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名女演员自曝“落魄”原因引热议 你的高傲,终会毁了你
《演员请就位》一开播,就贡献了许多精彩话题。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个问题:为何赵薇能坐在《演员2》的导师席,温峥嵘却只能是B级学员?
认真对比两人的简介你会发现,作为学员的温峥嵘仅仅只比作为导师的赵薇小两岁。
两人都曾就读于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且只相差了一届。
出道多年的温峥嵘也在节目中公开质疑:“我为什么会在B?”
熟悉节目规则的网友会知道,参与该节目的演员们根据市场评级被分为S、A、B三级,B级则是最低的级别。
尽管温峥嵘出演过多部影视剧,但其在圈内的地位并不高。
看过一段她的采访,温峥嵘似乎也找到了自己“落魄”的重要原因。
采访中,温峥嵘若有所思地说:“我以前只接女主角,女二号不接。”
早些年,温峥嵘凭借作品红了后,她就开始拒绝所有配角的剧本。对“大女主”的执念,让她错失了许多好的机会。
就这样,不愿意放低身段的她,在不少烂剧本中慢慢消耗了她的人气,久而久之,她就再也接不到能够凸显她能力的好剧本了。
没有了好作品,也就没有了人气,地位自然只能一落千丈。
《三体》里有句让人惊醒的话:弱小和无知不是生存的障碍,傲慢才是。
有点小成就便开始傲慢、狂妄的人,终究会毁掉自己。
老戏骨陈道明曾说过:一个好的演员,要有正确的职业观。
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演员,也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
不高傲、不自大,脚踏实地做好每一件事,你的人生才能走得更长远。
如果你也想戒掉你的傲慢,活出更精彩的人生,看完下面的概念,或许你会有所收获。
01
成长心态
成长心态是指具有一定持续性的心理状态,认为个体的能力是可以发展的。
也就是说,通过努力,我们可以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更聪明、更优秀。
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有一位编剧,她写的新戏即将开工了,于是她在微博发表了一段感动的心情。这时,有网友评论说:“没啥名气就不要拍了,等有实力时再拍也不迟。”
对于网友的评论,这位编剧的回复是:“实力不是等出来的,是一直做一直做一直做干出来的。”
这就是成长心态。
拥有成长心态的人,他们更加倾向于去注意他们所做的事情,是不是他们真正喜欢做的事情;而不是关注自己已经取得的一些成功。
戒掉一个人的傲慢,你可以从培养成长心态开始。
一般而言,培养成长心态,有3个方面的考虑。
①正视失败,积极失败。
在固定心态的人看来,每一次表现,都将被看成是对能力的一次定论性衡量,失败永远地决定了这个人。
因此,每当事情变得困难时,固定心态的人,就不敢再行动和尝试,担心失败会影响自己的声誉。
然而,成长心态的人并不认为一次失败,就能够定义自己是一个失败的人。
如果我们能够正视失败,我们就可以培养成长心态。
②保持开放,避免习惯性防卫。
固定心态的人,观点也经常固定,比较封闭,很难听取不同的意见,即便这个意见具有相当的可靠度。
这也就是习惯性防卫。具体的信号,比如说,有些人听到别人说了一句,第一反应就是抛出一个反驳。
习惯性防卫会让你产生消极心理,不利于自身成长。
③看淡成功,以终身学习者自勉。
固定心态的人,如果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功,就会变得保守,会通过选择低风险和已经熟悉的任务,停留在舒适区,来尽力避免失败。
而成长心态的人,则没有那么看重成功。
这让他们能在所处领域不断精进,也就更有条件成功。
02
格局
有一次,民国时期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邀请早已退位的清末帝溥仪,到家中做客。
当他热情地给溥仪展示,自己珍藏了半生的古董字画、金石玉器时,溥仪并没有太大兴趣,反而随手指了几件,告诉王国维说,这些都是赝品。
王国维当然不服。这些珍玩,都是他凭借自己的美学、史学造诣挑选出来的,怎么可能是赝品?王国维心里想,可能是小皇帝没仔细看。
溥仪走后,王国维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了道行更深的好友来帮忙鉴别,又去古玩店找行家,结果却是一致的:这几件“珍品”,确实是赝品。
这件事后,“金石大师”王国维,对这位年纪轻轻却见识如此之广的溥仪,佩服得五体投地。
当他再次虚心地向溥仪请教鉴别方法时,溥仪说:“我也不懂你们说的那些个鉴别方法、技术啥的,我就是看你那几样玩意,和我家里的那些,有些差别罢了。”
这就是一个人的格局,即对于世界的结构认知程度,包括宽广度、纵深度和精细度等多种维度。
格局决定结局。
例如,一棵石榴种子,可能至少有三种结局:
放到花盆里栽种,最多只能长到半米多高。放到缸里栽种,就能够长到一米多高。放到庭院空地里栽种,就能够长到四五米高。
花盆、缸、空地,不同大小的格局,就导致了石榴的不同结局。
类似的,人的发展,也与此相似。
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三个工人在工地砌墙。有人问他们在干嘛。
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砌墙,你没看到吗?”第二个人笑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笑容满面:“我们正在建造一座新城市。”
10年后,第一个人仍在砌墙,第二个人成了工程师,而第三个人,已经变成前两个人的老板。
花盆、缸、空地,是空间、物理上的格局限制。而砌墙工人之间的差别,则是认知水平上的格局限制。
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性,而格局则是可能性的限制。
格局越大的人,越能系统思考,越把时间花在高价值的事情上,从而拥有更好的收获。
格局越小的人,越是目光短浅,越容易把时间浪费在低价值的事情上,最终庸碌无为地过一生。
提升一个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有助于戒掉一个人的傲慢。因为格局大的人往往只在意那些真正有意义的事情。
03
工作意义
耶鲁大学的教授艾米?瑞斯尼斯基,曾领导她的团队,针对两个机构进行工作看法的调查。
这两个机构,分别是某州立大学的学生健康服务中心,以及某小型艺术学院。调查的对象,是这两个机构的教职工人员,共有196人。研究对象的年龄、职能和收入水平,没有任何受限,分布较广。
研究旨在调查,这些员工是如何看待他们的工作的。选项分为三类:视工作为谋生手段、事业或是有意义的工作。
结果显示:研究对象大致采用三种泾渭分明的方式,来描述他们的工作内容和工作目的,每种方式的人数基本相当,各占三分之一。
将工作视为谋生手段的人,他们认为工作目的,主要就是应付生活中的各种开销。努力工作的动力,就是为了满足办公室之外的生活需要。对于工作,他们没有多少热情和兴趣。
将工作视为事业的人,他们普遍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非常明确的从业领域,比如医生、会计等。在他们眼里,工作是通往更多责任、更高地位、更多收入的必然过程。
将工作视为有意义工作的人,他们大多自认为,有幸能够从事目前的工作,因为工作承载了他们的理想和渴望,或是为他们搭建了一个能充分展示个人才华、体现他们独特价值的平台。
这就是工作意义,即为什么而工作?工作是为了什么?
比如说,你抱着“我是主角”的态度去工作,那么,你就会把自己立于他人之上,带着孤傲的态度与人交往。
原因在于,意义探询虽然没有标准答案,但一旦你持有某种信念,你就会有意无意地根据这个信念去生活。
因此,想要提高我们的生命质量,我们就需要花充分的时间,去思考工作意义这个议题。
美国沃顿商学院教授G?理查德?谢尔,绘制出一张图表,从他的研究视角提出,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工作。
每个圆圈的工作,都有各自程度不同的工作意义,在谢尔教授看来,三个圆圈相交的“最佳区域”,则被认为是富有意义的工作。
参考图片,找出你工作的真正意义,可以有助于你端正态度,更用心地投入工作之中。
04
生涯规划
生涯规划是指在对时代、个人发展的主客观条件进行预测、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价值观、职业倾向等进行综合权衡,确定职业目标和发展路径,并为之设定全面、长远的发展计划和行动方案。
例如,2014年日本首富、日本软银集团的创办人孙正义,在19岁时就制定了“人生50年规划”。
孙正义如是规划:“无论如何,20多岁的时候,正式开创事业”;“30多岁的时候,至少要赚到1000亿日元”;“40岁的时候,一决胜负,为干出一番大事业,开始出击”;“50多岁的时候,成就大业;60多岁,交棒给下任管理者。”
职业生涯需要规划。
有规划与没规划,是不一样的人生。
规划是对于未来整体性、长期性、基本性问题的全面、深刻思考。侧重的是方向的正确性、引导性,至于具体的细节,并不求100%准确,即便有很大的出入,也不影响规划发挥作用。
规划可以让你用更长远、更全面的思维去思考。
当你有了完整的职业规划,你就不会陷入阶段性成功的喜悦之中,得意忘形、自大傲慢。
简单来说,我们做生涯规划准备,就是持续、彻底地思考以下3个关键问题:
①我想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你的价值观和兴趣。
围绕这些问题,你要以终为始地去思考生活意义,想象一下:如果别人给你开追悼会或者写墓志铭,你希望给你盖棺论定的是什么?
回答这个问题,不要去考虑可行性,只关注于自己的渴望程度。如果其它条件都具备,你最希望达成的是什么?
②我适合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你的性格、能力和经历。
围绕这些问题,你首先要去量化自我,避免巴纳姆效应,尽可能准确地获得自我认知。
例如:内外向、独立程度如何,通常是什么样的心智模式,潜意识和自我意象中,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负性情绪管理水平、情商有多高等等。
接着,要思考自己的经历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天赋,有什么经验可以迁移,是否可以从中找到差异化的竞争力;然后,把这些综合起来考虑,发掘能力。
③我可以往哪个方向发展?
这取决于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和组织环境。
每一个人都身处于特定的时空,意即: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国家、特定的区域和特定的组织。
这些外部环境,就会限定我们的选择。比如说,飞机没有发明出来之前,没有飞行员、空乘、机场管理这些岗位。
思考这个问题,一是观察当下的职业分工,看看哪些行业、哪些公司,能够提供最适合自己能力发挥的环境,让自己价值最大化,更快地进行资源增值;二是要预测社会变化的硬趋势,因为最能发挥自己能力的岗位,也许当下还没有产生。
05
隧道视野
外国的一个摄制组,想拍一部中国农民生活的记录片。
于是他们来到中国的一个农村,找到一位柿农,说要买他的100个柿子,请他把这些柿子从树上摘下来,并演示一下贮存的过程。
摄制组给出100个柿子100美元的价格,柿农很高兴地同意了。
于是柿农找来一个帮手。一人爬到柿子树上,用绑有弯钩的长杆,看准长得好的柿子用劲一拧,柿子很快就掉了下来。另一人则从草丛里把柿子找出来,捡到一个竹筐里。
随着柿子不断地掉落,下面的人则手脚飞快地把它们捡到竹筐里,同时还不忘高声大嗓地和树上的人拉着家常。
在一边的外国人觉得这很有趣,自然全都拍了下来。接着他们又拍了柿农贮存柿子的过程。
拍摄完毕,外国人付了钱就准备离开,柿农却一把拉住他们说:“你们怎么不把买的柿子带走呢?”外国人说不好带,也不需要带,就把这些柿子留给了柿农。
看着外国人远去的背影,柿农摇摇头感叹道:“没想到世界上还有这样的傻瓜!”
这就涉及到隧道视野,即一个人如果身处隧道,能看到的就只是前后非常狭窄的视野。
柿农不知道的是,摄制组拍这个记录片,会得到远比100美金更大的收益。
当一个人陷入隧道视野,他就会认为自己所认知的世界,就是“正确的价值观”,因而容易沾沾自喜,狂妄自大。
殊不知其实世界很大,有新的事物,新的人和更高的层次。
最后,用邓拓的一句名言来与大家共勉:
“越是没有本领的就越加自命不凡。”
戒掉高傲,用心磨练,你值得拥有更好的未来。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