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角度看鲍毓明案 为什么现在喜剧比悲剧受欢迎
翻看中国电影排行榜,你会发现喜剧电影占了绝大部分位置,少有的几部非喜剧电影也是特殊背景下的时代剧。如果有谁要拍悲剧,那必然是要扑街。即便你强如冯小刚、张艺谋,即便你投资几十亿,现在的观众是越来越不会为眼泪买票了。
碰巧,前段时间的鲍毓明性侵案特别热闹,我也来蹭个热点。结合电影做一个跨界整合。案情可以分为上下部:
悲剧之始:一个14岁的少女,被人圈养在逼仄的小房间内。一个油腻的中年人自称她的养父,小小的年纪,她被父母抛弃,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养父性侵。历经磨难,她报警、联系记者、网上求助。终于被好人心注意到,随后在网友的关注下,她终于被解救出来。
喜剧之终:少女伪造年龄其实已经17岁,伙同母亲网上玩仙人跳。40岁中年律师心理变态,欣然前往,于是王八看绿豆。两个人开始了没羞没臊的生活。也许是角色扮演没有了新意,也许是繁重的劳动让老黄牛也没了耕耘的力气。最终女生选择的放弃,爱消失了。原本不光彩的不伦恋暴露在了阳光下,男的身败名裂被驱逐出境,女的成了插满标签的野鸡。都说婊子配狗,天长地久,事实证明强行押韵凑出的“名言”显然脱离立现实,被强行打脸。
有人说了,这玩意和标题有什么关系?
我想说鲍毓明案就是一部电影,悲剧电影想展现给我们的是第一个故事。一个悲惨的开始,挫折的过程,最终迎来了解放,好人好报坏人坏报。我们以前总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合情合理的,所以在前工业化时代的电影往往都是这个套路,它编织了一个逻辑缜密的故事,悲喜循环,让人信以为真。
但是当社会越来越成熟,一个人总是会长大的。于是我们越来越发现,真实的生活是第二个故事,狗血、荒谬、不可理喻。
“艺术来源于生活”显然看惯了《妈妈再爱我一次》的前辈导演慢慢的脱离生活,当他们拿着大量资本拍摄着感人肺腑的莎士比亚时;是无法理解小人物卓别林是为什么有那么多拥趸的。
毕竟被一次又一次形如鲍毓明案这样的人间喜剧教育下的普通人,受够了虚伪的眼泪,不如进了电影院开怀大笑,笑电影里的傻子,也笑看电影的傻子。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