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评论 正观快评 ▏《雷霆战将》停播,播出机构亦难辞其咎
正观特约评论员 郁风
遭到网友和媒体广泛批评的“抗日偶像剧”《雷霆战将》,日前已被停播和下架。
这显然不是偶然才发生的。近几年,由于对抗日神剧的批评和抵制,如此前手撕鬼子、一人打一百人的抗日武侠剧已逐渐减少。但又有人把脑筋转到了偶像剧套路上:冠以青春版《亮剑》、年轻化名号的《雷霆战将》浮空出世,再度刷新抗战神剧的下限和观众的三观。
从该剧的选角、造型、表演和剧情,无一不看出满满的偶像剧套路,只是披上了一层抗战的外衣。制作方的思路显然也是想借此吸引年轻人尤其是颜控粉丝的关注,这样的意图换做某些题材也许是种创新,但放在抗战如此严肃庄重的题材上,抱歉,观众不答应,历史不答应,无数长眠的抗战先烈更不答应。
历史不容曲解,英烈不容亵渎。十四年浴血抗战,艰苦卓绝,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无数先辈抛头颅洒热血,才换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无论是将我军神化,打造出一个个身怀绝技的“抗日奇侠”;还是将敌军丑化,将其描述得愚蠢可笑、不堪一击,抑或是将战争轻松化、娱乐化,都是对先辈的不尊重,也歪曲了这段历史,误导年轻人的认知。
无需赘言,《雷霆战将》中军官个个头发打着发蜡发胶,战士个个军服一尘不染的场景在真实抗战中不可能出现。战场不是秀场,打仗不是耍帅。但在《雷霆战将》中,众偶像演员表演僵硬、神情夸张不说,一举一动都是奔着耍帅而来。在炮火纷飞的前线,模特出身的高伟光昂首挺胸,雄赳赳气昂昂地走向阵地,在枪林弹雨前腰都不弯一下,俨然当成了模特走秀。而当红小生张云龙在战役胜利后骑着大马游街,路过妙龄少女时不忘回头抛媚眼,而路边的少女自然是面带娇羞心花怒放……这是再俗套不过的“霸道总裁爱上我”的戏码,放在战地爱情中更显得不伦不类。
然而,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和批评,制片方非但没有反思与道歉,反而贴出长文回应称“本剧的主要剧情都经得起历史考证”,对关键问题避重就轻不说,还称“对不务实的跟风,做出草率结论的声音乃至引起一些误会与偏见,我们深表遗憾”。而主演魏千翔更是称“不爱看别看,有多远去多远”。
深表遗憾的应该是我们是观众,即便被停播,该剧制作方和主演也没有认清问题,反而极力为己辩白,让人不禁想问,他们的底气从何而来?
仅以第一集剧情为例,就完全脱离历史,凭空想象、毫无逻辑,前一秒八路军凭借绝对装备优势将日军打得溃不成军,后一秒就上演单人炸碉堡的孤胆英雄戏码,还顺手缴获了一门150毫米口径的九六式野炮。要知道九六式野炮作为重炮,只装备日军的炮兵联队,怎么可能单门作战。与之对比,原版《亮剑》缴获的老式“意大利炮”则贴近历史,“二营长,你他娘的意大利炮呢”成为经典台词,可见,对历史的尊重、还原是抗战剧成功的根基。
原版《亮剑》中,李云龙显然不是油头粉面俊美帅气的,他也存在着很多个性与缺点,比如个人主义太重,脾气大、爱爆粗等,但这样一个李云龙恰恰是真实的,有血有肉的,粗犷不羁爱耍贫的特点成为独特的人物烙印。《雷霆战将》号称由《亮剑》原著改编,也进行了一些靠近《亮剑》的创作,但这些创作却是拙劣毫无灵魂的模仿,李云龙的乡土化、接地气化贫嘴在张云龙身上变成了奶油小生的油腔滑调,战友之间的揶揄调侃变成了嘻嘻哈哈,残酷的战争变成了轻松的打打闹闹。
确实有一些低龄追星少女吃剧方这一套,亦留下一些“哥哥好帅”“电视剧又不是纪录片,帅就行了”这样的评论,这种观点无疑是危险的。电视剧确实不是纪录片,并非一板一眼依从历史,但亦应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创作。庆幸的是,《雷霆战将》及时遭到质疑和停播,也昭示这种抗战偶像化之风绝不可长。
今年7月,广电总局就下达通知称,播出机构不得播出违背常识常理、随意戏说解读历史、过度娱乐化的抗战题材电视剧。而某卫视却播出这么一部《雷霆战将》,可谓“顶风作案”。在停播该剧之余,也应追究相关播出机构的责任,这样一部“过度娱乐化”的抗战剧,播出机构是如何一路放行“大开绿灯”的?
该剧的停播亦是对其他影视从业者的警醒:以为剧目披上抗战大旗就能畅行无阻是断不可能了。要想拍好抗战剧,对历史心怀敬畏,直面真实才是前提。《亮剑》作为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不是不可再拍,关键是如何将完整的《亮剑》及其精神重新呈现出来。而这部《雷霆战将》,显然完全走错了方向。
编辑:梁冰
统筹:王攀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