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有有”们明知会被人人喊打 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做小三?
《三十而已》的最后,小三林有有灰溜溜地回了老家。
编剧张英姬说:“林有有是丧失了所有尊严离开的,像顾佳所说这段关系会成为她永远难以启齿的人生底色。”
网友却觉得,她两手空空而来,费尽心机破坏别人家庭,最后不仅潇洒离开,竟然挥一挥手还带走一张免费的飞机票,没有得到该有的报应。
关于小三的话题,总是人人喊打,哪怕Ta存活在偶像剧中。
打影视剧里的“假小三”,为什么能一呼百应?
《三十而已》热播时,林有有的扮演者张月的微博下,数次沦陷。
刚开始,她只把这件事当成玩笑,还在微博上配合网友演出。
后来,人身攻击愈演愈烈,从只针对剧中人物的辱骂,直接上升到演员本身。
网店瞅准商机,甚至上架了“陪骂服务”。
无可奈何之下,张月只能关闭了污浊的评论区。
从剧里到剧外,明明知道张月只是林有有的扮演者,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地发出“攻击”?
1 剧里的小三,是“纯粹的坏人”
《完美关系》热播的时候,斯黛拉手撕小三那一幕,在热搜上挂了3天。
“你年纪轻轻干什么不好啊,凭着几分姿色,就想不劳而获了?”
“这个房子,有一半是属于我的,在我的家里,我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
斯黛拉手撕小三
几句话,把小三怼到无话可说。
同时,也让众多网友大呼“爽到了”。
瞄准了观看者对“小三”的愤恨和共鸣的影视剧,已经把投其所好,“虐打小三”变成了偶像剧制造爆款的一项捷径。
《我的前半生》、《三十而已》等等影视剧中的小三,都是“破坏别人家庭”、“丧失道德感”的全民公敌。
只需要几幕“婊里婊气”、“不知羞耻”的场景,就能迅速吸引火力、制造冲突,引爆全民怒火。
这些小三,看似是“没有缘由地爱上了一个人”,实则是在故意去个性化、脸谱化。
正因为她们缺失了真实的感情,才能攻击性越来越强、越来越标签化、刻板化,一切举动都只为了引发冲突而出现。
她们只是成为推动剧情发展、引发观众情绪的“工具人”。
2 默认的“规则”:小三没人权
曾经在国外的网站上,看过一则新闻,用夸张的语气,描写了原配打小三的一幕场景。
比地狱还残暴!妻子当街扒光怀孕小三,高跟鞋猛踹孕肚
4、5个女性,围着一个怀着孕的女人拳打脚踢,甚至当街扒光了她的衣服,疯狂踩踏她的腹部。
这一幕,没有任何人尝试阻止。
传上网络之后,甚至有人说,“她本来就不要脸”、“所有洗的人本身就有当小三的潜质吧”。
“二奶是啥,是贼,是强盗!你不给她点颜色,她屡教不改,死皮不要脸。我就觉得拳头也能打出正义,先扒你裤子,你哪儿有用我就打你哪儿!”
在任何网站,只要搜一下原配打小三,你就会惊诧于这种事的常见。
“打小三”是正义,“为小三说话”是纵容不要脸的人。
“小三”不需要尊严,似乎成为了默认的规则。
明知会被人人喊打,为什么还有人愿意做小三?
《北京女子图鉴》中,总有一些金句,说一张床就可以睡出一套房、与其工作不如嫁人。
于是那些小三,都是在做着一场名叫“不用努力就能成功”的美梦。
Ta们双手奉上自己的身体和青春,指望着从别人那里换来一劳永逸的生活。
拜金是人们在面对一个“小三”时习惯性贴下的标签,但除此以外,也有小三是在某种内心的情感驱动才做出相应的选择。
1 错误自尊:通过“抢夺”来获得价值感
《回家的诱惑》里,有一个以“抢夺最好的朋友老公”出名的小三艾莉。
艾莉和林品如
她从小寄生在女主林品如家,看似被好心收养,还有机会留学法国,成长得自信又独立。
但其实,她从小在缺乏父爱母爱的环境中长大,被安排着报答养父养母,还被逼迫嫁给林家好吃懒做、只会啃老的“废物儿子”。
在哪里都感觉不到重视的艾莉,从小就充满着低价值感。
她自卑,觉得自己只有“争抢”才能换来爱,她嫉妒,觉得从小被家人宠爱着的品如不配得到那么多的爱。
这些极端的感受,在她发现自己曾经的男朋友和品如结婚之后,达到了极致。
她勾引品如的丈夫、想要证明比起品如来说,自己更值得被爱。
她不择手段地把品如逼到了绝境,只为了证明自己“才更应该拥有幸福的生活”。
这种选择以一种“打败另一个女人”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价值的人,本质上只是想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缺失的价值感。
2 恋爱脑:愿意用尊严换取爱情
罗志祥被曝出与多个艺人有不正当关系之后,长时间陪伴在他身边的蝴蝶姐姐,被全网当成了“自愿当小三”的代表。
全网沸腾的时候,她主动站出来,为罗志祥分担网友的怒气。
事情稍微冷却,她又主动提出和罗志祥解除,只因为:不想成为罗志祥复出的绊脚石。
生活中存在那么一类人,她们对于爱情或者快乐的追求,是大于道德感的追求的。
对于她们来说,“真爱至上”、“为了喜欢的人可以付出一切”。
甚至有些人,他们原本不是小三,但是被小三后,因为对于爱情的执着追求,也会自我合理化,觉得“只要他爱我,一切都能承担”。
3 把自己放在弱者的处境,习惯性依附
知乎上有一个问题:为什么条件好的女人也要做小三?
底下一个答主回复说:
中国的文化将女性置于一个被保护的角色定位上,一个女人,要柔、要弱、要依附一个男人。
习惯性依附,是这类人从心底里升腾起来的渴望。
她们不一定不强大,只是强大让她们没有愉悦感和价值感。
依附一个强大的人,永远处于一个“被宠爱”、“被保护”的位置,远远比自己奋斗、争夺而来的成就,让她们更能体会到满足。
做小三,是一项高风险的“投资”
1 频繁“被勾引”的人,还会再次“被勾引”
经常有人问:“那些因为出轨离婚的人,值得被信任吗?”
前段时间《夫妻的世界》热播的时候,很多人不理解,出轨的丈夫明明已经和小三在一起,为什么又会和被自己嫌弃的妻子再次发生关系?
其实,这是因为,“背叛”这件事,对于他来说太过简单。
他可以在出轨后轻易获得儿子和母亲的谅解,还能理直气壮地高喊“陷入爱情不是罪过”。
当然也能在“回归家庭”时,理所当然的扮演一个受害者。
“我是被勾引的”、“我短暂爱了别人一下”、“我也不想成为爱着两个女人的男人”……
克里斯.杰瑞特在英国心理学会博客中写到:“那些被成功‘窃取’(被小三成功勾引)的人在往往在现有的关系中给出更少的承诺、更低的满意度和更少的投资。”
毕竟,如果他们愿意抛弃之前的伴侣,为什么他们不愿意甚至喜欢再做一次同样的事呢?
2 始终把自己放在“被保护”的位置上,只会被当成“工具”
TVB2019年度压轴台庆剧《多功能老婆》里,男主有一个全职主妇的太太。
她虽然依赖丈夫生活,但出得厅堂、入得厨房,把孩子和家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
身为男主的秘书,小三原以为男主放着完美贤妻不珍惜,一定是对自己是真爱。
所以,在被男主太太闺蜜发现甚至羞辱恐吓时,她一点都不放在心上,满心觉得受了委屈,还想找男主撑腰。
没想到,她不仅被男主“大义灭亲”开除,还发现男主不仅有小三,还有小四。
对于男主来说,任何女人都比不上功成名就来得重要。
女主是他维持良好形象的工具、在外的小三小四是满足他性欲和需求的工具。
所有女人在他眼里,都是“俯拾皆是”的附加商品。
把自己当成“商品”换取“价值”的人,在愿意“购买”的人眼里,大概率也等同于商品。
青春是你的,“睡出的那套房”不属于你
一位大四的女生在访谈节目中问主持人:“现在社会上都说学得好不如嫁得好,请问这一点是否有道理?”
主持人说:“你一定要记得,别让时代的悲哀,成为你人生的悲哀。”
这句来自作者程浩《站在两个世界的边缘》一书中的话,同样也送给所有,在“要不要成为小三”的边沿,摇摆的人。
也许所有的女人,都像张爱玲说的一样,会在有机会扮演妖妇的角色时跃跃欲试,但要记住,那不过是在“扮演有趣的角色”。
当你把“睡出一套房”当成了毕生理想。
用所有青春换来十年牢饭的陈昱霖(吴秀波的小三),就是你的榜样。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