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病逝 揭杨伟光简历
2014年9月20日,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逝世,享年79岁。杨伟光当年筹划了《家有儿女》,张一山、杨紫分别发表评论愿老先生走好。
1985年,杨伟光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调至央视担任副台长,主管新闻;1991年,杨伟光被任命为央视台长。这之后,他带领央视走上了电视改革的破冰之旅,直至1999年卸任台长职务。他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这一段破冰之旅,足以让他在中国的电视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病逝
杨伟光简历
他是中国电视产业最早的拓荒者之一,广东梅县人,1935年生,1956年10月入党,1961年参加工作。历任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编辑。记者、副台长、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台长、广电部副部长等职。
中文名:杨伟光
国 籍:中国
出生地:广东梅县
出生日期:1935年11月
逝世日期:2014年9月20日
职 业:编辑、记者、副台长、副部长
毕业院校: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代表作品:《中国命运的决战》《开国领袖毛泽东》《长征》
主要成就:《新闻联播》的开创、突破性贡献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同年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历任编辑、记者、副主任、副台长;
1985年调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1991年起任中央电视台台长;
1994年任广播电影电视部副部长。
1995年主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研究,列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九五”重点项目,出版研究成果《中国电视论纲》。
杨伟光简历
2002年9月出任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曾任政协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女娲亚太基金会资深顾问。著有《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等书。
杨伟光是中国电视新闻改革的领军人物,在中央电视台纵横捭阖一十四年,任副台长六年多,任台长七年多,创造了央视历史上的辉煌。特别是主政央视期间,以电视新闻为突破口,向机制开刀,向节目要质量,向质量要效益,大刀阔斧地推进中央电视台的改革,创造了无数的“第一”,打破了无数的纪录。
首先是《东方时空》横空出世,紧跟着新闻、文艺、体育、经济类节目和电视剧创作全面开花,以至带动全国电视界新一轮的“洗心革面”。中央电视台综合实力跻身国际一流。
1999年“换岗”之后,杨伟光壮志不已,激情不改,放飞“金鹰”,迎接“入世”,探索有中国特色电视艺术规律,引领中国电视文艺事业开创新时空。杨伟光勇于实践,善于总结,在电视传媒理论方面也建树颇丰,《电视论集》、《电视新闻论集》、《电视改革论集》、《中国电视论纲》等著述凝结着他的思想和智慧。
杨伟光
新闻立台
在央广和央视任职副台长期间的经验,为杨伟光真正掌舵央视后的改革打下了基础。
1991年12月18日下午,杨伟光接到一个紧急电话:“不管做什么,马上到台长办公室来。”
他急忙赶到台长办公室,只见艾知生笑吟吟地拿出一个文件,向杨伟光宣布道:“经中共中央批准,任命杨伟光同志为中央电视台台长……”
担任央视台长后,杨伟光提出要把中央电视台建成“世界一流大台”的口号。他最重要的理念便是“新闻立台”。
“为什么要提出新闻立台呢?以前电视台被当成娱乐工具,主要就是放电影,转播舞台剧、话剧,放些新闻也是新闻简报,没有时效性。我到电视台以后有了新闻改革的思路,但是(20世纪)80年代还不具备这种条件,不适宜搞批评。到90年代,中央领导提出要抓一些热点问题,我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就试着做,新闻单位应该敢于碰这些问题。”杨伟光后来回忆。
杨伟光
1993年,《东方时空》应运而生。
由现任中央电视台副台长孙玉胜牵头,7个颇有创新意识的年轻人组成了新闻改革策划班子,他们很快就拿出了一个策划方案。
这是一份不同于以往任何形式的新闻栏目方案,栏目时间有60分钟,前20分钟是新闻,后40分钟分成四个板块,即《东方之子》《生活空间》《金曲榜》《焦点时刻》,栏目的名称拟叫“新太阳”,还有几个备选名称。
杨伟光看到这份策划案非常高兴,同大家对每个栏目的内容、定位都作了深入的研究。最后议到名称时他说:“栏目的名称不能叫‘新太阳’,容易引起歧义,去想几个新题目来,再从中选择。”
过了几天,这些年轻人又拿出20多个新名称供他参考。当杨伟光看见“东方时空”这几个字的时候,眼前一亮。
“中国是东方文明古国,正好符合这个名称的‘东方’;‘时’就是时间,有一种历史感;‘空’则是无限的空间,有气势。”杨伟光回忆。
他毫不犹豫地在“东方时空”上画了个圈,于是《东方时空》就这样诞生了。
杨伟光
《东方时空》一经推出,立即引领了电视新闻改革的潮流。以此为发端,《焦点访谈》《实话实说》《新闻调查》等栏目相继问世。
杨伟光承认,这样的尝试开始时非常小心。
“1993年开办《东方时空》,里面的《焦点时刻》就是讲批评。刚开始做这个节目我就要放在垃圾时间,批评内容很难把握,我不希望很多人看,但是要做。”
那时,杨伟光每天早晨起来要先看《东方时空》,看完以后去上班。
“结果没想到,《东方时空》一出来大家7点也都看了,因为它的内容摆在那儿。一年以后把抓热点的节目从早上7点放在《新闻联播》的后面,就是《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
《焦点访谈》创造了中国电视新闻的奇迹,收视率一度达到35%。
创办之初的《焦点访谈》聚焦社会热点、揭露时弊,很快引起了全社会的强烈反响。
曾有报道戏言:“当时中央电视台门前,两个队伍最长,一个是地方官员的说情队伍,一个是找中央电视台反映问题的老百姓队伍。”
杨伟光谈《家有儿女》的前世今生
在中国电视史上,《焦点访谈》是领导视察、批示最多的栏目。
1998年10月7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与《焦点访谈》工作人员座谈,原本计划一个半小时,结果一谈就是三个多小时。
朱镕基调侃说:“自《焦点访谈》开播以来,尽管我不是最热心的观众,也是很热心的观众,对这个栏目我一直积极支持,热心宣传,你们没给我推销费,我完全是义务的。”
朱镕基为《焦点访谈》题写了力透纸背的16个大字:“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他说这是他前一天晚上想了很久才定下来的词句。
“山东有一个法院院长,又喝了点酒,记者去采访时,他就说,‘我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我怕谁,谁都不怕!’下面人把我们的采访车给放了气。结果记者回来以后, 就跟我反映这个问题,问能不能播出。我就问,是真的么?记者说,是真的。我说真的就可以播,后来就播出了。当时山东正在开人代会,人大代表说把我们山东人面子丢光了,弄得很紧张,三天就把这个领导撤职了。”
杨伟光回忆。 一片叫好声中,杨伟光和同事们却压力重重。
杨伟光的“新闻岁月”——用人不拘一格
《焦点访谈》在黄金时间播出,风险更大了,怎么把握?
“当时,我们定了几条原则:第一,焦点访谈一定要尊重事实,不能是假新闻,必须实事求是;第二,焦点访谈必须与人为善,你必须是为了改进工作, 不能人家接待不好,你就故意加码,不能感情用事;第三,焦点访谈不能过分集中在一个地方,一个省连续搞几个焦点访谈节目,省长、书记压力会很大;第四,在中央开会的时候,省长、书记都在北京的时候,不要指名道姓的批评哪一个省,要不然这个省长、书记没法见人啊,人家就会问,你这个省怎么回事啊?”杨伟光曾在受访时介绍。
杨伟光认为,焦点访谈要坚持办,但只有做到这几条,才可以长期办下去。
“美国一家新闻媒体在中央电视台采访《焦点访谈》节目后,感到很吃惊,他们一直认为中国媒体只能谈政府官员好,不能批评,没有想到中央电视台有这样的舆论监督节目,他们认为,这是中国民主化的一个表现。”杨伟光说。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因病去世
广告招投标
“现在一些人谈到央视时不无调侃,但他们当时积累起来的新闻评论部,即使是现在,也还是保持着相当的清誉,经受了许多的考验。”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教授姚欣保告诉澎湃新闻。
“他对中央电视台的贡献,是全方位的。”姚欣保说。
除了对新闻栏目的改革,杨伟光担任台长期间,央视的广告和电视剧也获得了极大的突破。
杨伟光刚刚接手央视时,央视广告费和其他收入只有2.7亿,到1997年,收入则突破了45个亿。
广告增长快,与解放思想有关系。
在《新闻联播》之后插播广告,现在看起来很平常,当年确是个“禁区”。
“1993年底,广告部主任找我,他说,如果我们能够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栏目之间加广告的话,那就能拿大钱。”杨伟光回忆。
杨伟光
“因为过去天气预报跟《新闻联播》连在一起,政治性很强,因此一直不加广告。我说这样,先加30秒,6个5秒标版广告,听听反映再说。”杨伟光决定。
这样播了半年以后,广告加到了1分钟,越来越多的企业希望在此期间投放广告。杨伟光拍板,以招投标的方式,决定谁的广告上谁的不上。
“还是招标为好,招标在现场,大家谁给的钱多我就给谁,公平合理。所以广告收入一下增加,这就是1995年从10亿翻一番到达20亿的原因。”杨伟光说,“招标严格不严格,广告界和电视界议论纷纷,什么话都有,我说这些很正常,都是公开的。”
姚欣保还记得,杨伟光曾谈到,他觉得最开心的事情,是四大名著的电视剧得以播出,能够用电视的形式传播中国古典名著。
打造精品电视剧,亦是杨伟光的重要决定。
杨伟光认为,只有抓质量、抓精品才能使电视剧生产良性循环,才能有长远的发展。 随后,央视出台的一系列措施,使一批优秀电视剧应运而生:《外来妹》《情满珠江》《北京人在纽约》《三国演义》《水浒传》《开国领袖毛泽东》《雍正王朝》等,在当时俘获了大量粉丝。
此外,一批高品质的纪录片、文献片《毛泽东》《邓小平》《香港沧桑》《改革开放20年》《望长城》等相继问世,特别是大型文献片《邓小平》于1997年1月1日开播,引起国内外的轰动。
告别央视
1999年2月,64岁的杨伟光从中央电视台台长的位置上退下来。
在杨伟光任台长的7年多时间里,央视频道数量由原来的3套增加到9套;节目播出时间由1992年全台平均每天播出37小时,增加到1997年全台平均每天播出150多个小时;国际频道通过卫星覆盖全球96%的地区;节目固定栏目由几个增加到306个;广告、经营收入达到50亿。
中央电视台原台长杨伟光
1998年3月,杨伟光当选第九届全国政协常委,还兼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主席等多个职务。
2002年,杨伟光出任上海交通大学新成立的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职务。
姚欣保记得,初见杨伟光,可能会觉得这人比较内敛,甚至是有点木讷的,不太张扬,完全不会将他与部级官员的身份联系在一起,“在话题打开以后,他是能够侃侃而谈、愿意交心的人。”
杨伟光不仅对于电视新闻有自己的想法,对于新闻专业教育也有他的思考。
姚欣保告诉澎湃新闻,杨伟光意识到,现在的新闻传播教学,太多的从理论到理论,许多学生进入媒体后根本不能工作,应当增加实务性课程。
在师资方面,杨伟光认为应该“一人一半“,偏理论的教师占一半,偏实务的教师占一半,真正能够让学生学会动手。
姚欣保说,杨伟光的很多理念,放到现在看也还是先进的,对大陆大学新闻传播教学的薄弱环节针对性很强。
杨伟光因此还牵线搭桥,为学院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固定的每年到央视实习的机会。
澎湃新闻记者本人与杨伟光的唯一一次联系,还是在2012年。
王小丫与杨伟光
当时,澎湃新闻记者正于上海交大媒体与设计学院任职。为了制作院庆专刊,曾十分忐忑地致电杨先生,邀其写下寄语。不想杨先生在电话里毫无架子,欣然同意,并很快用短信发来自己的寄语。
“期待师生们:立足中国,胸怀世界,培养出更多全国知名、影响世界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名制片。为交大争光!为祖国争光!”
曾有记者问杨伟光,事业成功的最关键因素是什么。他将之归结于不断的学习,尤其是研读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哲学使我注意辨证思维,注意‘度’的把握,注意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紧跟时代潮流,关键时刻敢于坚持真理,勇于战胜困难。”
“在新闻改革过程中,把握好‘度’是成功的关键。古人说,‘物极必反’、‘过犹不及’。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是我的座右铭。”杨伟光答道。
杨伟光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愿杨老先生走好,他的故事将会被后人传诵,成为年轻一代的精神典范。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