就一位传统女性的蜕变
董秀云前线寻夫是整个故事的起点,她千里迢迢追随到前线是为了维护一桩旧式婚姻。作为童养媳的董秀云觉得被休掉是自己的耻辱,执意要韩玉山收回休书。韩玉山因为革命随时会遇到危险,为了不耽误她,没有应允。倔强、不服输的董秀云没有放弃,一句“你能当红军,我也能”不仅让她收获了真正的爱情,也让她走上了革命道路。
在革命队伍里,她不仅受到了思想教育,接受了专业培训,更磨练了革命意志,坚定了为劳苦大众谋求幸福解放的革命信念。战场上她冒死把身负重伤的韩玉山背下阵地,并照顾守护昏迷中的韩玉山四天四夜。此时的她已不是只求婚姻保证的童养媳,而是和韩玉山并肩战斗的红军战士,她并不想韩玉山因为自己救了他而接受她,而要让他真正爱上自己。
追赶而来的婆婆和奶奶带着亲手做的喜被催促二人完婚,在组织的安排下,二人成为名正言顺的夫妻。新婚之夜,韩玉山的一句“你在战场上背过我,今晚我也堂堂正正背你一回”,使这场旧式的包办婚姻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爱情。
婚后的两人一个在前线战斗,一个在野战医院救死扶伤。得知韩玉山所在部队伤亡惨重而丈夫生死未卜时,董秀云毅然放弃撤退,踏上寻找爱人的逆行之旅。寻夫过程中她亲眼目睹了战场上的残酷场景,亲身体会了战争的残酷无情,每一个牺牲的战友都为革命献出了一切,而他们的遗体却无法得到妥善的安置,他们的家人可能永远都不知道他们的下落。对丈夫的一己之爱转化成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能让战友白白牺牲,不能让革命的鲜血白流。在接到上级命令的危难时刻,她挺身而出鼓动战友们“坚决执行命令”,为掩护大部队英勇斗争。
一支红军队伍的故事:一队伤残病弱的“败兵”留下坚实有力的足迹
影片中的这支红军队伍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编制部队,而是董秀云在寻夫过程中一路捡拾的伤病员组成的小分队。他们把被敌人打散的、受伤倒在血泊中的、躲在老百姓家里养伤的战友一个个集合起来,用担架抬着、相互搀扶着去追赶大部队。
这支伤残病弱的队伍一路走来困难重重,甚至狼狈不堪,在敌人的围追堵截下,缺枪少弹、饥寒交迫,还要忍受失去战友的打击和痛苦。但是这队“败兵”的精神没有被打败,他们始终不忘红军本色,时刻保持昂扬的革命斗志和坚定的革命信念,自觉以红军的纪律约束自己。
战士们健康的照顾受伤的,轻伤的关照重伤的,体现出了坚不可摧的团结力和凝聚力。在大部队需要的时刻,他们顾全大局、不怕牺牲,在危难中挺身而出,坚决执行战斗命令。
这支零散的队伍始终自觉遵守并严格执行红军的纪律。一名红军战士在沼泽中挖出一个红薯吃掉,悄悄留了一枚银元。行军途中为了不侵扰百姓,不给老百姓添麻烦,在寒冷的雨夜他们默默睡在老百姓的屋檐下。他们对投降的白军父子执行不打骂虐待俘虏的政策,为小白军治伤,最终感化他们加入了红军队伍。
行军途中他们尽可能地帮助穷苦百姓。女战士把稀缺的药品给生病的小孩服用治好他的病,并帮他洗头清洁。敌人放火烧了老百姓的房子嫁祸栽赃红军,战士们抓住敌人查明真相并筹钱为村民盖新房。借住徐解秀家的女战士看到房子漏雨,上房帮他们修好了屋顶。为了让徐解秀家能过个温暖的冬天,董秀云把结婚的被子也是她们唯一的一床被子剪成两半,留了一半给他们。
这支队伍走得艰难,但却留下落地有声的坚实足迹,是长征途中坚强有力的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在他们身上老百姓切实听到看到感受到了红军主张、红军信仰和红军精神。正如徐解秀说的,“我就信我看到的”,红军得到了老百姓的理解支持,和敌人激战时,他们纷纷来到祠堂虔诚地为战士们祈祷。
三个女人和一个女人的故事:一场家常的聊天解开千年的疑问
红军过境,在敌人的造谣诽谤下不明就里的百姓纷纷躲避起来。徐解秀偷偷观察自己房檐下的3名女红军,他们不仅不杀人放火祸害百姓,还不动老百姓一毫一厘,于是主动把她们请到家里来住,把自己不多的红薯煮给她们吃。
女红军的到来让徐解秀既好奇又崇敬,“你们有样,有奔头”,而她们的亲切随和让她大胆提出自己心中的疑问。自古以来当兵打仗都是男人的事,女人只能在家相夫教子,这些女红军“为什么要当兵?”女红军告诉她,为了大家不再过穷苦的日子,更为了孩子们将来不再吃苦受罪。
同样是童养媳,同样是小脚女人,自己的脚走不出方圆几里的地方,而女红军们却能长途跋涉、走天闯地,“脚不疼吗?”女红军们说,走那么远的路脚也疼,但是路走远了,就忘了脚疼的事了。
看到她们饥寒交迫,徐解秀忍不住问:“当兵苦不苦?”董秀云说,当红军不苦,因为她们心中装着穷苦百姓,胸中有理想信念的支撑;当红军其实挺苦的,革命形势严峻残酷,革命道路道阻且长。
简单却真诚的聊天解答了徐解秀心中的疑问,拨开了她心中的迷雾,让她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有奔头”的想法,“真想跟你们一样去当红军,走天闯地,想走多远就走多远”。红军走后,她也试着把脚放出来,站在山上眺望远方,心中有了期盼和希望。
影片的叙事看似零散琐碎,但却是以小事感人、以小情动人、以“小理”服人,把历史进程压缩于片段场景,把思想意识嵌入行为细节,把精神情怀融入言语行动。影片是一部女性成长的壮丽史诗,一首革命队伍淬火成钢的悲壮赞歌,是对革命价值意义的形象生动探讨,对长征精神的深刻挖掘阐释。
半条棉被的故事本身就是长征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细节,它的感人之处就在于极致彰显了军民的鱼水情谊和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本色。创作者从这个细节出发,以开阔的艺术视野和开阔的创作思维,让碎片化、琐细化的故事情节既细腻感人又不失大情怀大品格。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