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敦克尔克启示录

敦克尔克启示录

查看:665 / 更新:2022-12-15 13:29



敦克尔克启示录

笔者上月在英格兰乡下小城诺里奇的戏院,与200多名的当地观众,一起观看了电影《敦克尔克大行动》,这两天回国之後,发现本片在台上映已1个月还没下片,电影如此受欢迎,莫非台湾人对於1940年的英国处境,也都能感同身受、心有戚戚焉?

《敦克尔克大行动》描写二次大战初期英国派遣到欧洲大陆的30万大军,在比利时敦克尔克海滩被德军包围、渡海撤退回国的故事。1940年5月底至6月初,英国总共动员了845艘船舰,其中500艘是民间船只,在9天之内来回运送了33万8,000名士兵,包括10万名法国士兵在内,其间折损兵员约3,500人。

这部由英国籍大导演克里斯多福诺兰执导的影片,全球票房已超过5亿美元,并引起广泛的讨论。英国人当然叫好,认为敦克尔克大撤退是英勇史诗,电影有助於英国脱欧後的国族认同,因为它描述了英国人受挫欧洲大陆,回到绿意盎然的不列颠岛。

法国人抱怨本片淡化了法国士兵的牺牲,敦克尔克撤退是靠3万名法军留在里耳附近掩护,导演却视而不见。俄国人说,英军没有背水一战是「懦夫」,无「英勇」可言,俄军在东线与纳粹作战,可是坚壁清野,绝不轻言撤退。至於美国人,很多人疑问为何没有美国人的角色(美国1年半之後才参战)。

马英九前总统在脸书上发表观後感言,把1942年国民党远征军在缅甸替7,000名英军解围的「仁安羌大捷」比作「亚洲的敦克尔克」。

另有一位艺术系教授,把敦克尔克撤退扯到蔡英文总统的维安撤退演习,又说,最近全球卖座冠军应是中国电影「战狼2」,而不是「敦克尔克大行动」,说什麽两部走红电影「对比了两岸的战与逃」。

其实,诺兰的敦克尔克可贵之处,就在於没有挥舞国旗的好战思想(Jingoism),电影固然呈现了英国人的英勇与牺牲,但对於人性的惊慌、失措、恐惧与胆怯,也多所着墨。电影中甚至参杂了排外的民族矛盾。「只限英国人!」有个救援舰艇的军官不让法国士兵上船。法国人留在後一梯次接送,这是「英国优先」作祟。

敦克尔克战役是一次战略性的撤退行动

「敦克尔克大行动」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逃难片,描写英国人自欧洲大陆的泥沼中撤退的集体心理。并非所有人对撤退都深信不疑,枪林弹雨中,有些人度过难关,有些人则葬身海底。天空上,英国与德国战机的缠斗从没有间断。(英国制飞机引擎仍是世界一流,德国可能还差一截。)

电影一开始是小兵被冷枪追击、翻墙逃命、「好人输了」的镜头,结束时则出现一架英国战机引擎已经没油、用滑翔方式力撑、却还能把德国战机打下、引起海滩上欢声雷动、「好人终於赢了」的喜剧收场。

最後是疲惫的士兵们回到叫作「家」的不列颠岛,在码头受到温暖的接待,收音机隐约听到首相邱吉尔正在宣读他那篇与岛共存亡的着名文告:「??我们要在沙滩上战斗,我们要在敌人空降地点战斗,我们要在村子、城市里面战斗,我们要在山上战斗,我们绝不投降??。」

二战是敏感的题材,导演已尽可能让电影不带政治色彩。全片自始至终看不到一个德军面孔,没有参谋本部巨头们的镜头,对於33万人撤退的大场面,没有太多的发挥,即使有船只中了鱼雷,也没有太惨烈的画面。但二战题材不可能不引起政治联想。

敦克尔克成为21世纪英国疑欧致脱欧的世纪延伸敦克尔克启示录

敦克尔克引发的联想不胜枚举:英国独自对抗世界、英国制造技术仍优於德国(此时英国发明了雷达)、退出欧洲、全国大团结。早在去年二月,保守党一位内阁部长便曾投书《每日电讯报》,标题写着,「藉由敦克尔克精神,我国将繁荣於欧盟之外」。

本片一个脍炙人口的情景是,海滩上英军及船只一再地被攻击,而观众情绪因不断的机枪声与轰炸声陷於沈闷之际,突然琴声响起,海平线上出现「万船齐发」的壮观画面,各式各样的渔船、游艇、驳船、蒸气艇,甚至於无动力的救生艇,载浮载沈来到海滩,展开了英国公民同舟共济的自救行动。

关键时刻英国公民的後勤技术、足智多谋、勇气、困惑、思辨与恐惧,在此表露无遗。在这里,导演的操作不能说没有一点滥情爱国主义,因为英国号召的民间救援船只,还包括能够运送几千人的大型客轮,有艘客轮海面下被炸了大洞,是靠着床垫挡水,勉强驶回英国。导演只拍小船,而大船的英勇事蹟则过滤掉了。

有历史学者认为,敦克尔克能够成功撤退,是因为德国的装甲部队开到敦克尔克外围主动停了下来,没有再往海边挺进。这是因为希特勒要避免让英国人败得太惨,而断了和谈之路。这麽说是有根据的,因希特勒是用未加密的指令,要部队停止前进,故意让英国人知道他是在释出和谈的诚意。

当时英国战时内阁的确也讨论了该不该和谈。主和的外交部长哈利法克斯认为,英国应该趁法国还可再撑两周,英国飞机工厂还没被轰炸之前,与纳粹德国谈判一个可以保障英国独立的和平共存条件,但邱吉尔认为打一仗即使是败了,失掉的绝对不会比和谈更惨。

最後邱吉尔贯彻了他的意志,主和派退出内阁。邱吉尔在内阁会议中把英国的大陆政策定了调,他誓言「如我们多年来的岛屿故事要到此为止,那只有先让我们每一个人鲜血涂地再结束吧。」

英国人的「疑欧」(Euroscepticism),根深蒂固。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19世纪的滑铁卢之役,乃至於16世纪的西班牙「无敌舰队」,沉淀为一层又一层的地壳,是地壳之下的熊熊岩浆,才把英国的独立国格粹炼得如此不屈不挠。

英国早在亨利8世在位时期(1509-1547),便开始推行英国新教,等於是对欧陆天主教势力宣布独立自主。於此同时,亨利又在沿海兴建一系列城堡并建造战舰,以严防天主教的西班牙与法国入侵。这种防御固守的思维,具有充沛的道德能量,滋养着英国人的国族认同。

1973年英国忍气吞声加入了欧盟前身的欧洲共同市场,44年来享受了欧洲统合的好处,但潜意识里仍有挥之不去的自责,「入欧」好像是犯了「数典忘祖」的滔天大罪。英国脱欧无法用贸易统计来作理性分析,因为英国人有驱除这种罪恶感的心理需求,即使是不利於己,也要向欧洲大陆说掰掰。

当前台湾人面对的海峡形势,比起敦克尔克撤退时的英国,更为险峻,因为1949年蒋介石前总统率200万军民撤退来台时,还会宣示「退此一步即无死所」的保台决心,如今保台决心渐渐被统战掉了,很多人对国家没信心、妄自菲薄,不像1940年的英国人。

笔者深深期待,「敦克尔克大行动」这部电影,能带给国人振聋发聩的启示。

专栏属作者个人意见,本报纯粹提供意见交流平台,不代表本报立场。

上一篇:

五月天大前辈台湾小巡演 四分卫直喊「超硬的」

下一篇:

揪伪胖虎反击「旧爱」?老田沉默半年出招了
标签:娱乐圈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