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图片、壁纸大全、丝袜美腿高清图片大全!手机端
找朋网>娱乐八卦>娱乐 > 袁立事件是怎么回事(袁立维权却被喷情商低)

袁立事件是怎么回事(袁立维权却被喷情商低)

查看:606 / 更新:2022-12-15 13:43


点上方绿标即可收听主播毛欣朗读音频

◆ ◆

文 | 书单君

日前,演员袁立在自己的微博上怒怼《演员的诞生》节目组,表示该节目不但运用剪辑手法,把自己在台上的表现刻意丑化,塑造成一个疯子模样,并且还拖欠自己的薪酬。


娱乐圈里的这种掐架,就像流行性感冒,隔段时间总要冒出来一次,节目组为了吸引眼球,故意剪辑,夸大嘉宾情绪的事也早已经不是什么新闻。

真正让我对这件事感兴趣的是,在有些批评袁立的言论里,我听到这样两种声音:一是说袁立“情商低”、“不会做人”,把大家都搞得很难堪;二是说袁立为了菲薄(对她来说)的薪酬而怒怼节目,吃相太难看。

表达不爽,维护权益,就是“不会做人”、“吃相难看”?

我突然想到,这不简单是某些个人对袁立的看法,而是我们文化心理中一些深层问题的反映。


害怕“撕破脸”的中国人

有这么一个故事:

一间开在纽约唐人街的成衣厂,华人老板因为知道同胞好欺负,每一次发薪水都故意拖迟几天,把自己手头的不方便转嫁给了底下人。

但偏偏有一位打杂的墨西哥人,半天不让老板拖延,上午不发下午就去讨,并振振有词地表示自己月初就需要用钱。

于是,老板只按时发薪给他一人。

结果,本来完全合理合法的要求,却令全厂华人侧目,在背地里说他好惹是生非。

这个故事,来自著名学者孙隆基先生的《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在这本书中,孙先生对中国文化、中国人的群体心理做了入木三分的批判。

我发现,袁立事件的里里外外,其实有诸多地方与孙先生对中国文化的分析相符合。

比如,袁立怒斥《演员的诞生》节目组的行为,对于有些人来说,就像那位要求按时发薪水的墨西哥人一样,也是“好惹是生非”、“情商低”和“不会做人”的表现,因为她破坏了中国人人际交往的第一原则:不要生事,以和为贵。

而中国人对“和为贵”的看重,有时候甚至到了不论是非的地步。

比如书里还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20世纪70年代,一个由台湾人组成的小圈子内,一个老大将另一个人的妻子睡了,搞大了肚子后,又丢还给她先生,并且说:“不要因为我破坏了你们的关系!”该先生苦不堪言,但又被圈内人按住,叫他不要传丑闻。结果,反而是被一个圈外人把事情揭开。

几年之后,当孙隆基将这件事说给一个香港朋友,该朋友的反应却是:“他(指把事情揭穿者)不应该!”

虽然犯错的是那个老大,但委屈必须由那位先生来受,并且被视为理所应当。对此,孙隆基有精彩的分析:

老大哥犯规,破坏了“和合”,已使他站到了“外”面去。但在中国人眼中,受害者如果找他算账的话,却不会被理解为“讨个公道”,反而会被认为是再去破坏一次“和合”。既然前次已无法弥补,于是大家就将这一次的压下去。

为了重建“和合”,大家就会向比较容易说话容易欺负的一方施压,叫他屈就。

与西方文化认为人必须去谋取自己的合法利益,并且必要时为之进行对抗式斗争不同,中国文化里推崇的“做人”,是像范伟在《不成问题的问题》中扮演的丁务源那样:永远挂着一种中国式的笑容,擅长将一切矛盾都用太极手法阴阳调和,让大事化小、小事化无,把一切问题都变成“不成问题”。


《演员的诞生》节目组,大概也期望着袁立懂得丁务源式的“做人”方式,会把大事化小。毕竟大家都是圈里人,其他艺人就都懂得这套“人情世故”,顶多也就是在其他访谈中会发几句牢骚,怎么偏你那么多事?

之所以有这种想法,还真不能说《演员的诞生》节目组是奇葩。

因为在中国文化的大环境里,“隐忍”会被视为“有涵养”,“懂事”比“规矩”更重要,“撕破脸”就是关系之中的核战争。

这样的观念其实是被我们每个人在潜意识中接受了的。袁立与《演员的诞生》之间的冲突之所以受到人们极大的关注,就是因为在一定程度上,她选择把矛盾暴露而不是隐忍不发,破坏了我们想象中的整体的和谐。

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如此爱好“和合”?哪怕拼尽全力、受尽委屈,也要保持人际间的和谐?

根据孙隆基先生的说法,这一切,都与中国文化对“人”的设计密不可分。


“你和大家不一样,所以你有问题”

中国向来是个反对“个人主义”的国家,翻开成语词典,会发现,凡表述个人行为的词语,多少都有点贬义,如:我行我素、一意孤行、孤苦伶仃、刚愎自用、固执己见、独断专行等等。袁立事件是怎么回事(袁立维权却被喷情商低)

换句话说,在“个人”状态下,中国人很容易就被看成一个“不道德的主体”。


举个例子,在很多农村里,一个人到了一定的年龄,如果还没有建立起应有的人伦关系——比如结婚——村里很快就会有这个人“有问题”的传言。

为什么脱离了关系的“个人”状态会受到如此的排斥呢?

孙隆基认为,那是因为中国文化对“人”的定义就是:“仁者,人也。”

“仁”是“人”字旁一个“二”字,也就是说,至少要在二人及以上的关系中,才能对一个人下定义,比如君臣、父子、兄弟、朋友等等:

他是所有社会角色的总和,如果将这些社会关系都抽空了,“人”就蒸发掉了。因此,中国人不倾向于认为在一些具体的人际关系背后,还有一个抽象的“人格”。

王小波在杂文里就曾经感叹过:“(在中国)一个人不在单位里、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算是一块肉。”

既然一个人抽离掉人际关系,就没有独立的“人格”、“尊严”与“道德”,那么,保持人际的“和合”自然就成了交往的最高目的。

所以,中国人往往推崇“合群”,喜欢“从众”。

就像易中天在《闲话中国人》里面说的:“中国人做事,对错先不论,只要是‘大家’都这样做了,便先有了三分‘合理因素’和‘保险系数’。”


在录制《演员的诞生》这件事上,袁立最初是“合群”、“从众”的。真人秀节目有剧本,这是大家都心照不宣的事,明星大咖在节目上的嬉笑怒骂,多多少少会有点表演成分。袁立说,参加《演员的诞生》,是因为“导演吴彤,我很喜欢他,虽然他让我‘演’被淘汰了”。

也就是说,如果没出胡乱剪辑这种幺蛾子事,袁立是会像章子怡、刘烨他们一样,接受节目组的剧本安排的。然而自己被剪辑剪成了“精神病”,又“没收了我的发送键”,这就不能忍了。


袁立还是有比较强界限感的人。但我们不知道,每年这么多综艺节目,还有多少参演者因为“行规”、“大家都这样”、“算帮我个忙下不为例”等等说辞,选择放弃自己的界限,牺牲自我,维持“和平”?

这不是胡乱猜测,在追求“合群”“和为贵”的集体意识操控下,有时候我们会经常表现出一些匪夷所思的行为。


为什么我们缺少特立独行的人格

去年在包贝尔婚礼上,新郎与伴郎团成员韩庚、王祖蓝、杜海涛等男星抱起伴娘柳岩,意图将她扔到水里给婚礼助兴。在现场视频曝光后,伴郎们毫无绅士风度的举动成了网友诟病的焦点。

但事后,主动出来道歉的却是柳岩!她说自己虽然“受到惊吓,开始尖叫”,但并没有“多委屈、多尴尬、多受伤害”,并且还为“没有站出来讲述现场的情况,反而对我的朋友造成了很大的困扰”而道歉。


受害者反而为给施暴者造成困扰而道歉,靠贬抑自己来维持人际的和谐,这便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压缩”式的“做人”方式。

当一个人不断为保持人际的和谐而“自我压缩”,也就很容易任由别人突破自己的“自我疆界”,并且让渡出自己的个人权力。

最典型的,就是婚姻自主的权力。且不说古时候全凭父母做主,即使到了今天,也有很多人在自己的人生大事上要被各种三姑六婆、亲朋好友横加干涉。

早年在厦门时,经常在公交电视上看到这样一则相亲网站的广告:女主的姥姥即将西去,临死前唯一的心愿便是能看到女主结婚。于是为了满足姥姥的最后心愿,女主便去了相亲网站,找到了结婚对象,穿着婚纱来到了老人跟前。


在这温馨的结局里,姥姥达到了心愿,女主完成了孝道。

只不过,关于女主是否向往婚姻生活,是否真的喜欢这个结婚对象,甚至是不是喜欢男的,我统统都不知道。因为,从头到尾,女主都没有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发言的机会。

广告的导演只看到了,女主是一个满足姥姥遗愿的乖孙女,却没有意识到女主同时也是独立的,有自己的想法和需求的“个人”。

很多人其实就是带着这个广告导演的视角,来看待袁立的事件。

当看到袁立因为自己的形象被恶意诋毁、薪酬被无故拖欠而采取对抗的方式来诉求自己的权益时,那些习惯以“自我压缩“、让渡个人权力的方式来保持人际和谐的人,自然会将她看成”情商低下”和“不会做人”。

在那些人眼里,袁立只是一个节目组的不合作嘉宾,是一个让她的几个老朋友下不来台的损友,是一个自外于和合人际之外的“不道德的主体”。

他们远没有意识到,在这一切社会关系背后,袁立首先是个独立的、有人格与尊严的个体。

他们想看到的是一个“任由别人踩在身上”的祥林嫂,没想到袁立会是一心“想要个说法”的李雪莲。

就像梁漱溟先生在《中国文化要义》里说的:“中国文化之最大偏失,就在个人永不被发现这一点上。一个人简直没有站在自己立场说话的机会,多少感情要求被压抑,被抹杀。”

当看到袁立因为自己的形象被恶意诋毁、薪酬被无故拖欠而采取对抗的方式来诉求自己的权益时,还有人会以“不会做人”这一类理由来批评她的行为,我总在想:我们真的活成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了吗?

上一篇:

李易峰女朋友(泰网友强烈欢迎)

下一篇:

马伊琍主演的电视剧(从“且行且珍惜”到“彼此成就”活成一个大女主)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

标签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