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盈导演谈新国剧《黄粱一梦》 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新国剧《黄粱一梦》的故事源自中国唐代的传奇小说《枕中记》,至今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
自2011年法国首演,《黄粱一梦》十年间巡演欧亚五国近百场,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
2017年,《黄粱一梦》在英国伦敦南华克教堂上演。
2011年,《黄粱一梦》的首演惊艳了阿维尼翁戏剧节,获得“最中国”的美誉。
在剧组飞去法国的飞机上,负责翻译字幕的老师表达了担忧。
《黄粱一梦》运用了许多文言文,中间还出现了许多复杂的唐朝官名,法国观众会不会因此觉得很迷惑、不理解。
首演结束,一位法国媒体人激动地说,自己看懂了这部作品。黄盈导演想起飞机上翻译老师的担心,和这位法国媒体人用英语交流了起来。
黄导问这位媒体人,在他看来这部戏讲了什么。这位法国媒体人说,《黄粱一梦》讲的是未来 (future)。
黄导懵了,正担心是不是整个戏太复杂,观众没看懂。这位法国媒体人继续说:“我们老觉得未来是充满希望的,未来是美好的。但是我们太在乎未来了,所以我们会忽略当下(present)。所以这个戏是在讲(future)。”
原来,这位法国媒体人从另一个角度看懂了《黄粱一梦》。
作为一部“最中国”的作品,《黄粱一梦》可以引发各个文化、哲学背景的人,沿着创作者都没有想到的、而老祖宗留下的宝贵财富中,找到对这部作品的新的理解。
这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当下飞速发展的社会中,我们经常关注“新”的东西、“快”的东西,追逐着一个又一个转瞬即逝的网络热搜、社会热点。
1300年前《枕中记》中的寥寥千字,这些所谓“老旧”的中国传统文化,经过现代化的重新开掘后,是横贯古今的宝藏。
《黄粱一梦》通过十年的演出证明,这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
回顾《黄粱一梦》创作之初,作为一部首演在法国的作品,黄盈导演和主创团队没有讨好观众,没有臆测观众的想法,没有为了方便理解而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改编”,而是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传统艺术中寻找中国式的身体表达,并将其与现代演剧结合。
《黄粱一梦》不是用中国元素来点缀,而是以中国传统艺术作为创作核心——这也是十年间,这部作品广受赞誉的原因。
“我们承认艺术是具有民族性的,并且同时具有世界性;没有前者便不能发出特出的艺术。没有后者,便不能得到普遍的了解与鉴赏。”
这是赵太侔在1926年发表在北平《晨报》剧刊的《国剧》一文的开篇语。
依据这个前提,余上沅、梁实秋、徐志摩、熊佛西、张嘉铸、闻一多等一众英美留学生,集戏剧、美术、建筑等多元领域之人才,开展了“国剧运动”。
时间过去了近一个世纪,而这样的美学认识依然具有其现实意义。
受“国剧运动”的感召,黄盈导演提出了“新国剧”的概念,将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与现代演剧观念有机融合,逐步探索出“新国剧”的舞台呈现方法,力求挖掘“中国材料”、提炼“中国方法”、表达“中国思想”。
《黄粱一梦》是东方智慧先贤留给我们的宝贵文化财富,是黄盈导演对于“新国剧”探索的第一部作品。
2018年,黄盈导演推出了第二部新国剧《西游记》,其表演形式更加丰富,舞台视觉更加纯粹,是对新国剧创作方法的一次完善。
在世界文化的融合与爆炸之中,我们对待传统文化却有些陌生。
虽然现代性稀释了传统,但文化就像是我们头发和眼睛的颜色,早已固化在血液里了。
是时候重新找回我们自己了。
希望有更多志同道合的创作者、更加青年一代的创作者们,能延续“新国剧”的探索。让中国人,用中国的方式,讲述中国的故事。
请相信中国传统艺术的力量。
9月24日-25日,让我们来到剧场,一同见证《黄粱一梦》十年豪华版!
|黄盈作品|
新国剧《黄粱一梦》
演出日期
2020年9月24日-25日19:30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