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晶 港片已经死了,要拍纯港片投资不能超过600万
文/薛定谔的猹
如今很多人都在感叹港片不行了,没有“港味”了,其实王晶的话最现实:现在只有华语片,没有所谓港片了!
王晶表示,如今你要拍所谓有“港味”的纯港片,放弃内地市场,那意味着成本不能超过600万,稍微请个有点名气的影星都不够。
想来也可以理解,当年香港电影的繁荣是建立在整个大陆电影产业落后的基础上,随着大陆市场开放,港片的衰落是必然的。
虽然很多人认为是回归之后的审查原因导致香港电影的衰落,但实际上,香港电影当年的兴盛完全是得益于台湾以及东南亚市场。
1993年是香港电影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于恶性竞争,周星驰的电影《济公》卖给台湾片商3000多万港币的高价,最终让台湾片商血本无归。为了抑制港片在台湾的垄断地位,台湾当局放宽了对好莱坞电影的限制。 而当时好莱坞的特效大片已经”进化“到了侏罗纪公园的档次,哪是小打小闹的港片可以比的。
事实上,早在回归之前的93、94年,港片已经被好莱坞打得节节败退,失去了台湾东南亚市场,甚至于后来香港本土市场也成为了好莱坞大片的天下。
反而是回归之后,尤其是03年CEPA《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协议的签订,港片依靠合拍片进军内地市场又“续了一波命”,所以说是因为内地审查原因才导致港片衰落的说法显然也站不住脚。
昔日港片的繁荣离不开49年以后上海电影人南下,带去先进的技术和理念,并带动本土粤语电影的发展。可以说香港电影黄金期就像民国上海电影一般,集中了全国的资金技术人才。某种程度上从上海租界到香港殖民地,这种“文化孤岛"的特殊地位,是建立在全国其他地区经济文化过于落后的现实之上。
在以往,港片还能利用发展代差获得优势,但当这种发展代差随着中国大陆经济起飞而被消弭,港片注定只能成为华语片的其中一个组成部分,而无法再引领华语电影发展了。如今,相比于还在炒冷饭、卖情怀的港片,《战狼》系列这样的主旋律大片才是市场主流。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香港电影人普遍跟内地观众缺少一种“文化共情力”,相比内地中生代导演,香港导演的格局太小,还停留在二三十年前的老一套,一旦离开了香港市井文化的土壤,自然就没了”港味“。
虽然香港导演也不乏林超贤这样在内地取得成功的代表,但显然《红海行动》这样主旋律大片跟所谓的”港味“已经没太大关系了。
所以在王晶看来,香港终究是个小地方,香港电影的衰亡是注定的,没什么好可惜的,以后有华语片就够了。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留言分享!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