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角脸”绑架的娱乐圈
才满30岁的谭松韵前不久有一段金鹰奖发言——
“我刚入行的时候,有人说,小姑娘,娃娃脸演不了主角。”
差不多同样时间,黄梦莹在《演员请就位2》中也说过类似的话——
“我去面试的时候别人说,黄梦莹,你长的不是主角脸,所以你演不了主角。”
一直没能成为主角的她,可能连公开发问的渠道都欠缺。
如此这般,再看谭松韵在台上打的圆场,就很耐人寻味了——
“我当时在心里默默说了一句,也不一定吧。”
“后来我不断成长,还算争气,演上了主角,也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认可。”
可见,以“主角脸”、“配角脸”划分演员已经成了娱乐圈的常态。
演员的职业生涯,被一张所谓的“主角脸”捆绑了多少?又要被捆绑多久?
这多少令人唏嘘。
而当人们在讨论一个演员的时候,将“演技”摆在“外貌”之后,不仅是影视圈的歪风,也是审美固化的邪气。
很抱歉,
但主角脸、配角脸真的存在
关于主角脸、配角脸是否存在,争议已久。
陈凯歌在采访中解释说,“没有什么主角脸、配角脸,只有还没有为扮演主角做好准备的演员。”
他在现场鼓励黄梦莹,“你就是主角脸。”
但是黄梦莹能否走上主角的路,依旧是个迷。
至少,陈凯歌就没有办法明确表示,“你就是我电影里的主角脸。”
别的不用多说,我们就数一下陈凯歌最新的十部导演长片,真正算得上女主角的是《梅兰芳》的章子怡、《搜索》的高圆圆与姚晨、《无极》的张柏芝,而大配角,也是挑《妖猫传》的张雨绮和《道士下山》的林志玲。
哪个不是演过许多主角的实力派演员呢?
不是长相出众,也起码人气高涨。
这样一比较,黄梦莹还是被“反衬”出,所谓的“配角脸”。
我们这样假设好了——
如果有一天,剧本与角色都非常适合“黄梦莹”们来发挥,可哪怕是陈凯歌这样的电影圈大咖,在选择主角时可能也要“对投资方负责”,结合市场意见,最终挑选更有卖相的“主角脸”。
赵薇在《演员请就位》里强调,“其实我觉得任何人,说老实话,都有可能成为主角。”
为此,她举了两个例子。
一个是黄渤,一个是王宝强。
他们二人都不符合主流审美标准,都曾被片方拒绝。但都在影视圈里摸爬滚打后,成为当仁不让的主角。
听起来,这些例子相当励志。但实际上,这样的套路,真的适合“黄梦莹”们吗?
女演员能够有这种发展趋势的屈指可数,更别说像黄渤这样,能在各种剧本里发挥得如鱼得水的。
很明显的一个现象是,“主角脸”的魔咒对女演员限制更多。
可是,所谓的“主角脸”,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
说白了,就是演员要能发光,叫人一眼看出,过目难忘,相貌与气质都要镇得住场。
于是又出现了更多的标准,比如“高级脸”、“时尚脸”,很多人非要把这些标准强加到演员身上,造成本末倒置的情况。
但很多人都忘了演员的立身之本是演技。
而这,才是最该被关注到的地方。
他们也忘了,并不是所有的电影都是偶像片。
于是他们习惯性地把“好看”作为挑选演员的首要标准,尤其是投资比较多的项目里。
当毫无灵魂的作品非常功利地流水线产出后,大家的审美标准也变得越来越像。
这样,也未免太无趣了。
配角,
也能很出彩
最该多元化的审美被固化了,于是在这样的规则运转下,很多时候,只有符合所谓“审美标准”的演员,才有当主角的运气。
但是,我们难道需要每个演员都拥有长出“主角脸”的运气吗?
当“主角脸”、“配角脸”被放到台上去争论,这背后所代表的最直接的现象,就是社会大众对配角的歧视。
毕竟这是一个过分强调成功学的浮躁娱乐圈。
可是,做配角又怎样了呢?
像是《隐秘的角落》,每个配角都极其出彩
就跟社会阶级分工一样,高低贵贱都是人为制造的鄙视链。
无论主角还是配角,都是艺术角色,他们都有必不可少的功用,都有发光发亮的地方。
我们不该只用一种标准来划分,更不该以这样不合理的方式来加剧影视生态的恶化,以及加剧大众审美的狭隘化。
周迅在《如懿传》前期被过分挑剔,也是一个明证
要知道很多时候,配角完全可以发出比主角更耀眼的光芒,特别是在这个许多中老年演员只能去演配角的时代。
幸好,在这样的风气下,也还是有演员愿意做好自己身为演员的本分。
他们安于演好各种配角,成为名副其实的“黄金绿叶”,有的顺理成章从配角演到了主角,打破了市场分主配角脸的荒唐规则。
惠英红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
在当年盛产美女明星的香港,她的相貌不算最出挑,可是能打能熬,成就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虽然中途有过很长的低谷,但是她复出后,56岁的年纪也能以《幸运是我》技惊四座,又一次成为金像奖最佳女主角。
再凭《血观音》成为金马影后之后,大大小小的角色但凡由她演绎,都格外耀眼。
她是真正依靠自身实力,打破了主配角之分的演员。
只要人在镜头里,就是主角。
走到这个阶段,太令人敬佩了。
而在女性扎堆的项目里,也有很多配角可以跟主角平分秋色。
比如《金枝欲孽》里气势压人的如妃,就是由老戏骨邓萃雯扮演。
凭借这部电影翻红之后,她成功地在各种大女主作品里大放异彩,尤其是《巾帼枭雄》系列。这样的表演生涯,跟如妃重夺话语权那样过瘾。
又比如《如懿传》里可恨又可怜的高贵妃,就被童谣演得入木三分。
之后到《三十而已》等戏里,愈发能够展现出一个好演员的素质。
所以,真的完全没有必要只把眼光卡在戏份的多少上。
在《延禧攻略》里演高贵妃的谭卓,也是这样优秀的演员。
因为这部大热电视剧被更多观众熟知之前,她已经在很多低成本电影里,多次呈现出被人交口称赞的精彩表演。
有这样的基础,能在短篇幅里立起一个角色,等到她担当女主角,更是不在话下了。
说到底,配角非常重要,绝对不是在衬托主角而已。
尤其是,当一个故事里主角被束手束脚后,往往要靠灵活多变的配角来增添可看性。很多个性十足的配角,甚至能够收获比主角更高的人气。
这些都是对固化审美的一种冲击,让大家从对单一相貌的沉迷——回到角色上,回到表演上,也回到真实上。
凭什么歧视配角?
明明配角能够非常出彩,但是“主角脸”、“配角脸”这些看起来很玄的概念,还是一个不争的潜规则。
可是,掌握话语权却屡屡看走眼的导演、监制实在不在少数。
即便是演了无数女主大戏的赵丽颖,也曾经因为一张圆脸,被质疑过担当主角的可能性。
赵薇对这些人,就很不客气——
“他就是又不专业,又不负责任,还给演员造成极大伤害。”
可是现实还是没有改变,现在大家看到一些经常演配角的演员,下意识都是“不红”、“没前途”,甚至就是没本事转行,才不停接一下小角色。
好像拿不下足够抢眼的主角,积累不到足够的观众缘,想要在演戏路上继续下去,就只会越来越难。
但出道多年的好演员,也未必能等到好的机会。特别是现在,光是好剧本就非常紧缺,而愿意投拍这些剧本的,就更少了。
去年FIRST青年电影展闭幕式上,海清就跟姚晨、梁静一同呼吁导演、制片们能给中生代的女演员一些机会。这已经是非常直白地说出了演员,尤其是女演员的窘况。
但是除了自救,又有什么办法呢?
影视圈早就逐渐失衡了,演员更新换代的通道已经慢慢堵塞,现在更多是要出明星,就连影视创作,都是奔着偶像与流量去走。
急功近利的造星规则,只会让各大公司按照相似的模板来尽快复制下一个爆红的机会。
可明明倪虹洁这些配角,才是更有演技镇住场子的
不少新一代所谓的演员,长得都差不多,甚至就是标准的网红脸,一旦摆在一块儿,往往很难分辨。
说句难听的,在演技还没有磨练妥当的时候,他们会成为可替代性非常高的“商品”。
但商品,才是现在最受热捧的。
一波波这样的后浪冲了上来,短期内没有商业价值的好演员,就被摆到了一旁,相似的明星被吹捧,必然加大了观众对配角的歧视。
而那些所谓被“配角脸”,甚至“龙套脸”定义的演员,更会产生许多抵触、恐惧和焦虑。
这样单一的审美,难道不是一种霸权吗?
明明配角也很好,明明美并无任何优劣之分。
那么,又凭什么要让别人来给我们下定义呢?
http://www.vogue.com.cn/invogue/celeb-style/news_105g6149f13df5a8.html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