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金刚川》 张译用的什么高射炮?为何采取单炮防空战术?
昨天观看了新上映的电影《金刚川》,片中以张译、吴京为代表饰演我志愿军高射炮兵的英勇牺牲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两个高射炮阵地为了安全掩护桥梁之安全,全军覆没,无一生还,壮哉!为了让观众能够更加清晰的理解这部电影,今天就来介绍下电影中张译和吴京操作的高射炮到底是哪一种型号,以及相应的防空战术。
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又称61K型高射炮)
电影《金刚川》中部署于江边的两门高射炮是苏制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定型量产于1939年,是一种单管半自动高射炮,全重2100千克,最大射程8500米,最大射高6700米,有效射高3000米。该型火炮采用5发弹夹供弹,炮弹初速880米/秒,理论射速160-180发/分,战斗射速60-80发/分,一般一门高射炮的炮弹携带量是200发。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服役于整个苏联卫国战争中,是苏军最重要的低空防御武器之一,专门用于为野战部队提供低空掩护,对付德军的战斗机和俯冲轰炸机的低空攻击,尤其是德军“斯图卡”俯冲轰炸机。
事实上,在抗美援朝战争中,M1939式37毫米高射炮同样是我志愿军最主要的野战防空武器。当时志愿军的防空体系主要是由苏制85毫米高射炮、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组成的高、中、低三个层次的防空体系。由于我军的机械化程度较低,而且没有制空权,像85毫米高射炮这样的重型武器装备很难及时的运往前线以及伴随野战部队机动,因此绝大多数情况下用于要地的固定防空。因此,在前线中,最常见的就是37毫米高射炮和12.7毫米高射机枪。而由于37毫米高射炮的射程高、威力大,可以对付中、低空的敌机,于是便成为我志愿军野战防空的主力,向在金刚川这种进攻性战役,也只有37毫米高射炮能够及时的部署到前线。
为何放弃最有效的“交叉”射击战术
众所周知,高射炮在遂行防空作战时,最好是由多门炮组成一个防空体系,从而在多个方向上对敌机进行集中打击,这样最有效果。而且,多门高射炮的齐射将严重干扰敌机飞行员的判断,使其不敢对我高射炮阵地进行攻击,只能是被动的躲避。单门高射炮在和敌战斗机和战斗轰炸机对抗时,其实是相当威胁的,很容易被敌机摧毁。
其实这个问题的答案,大家在看电影的时候就已经知晓了,谁都知道交叉防空火力的好处,可是没有办法,我们高射炮弹严重不足,根本无法保证这种强度火力的持续性。剧中张译和吴京的两门高射炮各自只有不到50发高射炮弹,而正常一门火炮的标准配弹量是200发,这还是只是一次防空作战的储备。也就是说,两门高射炮的弹药量只有正常标准的25%不到,连一次防空作战都不够用。
正是在这样的困难下,张译和吴京才被迫选择“一明一暗,梯次防空”的防空战术,每次防空作战中都只准许一门火炮开炮,以尽可能的节省弹药,延长作战时间,这完全是建立在牺牲高射炮阵地的基础之上。当吴京所在高炮阵地面临敌机的再次俯冲时,已经没有一发炮弹,最终用手枪打出了最后一发信号弹,为张译炮组指明目标。如果在这次战役中,我军高射炮兵拥有充足之炮弹补给,那么击败美军野战战斗机还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也不会导致整个高射炮单位全军覆没,可见后勤补给的重要性有多大!
结语
看完了《金刚川》这部电影,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一面为志愿军的英勇牺牲而感动,从野战步兵连,到工兵连,再到高射炮兵连,这些单位都为了一个目标而不顾伤亡,勇于献身,那就是让大部队在预定时间赶到前线,保证我军进攻战役之顺利进行。另一面又为我军当时落后的武器装备水平而感到痛心,如果当时我们能有强大的空军、现代化的架桥装备、有强大的防空武器、有强力的后勤保障能力,我们的步兵、工兵和高射炮兵也不用付出如此巨大的牺牲。正所谓,富国才能强军,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不怕牺牲的战斗精神,也要努力搞发展,让我们的军队不再吃武器装备落后的苦!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