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的苦,是成年后的甜背后的真相让人吃惊!
童年时的苦,是成年后的甜,熬过所有的痛苦,自然就会迎来最灿烂的阳光。就像你小时候认真读书,考上一个好初中,考上一个好高中,然后上了一个好大学,你就会发现大学里可以有很多资源,你就会轻松很多。但是你如果读了个特别不好的学校,你还要比之前更加努力,才能得到更好的机会。苦,还是早吃点好。
今天和一个国际学校的老师聊,他说几乎没怎么给小孩儿报班。就是上了一个西班牙语,法语,还学了架子鼓和钢琴…我一听就很激动啊,问从哪里找小语种老师,我一直也想娃多学几门外语傍身啊!他说,机构哪有啊,学校提供的。而且这种交小孩的启蒙老师很难找,之前他给孩子报班儿的时候,就找了一圈没找到!我听完久久没有说话,心想惨了,学校资源差距大,这还没起跑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呀。
奉劝天底下的父母,千万别把孩子逼得太紧。要不然失去的不仅是自己还有孩子。身边有学霸型的父母,也有学渣型的父母,但更多的是中等生的父母。学霸都不是父母逼出来的,孩子自己主动学,不让父母操心。学渣都是父母放任不管的,孩子完全对学习不当回事,父母也没有心思管孩子。让父母焦虑不安,操碎心的往往都是中等生,智商没那么高,学习主动性也不够,学习态度好像也不踏实,每天总是一副乐呵呵的的样子,总觉得差不多就行了。他们其实对自己要求不高,作业只想完成老师布置的,压根不想额外多做,他们有很多其它爱好,但都无关如何提高学习成绩。比如唱歌跳舞画画手工拼图编程等等。这样的孩子其实心地善良,内心快乐,他们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没有把学习当成生活的全部,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交友,热爱一切美好的事物。可父母看到别人家的孩子那么优秀,总想逼迫一下自家的孩子,说不定也能成个学霸啥的岂不更好。所以想方设法把孩子的周末假期塞满补习班,孩子本来也不是聪明的孩子,这样奔波于各个补习班,知识能消化吗?不能。孩子能快乐吗?不能?越不快乐,孩子心里的垃圾就越多,当垃圾堆满了,不能及时清理,孩子就要生病了。学习越来越不在状态,成绩越来越起伏不定,父母训斥的越来越多,孩子脸上的笑容越来越少。为什么现在亲子关系那么紧张,为什么自残跳楼的孩子越来越多,压力太大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了。我们自己的孩子就不能好好爱吗?为何一定要逼迫孩子成为我们认为的样子?他们都是自带光环来到这个世界,独一无二,不是让父母粘贴复制而来,静待花开不值得吗?在这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做父母的认认真真陪伴,及时的肯定和鼓励,做他们的引路人,只要他们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未来千万条路,总有一条是孩子奔赴而去的,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才能坚持,才有意义。
有一次梦见自己回到了高三,做梦都笑出了声。读书的时候总觉得不会有比备战高考这件事情更苦的了,但是直到上了大学开始要找工作的时候学历却不够时才发现生活的苦才是真的苦。如果再来一次机会,恐怕没日没夜的学习也会觉得开心吧。
正如周杰伦《听妈妈的话》中所写的“为什么 别人在那看漫画我却在学画画 对着钢琴说话,别人在玩游戏我却靠在墙壁背我的 ABC”“长大后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我跑得比别人快飞得比别人高”父母们对我们严格要求并无道理,他们不可能陪伴帮助我们一辈子,所以他们只想让我们早日优秀,以后他们也不会担心。
说到兴趣班,之前的一个同事说“在老家人眼里,都是瞎花钱。”可作为京漂二代,她深知孩子以后的压力,可能不比她这一代小小。海淀虎妈家的娃,4岁就开始学核聚变原理,西城海归家的娃,6岁就开始考钢琴8级...在这里,清华北大都算普通,211和985,不值一提。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至关重要,没有学霸的家庭出身,只能让孩子更多去涉猎,他才能看到更高的山,走出比我们更远的路。教育内卷,其实在我看来,是妈妈们在奋力托举。在同等级的路上,给孩子不停添砖加瓦,增加未来的筹码。也许有时用力过猛,但谁又敢不用力呢?毕竟,那些比我们聪明的人都再拼尽全力。就像在电影院看电影,坐在前排的突然站了起来,后面的人,没人能坐下。
现在的孩子童年并不轻松,在学校有繁重的课业,在校外还有数不清的兴趣班……当孩子们抱怨累的时候,总会听到一句“先苦后甜”或者“技多不压身”。在这个内卷的时代,人人不想让孩子都输在起跑线,害怕时间会把孩子的差距越拉越大。但辅导班和兴趣班到底有没有用?有家长觉得辅导班会让成绩提高,这样总会让孩子有更好的发展。兴趣班虽然长大后不一定有用,但一旦需要这项技能,那小时候吃的苦现在就是甜的,甚至可能成为孩子的另一种谋生手段。你小时候被父母“鸡娃”报兴趣班或者辅导班吗?结果怎样,对你现在的发展有没有帮助?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