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 看一场8小时的闷片啥体验
《悲伤秘密的摇篮曲》剧照
本届柏林电影节开幕以来,最具挑战性的一场观影开始了。来自菲律宾和新加坡联合制片的《悲伤秘密的摇篮曲》从被选入主竞赛单元以来,就被媒体记者们热烈讨(tu)论(cao),这部长达八小时的电影到底有什么魅力,让组委会在售票和排片都不利的情况下,毅然选进金熊奖的候选队伍?在电影节观看这样一部马拉松式的大闷片,是什么样一种体验?
现场:中场休息走了一半 有人带颈枕观影
《悲伤秘密的摇篮曲》是菲律宾名导拉夫·达兹的最新作品。这位导演的电影一向长不死人不罢休,比如曾在威尼斯电影节地平线单元拿大奖的电影《忧郁症》长达450分钟,在洛迦诺电影节拿下金豹奖的《今来古往》也有338分钟。而这次的《摇篮曲》达到了485分钟,打破了欧洲三大电影节放映电影的时长纪录。导演在红毯采访上解释:“电影市场给片子设置了2小时的限制,我把它解放了出来。”
《摇篮曲》不像主竞赛单元其它影片一样分别安排媒体场和观众场,而是直接放在同一场里解决。一般的竞赛片都会在下午或晚上安排主创走红毯,但这部却在早上9点多开走。为了照顾观众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组委会贴心地安排了一个小时的中场休息。也就是说,从早上9点半到晚上6点半,你几乎都烂在电影院里了。
开场前,偌大的千人放映厅几乎座无虚席,上座率超九成。周围的媒体记者都在讨论有没有喝咖啡、会不会睡着之类的话题,而电影节主席带着主创亮相,路过观众席时,还调皮地对底下说:“真勇敢哪!”现场真的有人带着颈枕入座,还有的观众拎着一升装的大瓶矿泉水进来。
开场后一小时,陆陆续续开始有观众离席,而到了前四个小时放映结束,开始中场休息时,不少人脸上都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表情。下半场开始放映前,上座率大约只剩五成。虽然中间不时有人离场,但坚持到最后的观众,都慷慨地给予电影掌声,还有人高喊“bravo”。(但谁知道他们是为电影鼓掌,还是为自己鼓掌?)
电影:黑白影像美如画 情节慢留白多
《摇篮曲》讲的是19世纪末,菲律宾被西班牙统治时期的事。革命领袖的遗孀在丛林中寻找他的尸体,与此同时,革命者、统治者、诗人等等轮番上场,从不同的角度反映战争的残酷,以及每个人内心的挣扎和愧疚。
电影没有直接反映战场的血腥和狰狞,主要用长镜头拍摄人物对话,以此展开剧情。正因为画面几乎静止,人物喋喋不休,整体难免沉闷和枯燥。高对比度的黑白画面在大银幕上看很庄严,光影效果突出,同时丛林中的自然声音都得到保留,背景中的风声、雨声衬着深色的树叶与白色的烟雾格外诗意。影片中还有几段优美的吉他弹唱,也是漫长枯燥的观影过程中难得的调剂。
不过,对于观看一部八小时电影的特殊体验来说,电影的内容似乎也不那么重要了。只是想问,评委们坚持看完了吗?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