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杰家世惊人十大元帅(当“侠女”成为往事)
#51岁大姐一身功夫惊艳众人#
因为一手“靠旗转刀”的绝活儿,51岁的“甄妮刀马旦”征服90后、00后,在网上一炮而红,视频播放量高达千万,人称“五十岁少女”。
五十岁还能当网红?怎么竞争得过那些年轻漂亮的女网红呢?
原来,“甄妮刀马旦”不是普通人,她是见证过南北剧团最辉煌时期的“温州第一刀马旦”,她的崛起,像她跌宕起伏的“侠女”经历一样,注定将成为传奇。
一、
1983年,13岁的河北保定姑娘甄淑梭,看了一场京剧《呼延庆打擂》,深为台上英姿飒爽的女将陆凤英而折服,一颗“侠女梦”的种子从此在她心里悄悄种下。
回家之后,甄淑梭跟妈妈说自己想要去拜师唱戏。
当时唱戏也算是穷苦人家的一个选择,但学戏是出了名的苦,妈妈担心她吃不了那个苦,有点犹疑。
但甄淑梭却十分坚定,铁了心要拜师学戏。
妈妈见她下了决心,就把她送到定州的一个地方戏团,拜了一位师傅。
那时学戏每个月的学费是6块钱,对于80年代的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是一个小数目。甄淑梭深知这个机会来之不易,练起功来十分刻苦。
一开始压腿、开胯时,很多同龄的孩子都疼得哇哇大叫。甄淑梭虽然也疼,但她却咬着牙不哭出声,力求把每一个动作都做到位。
那个年代,戏曲学校多是民办学校,条件不是一般的简陋,就连学校用地都是借用生产队的旧地。至于训练设施和保暖设备,那更是想都不用想。
甄淑梭在住校时,学校根本没有床。老师就在地上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秆,然后再在麦秸秆上铺上一层厚厚的稻草,所有学戏的孩子们就睡在上面。
每天早上天不亮,甄淑梭就第一个起来练功,走到外面被北方冬天的寒风刺骨一吹,顿时就睡意全无了。
当时甄淑梭只有一双鞋,练功之后,鞋子里经常会出汗。一出去,鞋子里的汗就结冰,像是冰刀一样刺得甄淑梭双脚生疼。可为了不给家里添负担,甄淑梭始终都没和家里说,也没有再买一双新鞋。
直到甄淑梭双脚生出冻疮,疼得已经走不了路,这才被师姐们发现,告诉师傅。
师傅带她去了医院,发现她两只脚都快被冻烂了,伤口清理后几乎可以看见骨头,但甄淑梭还是咬着牙,不肯哭出声……
凭着这股狠劲儿,两年后甄淑梭从戏曲学校毕业,学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二、
毕业后,甄淑梭考入唐县剧团,每天开始给专业戏曲演员跑龙套,翻过场。
当时团里只有一个刀马旦演员,每次她上台后,甄淑梭就紧盯着她看。每次她使出绝活儿,甄淑梭就在台下小声叫好,然后偷偷在私下练。
等甄淑梭心里有底后,她主动提出试演一次,结果效果很好。从这之后,甄淑梭才真正走上了刀马旦的道路。
此后,她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遭罪”。
戏曲训练本就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可刀马旦的训练比其他角色更辛苦,对基本功的要求更高。
除了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之外,甄淑梭还要学习如何耍鞭、耍宝剑、耍刀枪,以及这些兵器的抛、踢、接。
刀马旦的角色,在台上不是“元帅”就是“大将”,往往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只要有一丝偏差,台下就会喝倒彩,所以甄淑梭数十年如一日,从来不敢懈怠。
后来,甄淑梭离开唐县剧团,回到了老家曲阳县,加入了当地的评剧团,并认识了现在的先生。
两人经常在一起合作,没过多久就喜结连理,并且生下一个儿子。
日子是越过越好,但甄淑梭却越来越愁。
随着北方家庭电视机普及,外出看戏的人越来越少。再加上生活条件变好后,很多家长也不忍心送孩子去学戏,再吃那份苦,北方的戏曲行业日渐凋零,甄淑梭一家的生活也越来越苦。
当时她和先生两人工资加起来,每个月还不到100块钱,可有时就连这100块钱剧团都发不出来。
生活所迫,甄淑梭不得不离开家乡,寻找新的机会。
三、
因为甄淑梭名气在外,在朋友推荐下,她来到了当时有“戏剧之都”之称的温州。
然而到温州后,甄淑梭被吓了一跳。
她发现团里的同事,不是上海京剧院的国家一级演员,就是北京京剧院里的角儿。以往只能在报纸上见到的名角儿,如今居然都成了同事!
即便甄淑梭在舞台上风风光光,但面对全国各地的名角儿们,也不禁没了自信,心里打起了鼓。同时她也纳闷,为什么这些名角儿大腕都来了温州呢?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温州是全国最大的京剧市场。最鼎盛时期,这座仅有北京1/3大小的城市,汇聚了全国各地近百个戏剧团。其中不乏有北方的成名剧团,隔几个月就会来温州演上几场。
之所以会这样,除了温州人骨子里对戏剧的喜欢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改革开放之后,温州人的钱包都鼓起来了。
很多温州人在改革开放之后,通过外贸生意成为国内先富起来的那一批人。这批人回到家乡后经常会捐钱修庙,以求光宗耀祖。
所以,无论是普通人的婚丧嫁娶,还是寺庙里的神灵诞辰,或者是宗族内的各种纪念日,温州人总要请一个戏剧团来唱上几天的大戏。
他们对戏剧的热爱,养活了大量的戏剧剧团。
甄淑梭来到温州时,正好赶上了温州戏剧的黄金时期,她也如愿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桶金。
当时温州戏剧团里的演出特别多,经常一年80%的时间都在演戏。最多一个月,甄淑梭演了28天。
在温州演戏,甄淑梭和先生一天能赚360元,比老家县城一个月的工资都要高。
而且温州观众很捧他们认可的角儿,经常在表演时就会往台上扔红包,红包里不乏50、100的大票子。甚至有时收的红包,会比演出费都多!
甄淑梭虽然并非师出名门,但因为基本功扎实,又能吃苦,很快就成了剧团的顶梁柱。当时她的艺名叫“妞妞”,很多观众都认可她,称她是“温州第一刀马旦”。
作为“温州第一刀马旦”,甄淑梭经历了温州京剧团的巅峰,但也亲眼见证了它的衰落。
四、
2011年,温州爆发民间借贷危机,大量企业被迫关门,一首网络神曲《江南皮革厂倒闭了》,成为当时温州企业的一种写照。
同时,随着温州发展,大量庙宇被列入棚户改造计划,仅在2017年一年,温州的庙宇就少了1/5。
愿意花钱请唱戏的人越来越少,甄淑梭的生活也就越来越难。
一直到2018年前后,甄淑梭明显感觉到剧团演出变少,连以前的一半都没有。为了养家糊口,她不得不和先生一起,再次跟着剧团东奔西走,四处唱戏。
2020年初,甄淑梭和先生回温州唱新年大戏,可刚演3天就遇上疫情爆发。
当时,甄淑梭一家人和剧团,都被困在温州一个小山村的古庙里,平常吃饭都靠附近的居民接济食物……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剧团也有点不知所措。但作为专业戏剧演员,基本功一日都不能停。
有一天,儿子给甄淑梭打电话,刚巧她练完功。儿子就跟她说,“既然你每天都要练功,为什么不拥抱新平台,在抖音开个直播,把练功的过程给网友看呢?”
甄淑梭采纳了儿子的建议,搞了个抖音帐号@甄妮刀马旦 ,一边练功,一边开直播。
一开始,直播间只有几十人,第三天,居然就有了几百人!
有人跟她聊天,也有人给她加油鼓劲。这让甄淑梭来了干劲儿。
下播之后,甄淑梭和先生一起拍视频,把自己练功的视频和一些绝活儿上传抖音,结果,竟然一炮而红!
尤其是甄淑梭“靠旗转刀”和“烧火棍”的视频,让很多网友都叹为观止。他们纷纷点赞并留言说,只有专业的戏剧演员,才能有这么专业的功夫。
那个视频播放量很快就超过1000万,让甄淑梭收获了第一批粉丝。
短视频爆红后,甄淑梭的直播间观看人数突破了1万,这让甄淑梭受宠若惊。
那天,甄淑梭直播超过8个小时,但她仍然意犹未尽。
最让甄淑梭开心的是,在直播间有很多温州的老观众也认出了她,在直播间说,“妞妞来抖音表演了?还能看见你演出,真好!”
这种亲切感,让甄淑梭仿佛又找到了在舞台上表演的感觉。待疫情缓解后,她立马回到剧团,可受疫情冲击后的演出市场,已是今非昔比,日渐萧条。
五、
此后,这位昔日的“温州第一刀马旦”,就积极调整,主动拥抱新平台,在没有线下演出时,和先生一起琢磨拍一些短视频发到抖音上,有时间还开直播。
甄淑梭的视频多是她日常练功,偶尔也会穿上京剧的行头,在直播间给大家表演一段,因为既专业又认真,非常受欢迎,粉丝亲昵地称她为“五十岁少女”。
很多人在看了她的表演后,爱上了戏剧,想要拜她为师。但她却不愿意收,因为她深知练功有多苦,而且当初自己去学唱戏是因为生活所迫,怕一般人吃不了苦。
她很谦虚地说,如果有人真的愿意学习,她建议去正规的戏曲学校系统学习,如果只是想放假了玩一玩,那么可以找她来练一练。
如今,在抖音帐号@甄妮刀马旦 拍短视频和直播,已经成了甄淑梭生活的一部分,这样既可以贴补家用,更可以将自己平生所学绝学乃至传统艺术传播、传承下去,何乐而不为。
甄淑梭说,没想过自己什么时候退休,只要身体允许,就愿意一直表演下去。
因为她深知:中国戏曲文化正与年轻人渐行渐远,并不是因为年轻人不喜欢中国戏曲,而是因为他们很少能接触到中国戏曲。
这也是甄淑梭坚定地拥抱抖音平台的原因。她说想传播中国戏曲文化,让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中国戏曲并爱上中国戏曲,就要在年轻人聚焦的地方广播希望的种子,这样才能生根发芽、蔚然成荫,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关注@万小刀 头条号,阅读更多人物故事爆文。比如《“女星收割机”的香艳往事》《竹联帮大佬是如何搅动娱乐圈的》《港圈花花公子风流史》《孙红雷情史》《港圈“三级片女神”的瓜》还有四大天王、周润发、成龙、周星驰、李连杰、林青霞、 张曼玉等明星的隐秘往事。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