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志洪 老乡的称赞,是对我最好的奖赏
王志洪近照。 本报记者 禹丽敏摄
1998年,王志洪在话剧演出现场。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王志洪,北京人,1941年出生,国家一级演员。1964年到宁夏话剧团工作至今,1983年至2004年任宁夏话剧团团长,后被返聘为话剧团艺术顾问。他带领宁夏话剧团大篷车行走80多万公里,演出8000余场,观众上千万人次。其作品《梅家小院》《宁夏好人》等曾获文华奖、“五个一工程”奖等奖项;个人曾获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三下乡”先进个人等荣誉。
窗外秋风习习,在宁夏话剧团所在的老楼里,79岁的王志洪戴着助听器,认真观察年轻演员的表演,在需要调整的地方,哪怕是一个细微的表情,他都会指出来……这是王志洪创作的第二十部话剧——用西海固地区方言排演的《小康,你好》……
在宁夏的文艺界,王志洪颇有名气。23岁时,他与20多名同班同学一道,志愿来到祖国的大西北,一晃就是56年。
“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北京天桥。变戏法的、说评书的、练摔跤的、唱戏的……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就有幼年王志洪的身影。潜移默化中,王志洪对戏剧艺术产生了兴趣。1960年,他如愿进入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学习。
1964年10月27日晚10点52分,是王志洪终生难忘的时刻。从北京出发的绿皮火车载着他和同学们到达银川站。“我们毕业时要填志愿,大家基本都会填‘坚决服从组织分配’。我们觉得,祖国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去哪里。”王志洪回忆道。
初来乍到,这些年轻人还沉浸在忐忑与兴奋中。来到银川的第二天清晨,王志洪和同学们来到银川市中山公园,深秋时节,落叶满地。王志洪说,“那天我们踩在落叶上,还表演了几个戏剧中的场景。一群外地来的年轻人,在公园里笑着闹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单纯而充实,现在想想还是觉得特别美好!”
接着,王志洪和同学们演了好几场戏,几乎场场座无虚席。1965年夏天,王志洪和同学们创作的几部话剧陆续搬上舞台,大受好评。后来,他去西海固参与生产劳动,观察农家人的喜怒哀乐,这些经历滋养着王志洪的基层创作灵感,也培养了他的乡土情结。
“文艺应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电视的普及,看话剧的观众越来越少。“1983年,我刚当上团长,想打一场‘翻身仗’。”王志洪和同事们用半年多时间排了一部新剧。“首演时,我们满怀激情,结果只来了两位观众。但我们必须认认真真地演下去。”
王志洪说,为了剧团的收入,他想了很多办法。“那会儿,剧团后面有个粮站,有很多人在那儿干活。为了能多卖几张票,我就跟他们一起扛麻袋,感觉骨头都快被压断了。”站长得知他的来意后,感动于他的努力,买下了不少剧团演出票。
“那段时间太艰难了。”王志洪想,在广大农村,电视还没普及,能不能去农村演出?“况且,文艺应该面向基层、服务群众!”
王志洪说,一开始,大家准备节目不认真,惹得观众纷纷离场。这让他深刻意识到,剧目必须更加重视对农村生活的反映,于是他带着团队去宁夏南部山区的老乡家,同吃同住同劳动;从构思故事大纲,到创作剧本,再到组织排练,剧团的每一步都要先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再行动。半年后,反映农村生活的第一个剧本《庄稼汉》完成。
首演时,王志洪邀请了40多位农民朋友来银川观看。演出结束后,来自西海固的基层干部激动地说:“感谢你们排出这样一台好戏!乡亲们看得懂,还受教育,真想让我们西海固的老百姓都看看!不过,把老乡们都拉到银川来看可不现实,要是能把戏送到老乡家门口就好了……”
当时,团里有辆卡车,大家在车上搭个篷子,剧团26个人都挤在里面。他们又从银川电影院找来一些宣传画,贴在车上。这样,话剧团的第一代大篷车上路了……
“农家小事,农民身边的事,就是我们的创作源泉”
“宁夏话剧团的大篷车又来喽!”每当剧团进村,村民们就喊起这句话。
从1984年至今,宁夏话剧团文化大篷车已行驶80万公里,流动演出超8000多场。“时间和地点都让老百姓来定。有时晚上有好看的电视节目,只要观众要求,我们就等电视节目播完再开演。”王志洪说,演出大部分是露天的,寒冬里,观众在太阳下和背风处;盛夏中,观众在阴凉地和通风处。有时实在找不到阴凉地,王志洪和团队们就搭个凉棚。
“农家小事,农民身边的事,就是我们的创作源泉。”王志洪说,他也常常遇到乡亲们和他分享“观戏心得”。一次,在西海固演出时,话剧中有一幕是子女不孝敬老人的情节。演出结束后,一个老汉穿过人群,拉住王志洪的胳膊说:“这演的老人就是我啊!”王志洪和村干部把老人的孩子叫来,坐在一起讲道理,老人的孩子认了错,老人也顺了气,一个劲地拉住王志洪道谢。
王志洪对戏剧的热爱和对观众的感情,也感染了同事们。
有一年冬天,剧团在固原市西吉县前进乡中学露天演出,天上飘着雪花,但有场戏根据角色设定,需要演员只穿一身破西服和一双破皮鞋上场。这位演员刚生过重病,身体状况不太好,但坚持跟着剧团下乡演出。他对王志洪说:“团长,戏比天大呀!”离开时,有同学塞给演员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祝您早日康复,我们等着看您的演出……
如今,王志洪还是习惯清晨去中山公园锻炼身体,吃完早餐后去剧团上班,从上午9点一直排练到下午4点。他还坚持下乡随队演出,听听观众意见,进而修改剧本。
36载光阴流转,王志洪眼见车窗外绿影越来越多,百姓住所越来越敞亮;以前遇到羊肠小道,演员们还得下车自己扛器材进村,如今那些黄土坡、断头路都只留在记忆里了。今年,大篷车要重点面向宁夏中南部9县区脱贫攻坚的重点村演出,《小康,你好》可能是王志洪创作的最后一部话剧,计划送到74个村子。
“老乡曾说,宁夏话剧团就是我们农民自己的话剧团。我拿过很多奖,但是,老乡的称赞,是对我最好的奖赏。”王志洪说,这些年来,他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看着老乡蹲在墙根看他的戏,哭了笑了,都写在农家人朴实的脸上……
■记者手记
致敬行走乡间的大篷车
几十年来,王志洪专注于写让农民叫好的戏,演农民爱看的戏。文化大篷车的精神也是如此。
一辆车、一群人,没有一流的设备,没有华丽的舞台,随时出发,随时开演,跟王志洪老人一道行走乡间30多年。
王志洪说,文艺工作归根结底是关于人民的工作,要面向基层,服务大众。人至耄耋,王志洪拿到了他最想要的“奖项”——来自农民的喜爱。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