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江美人传奇 名列“霞玉芳红”之首的林青霞,写作被嘲像笑话?
林青霞要把我笑死了,她最近就是我的快乐源泉。
为了宣传自己的第三本书《镜前镜后》,林青霞时隔六年重上微博,频繁和网友互动,不经意间就制造了好几个笑点,频频登上热搜。
比如上传自己拍的羊驼照片,配文就干脆利落的三个字:
虽然是多年前的老梗了,可从林大美人处冒出来,还是特别有喜感,网友争先恐后和她玩梗,她也回复道“太好笑了”。
她又回忆起多年前拍《金玉良缘红楼梦》的往事,并附上几张古装造型。
金莎留言说“最绝美少年版贾宝玉是姐姐演的!看了想嫁”。
林青霞没有直接回复她,而是在别处说金莎说要嫁给我,我不是女同志,不能(娶)她。
看上去就是一个长辈努力想要融入年轻人的世界,可因为文化代际差异,难免产生理解障碍,但她也不着急、不尴尬,要么认真解释,要么很快接受,不管怎样,心态是放平的。
尤其难得的一点是,虽然她想融入年轻人,但并不是一味取悦,而是保有自己的立场底色,即便有认知偏差,我们也不会觉得尴尬。
林青霞曾经说过觉得自己缺乏幽默感,可是姐姐您这样认真又温柔的样子,就已经很能制造幽默啦,并不需要硬拗的。
现在已经很少有大明星在社交平台上放飞自我,真诚与大家互动了,99%的大明星都成了不带任何感情的文案,一看就是交由团队打理。
但林青霞的社交平台,我相信都是她本人所发,不然也不会留下这样的“事故现场”:
她也说过,自己发社交平台和写作一样认真,有时候为了发一条微博,一坐就是几个钟头。
这是一种老派艺人的自觉:只要面对公众,不管是以什么形式,都要努力做到最完美的状态。
这种姿态可能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了,而且会显得笨拙,但和那些随处可见的油滑腔调对比起来看,是会让人生出些微感动和暖意的。
林青霞(左)张曼玉(右)
林青霞最近这些天,都是把发微博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对待的,她会耐心回复粉丝五花八门的各种留言,语气亲切,没有距离感。
她还在微博上发过一张自家化妆台上摞满书的照片:
有爱书的网友据此猜书名并列出书单,林青霞看到,还会主动到对方微博下面留言,说“书名全部答对”。
这当然是因为她认真对待粉丝,同时也体现了,她对书和文字有多么看重。
终于到了本文真正想讲的主题了:林青霞是怎么从一个浮华世界里的女明星,蜕变成书斋里的一个读书人、一位女作家的?
毕竟,曾经林青霞的梳妆台,可是这样的——
前面已经讲过,她这次重回微博的契机,就是为了自己刚刚出版的第三本书《镜前镜后》。读书、写书、出书,这就是已经六十多岁的林青霞当下最为看重的生命体验。
林青霞是淡出影坛后,才开始尝试读书写文章的。
一群人在徐克家吃火锅聊天,林青霞在众人面前绘声绘色讲各种故事,同席的还有香港作家马家辉。林青霞的叙述很有画面感,就像电影镜头一样,马家辉鼓励她,会讲故事的人应该也是会写作的人,不妨把自己脑中的故事诉诸笔端。
马家辉当时是《明报》编辑,这也是一个编辑的职责,想要挖掘出一个重磅级的新作者。
▲马家辉和林青霞一起参加活动
但林青霞的第一反应是拒绝,因为自己高中毕业后就踏入演艺圈,多年来都没有读过什么书,家里能找到带字的读物就只有剧本而已。一个不读书的人,怎么好意思自己提笔写作呢?
直到2004年黄霑去世,林青霞一时间百感交集,想起当初的约稿,终于开始动笔写,有了第一篇文章《沧海一声笑》。
马家辉如获至宝,原样刊登,林青霞受到伯乐的鼓励,从此就对写作有了浓厚兴趣,将其当做一桩新事业去开垦。
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顶级女明星,所谓的“霞玉芳红”四女神,梅艳芳香消玉殒,另外三女神都在淡出影坛后找到了新的人生方向,张曼玉爱上了另类音乐,钟楚红钟情于摄影,林青霞则静心开始读书写作。
人到中年转型开辟新战场,难度总是不会小的。
张曼玉当初上草莓音乐节唱歌,就因为低沉粗粝的迷幻嗓音而遭遇一片嘘声。
曼神心灵遭遇重创,在家哭了一鼻子。
林青霞写作的新征途,也是困难重重。
尽管她有招手即来的优厚出版资源,也有大腕级的写作指导老师诸如白先勇、董桥、蒋勋、琼瑶、章诒和、马家辉……
但她不是那种吃名气红利随便出出写真书或者回忆录的玩票明星,她是真的想要成为一个作家。
既然标准定得这么高,背后站台的大作家阵容又如此豪华,评价也就不会太客气了。
我翻了翻林青霞前两本书的豆瓣评价,分数都不高,只有六点几分。
高赞短评也以刻薄为主,说她毫无写作天赋,文章肤浅稚嫩,至多只能算比较通顺的作文而已。
对于这些自视甚高的文青来说,林青霞的写作更像是个笑话,林青霞的所有努力可能只意味着笨拙而已。
如果林青霞知道自己费尽心血的成果只得到这样的评价,会怎样呢?也会在家痛哭一场么?
不得而知,我们所能看到的是,她一直在写,持续发表,持续出版,没有丝毫懈怠和放弃。
坦白说,我对林青霞写作的观感,也经历了一个变化过程。
最初《窗里窗外》时期看过她几篇文章,我也不以为然。
可最近几年,常常在朋友圈看到有人分享她的最新文章,几乎每次打开读完后都会感叹:青霞真是越来越会写了!
最近比较多人转发的是她写张爱玲的一篇文章:《走近张爱玲》。看得出来为了研究张爱玲,林青霞费了一番苦功。
这篇文章最打动我的部分,是她说演《滚滚红尘》时根本没读过张爱玲,这也太坦诚了吧——《滚滚红尘》的剧本就是三毛根据张爱玲的经历改编的,又是林青霞唯一拿影后的作品,如此自曝其短,还挺让人佩服的。
而我最爱看的还是林青霞写身边朋友的文章。
早期她写过张国荣,也写过邓丽君,但篇幅都较短,往往只选取一两个片段。这两年,她回忆朋友的几篇文章,就生动精彩多了,已经具备了立体描述人物的功力,尤其推荐大家阅读这几篇发表在《南方周末》上的文章:
林青霞的写作水平,是肉眼可见地在进步着的。不世出的倾国倾城大美人,能红几十年也不仅仅是靠着“美”而已,认真努力才是第一位的。
拍电影时她就极其认真,为了拍《八百壮士》生生学会了游泳,还要在臭水沟里游,看到旁边有蛇都不喊停。
现在为了新爱好她也认真努力着。《窗里窗外》就透露过,林青霞为了给老师蒋勋的书写一篇序,在房间里熬了整整三天。那样的短文,对于一般的写作者,可能不到一小时就能交出。
▲林青霞和作家蒋勋
另一次是为马家辉的新书写序,她在采访中提到这事:
她一开始就自比为写作上的小学生,知道自己天分不够,积累也不多,只能慎之又慎,一个字一个词地去推敲琢磨。
因为很多文章最初都是应报刊专栏所约的稿,要定时交稿,面对让每个写作者都闻风丧胆的截稿日期,林青霞更是压力巨大,焦虑难安。
有次她想写张国荣,眼看截稿日期临近,她焦虑得洗澡时还在冥思苦想,努力捕捉灵感,终于想到了跟张国荣的最后一次见面,他当时的微笑就像天使一样,于是赶紧围着毛巾,在浴室里写完了那篇文章,生怕灵感溜走。
专栏文章稿费都不会高,绞尽脑汁写一篇千字文的收入,比起过去拍戏和代言的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要持续输出,必然就要先成倍地吸收,她也不想只是局限在写自己的过往经历。
因为对长期照顾伤残天鹅的山东农民袁学顺感兴趣,她带着女儿专程去了趟山东,跟袁学顺深聊了一通,回来才写成了那篇以他为素材的《梦想家》。
对写作者更重要的当然是深入阅读。这些年,她大量地读书,读的还都是周围文化人朋友推荐的难啃的经典。她习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读,有什么想法了,就急着要跟朋友分享。
林青霞的朋友,香港大学比较文学教授黄心村,在文章里描述过林青霞的读书习惯。
她读董桥、读白先勇、读蒋勋,现在又读张爱玲、胡兰成、《红楼梦》……越读越系统。还会一大早给黄心村打电话说:你起床啦,急死人了,我有重大的发现,一夜读下来,赶快跟你说了,我才能去睡。
而且林青霞看书是即刻的,一点都不耽搁,原地读书,即刻读书。深怕一丁点的动弹,就会搅乱了情绪,甚至会站在洗手台边,一站两小时,一动没动看完。
看到这样的描述,我作为职业写作者,真是感到汗颜。我对读书已经远没有她这样的热忱了,似乎仅仅只是出于习惯,常常还会有懈怠感与功利心在其中作祟。
林青霞说她从没觉得自己有写作的天分或才华,小时候作文课常常交不了稿,年轻时还被亦舒揶揄过不读书没文化。而现在,靠着勤奋和热爱,她已经比大多数写作者写得都好。面对她现在所写的文章,任谁再刻薄,应该也不会当成笑话看了吧?
刚又看了一眼新书《镜前镜后》的豆瓣评分和读者短评,果然——
林青霞回顾从影经历时说过,她一直很懊悔,觉得自己拍了那么多电影,却总是缺一部真正的代表作,为此她很羡慕巩俐。
初听这个说法我很讶异,连林青霞都自认为没代表作,你让现在的演员如何自处啊?现在懂了,那就是林青霞理当会说出的话,那样林青霞才能成为林青霞啊。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