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清个人资料简介及家世(著名演员海清:童年有苦有甜)
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你想回到哪个时代?
演员海清的答案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
原因是,海清出生在那个时期,那里留有她最美好的童年记忆。
“那时候马路上车特别少,我溜达溜达就到学校去了。
我7分钱就能买个萝卜端子,7分钱还可以买2根或者是4根春卷。”
这句话,唤醒了无数人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当然,海清留恋童年,还有一部分原因,是来自于她那个无限风光的家族血脉。
01 大家族
1978年,海清出生于南京。
金陵南京有一个大户——甘氏家族,它的血脉,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丞相甘茂。
而海清出生时的甘氏家族,说是大户也是大户,虽然已经落魄了,甘家族人全部搬出甘家大院,但是依旧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甘家大院是经过几代族人的努力,才有今天“九十九间半”的规模。
这处老宅,可以说,是饱经磨难。
在日本占领南京时期,甘家人全部逃难到重庆,家当留给了下人们。
但经历战争,院子里已空空如也。
再后来,建国后的甘家大院,曾变成了职工宿舍,又成为了大杂院,直到1986年才被重新发现。
经整修,成为了今天的著名景点——甘熙故居,也叫做南京民俗博物馆。
这里有许多人的故事。
黄梅戏“一代宗师”严凤英曾在这里居住过,她的身份是京昆大师甘律之的第二任妻子。
他们之间有过美好而复杂的爱情故事,从相互欣赏到成就,又到报恩结婚,最终又分离。
这里是甘家女婿汪剑耘的家,他是梅兰芳的高足,许多名家曾在这里一起咿咿呀呀,谈笑风生。
这里是海清的母亲甘娟出生的地方,她是最小的孩子,显然没有赶上好时候。
因为那时的甘娟已经配不了奶妈,并且迫于生计,还得寄养在别人家。
海清的母亲在婚后,还是住在甘家大院的,直到怀了海清,才搬出大宅子去。
而海清的童年,除了南京的市井生活之外,因为有了甘家的文化底蕴,更添了一种艺术气息。
海清小时候时常到老宅中看望外公和外婆。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身处在宅院中,海清并没有感觉到这里有多么不同。
因为,她的关注点全在吊嗓子,咿咿呀呀上。
四外公甘律之教她昆曲和京剧,可是,她觉得学着太辛苦。
因此,耍赖不想学了。
但是,甘家是戏曲世家,家族中的每一个孩子,都要学习一门乐器。
外公想让她学二胡、板胡之类的乐器,海清又认为拉二胡只能屈居幕后,她更喜欢在舞台上跳舞,更享受在舞台上的感觉。
这时,舅舅来替她解围,觉得一个女孩子,拉着二胡有些格格不入,不如学一个西洋乐器吧。
就这样,海清修炼了一门“秘籍”——小提琴。
除了学习乐器外,甘家的家规也是格外严格。
外婆是个小学语文老师,每当外婆放暑假时,海清都觉得噩梦来了。
因为,外婆总是逼迫海清背《弟子规》,抄写《朱子家训》,如果不好好抄写的话,外婆手中的“针”就会“扎”到身上来。
除此之外,女孩的行为举止,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大家的风范。
家族的女人们都是很精致的。
外婆生前一直有化妆的习惯,母亲则是无论春夏秋冬,都喜欢戴着手套和帽子。
而海清呢?则有些格格不入。
她会为了把筷子码齐,总喜欢把筷子往桌子上敲一敲。
或者,身体柔软的海清坐在椅子上,总忍不住把一只脚踩上去。
因此,她没少挨母亲的巴掌。
可以说,这些规矩对于生性活泼的海清来说,是一种折磨。
但是,正是有了这些规矩和家训,才让海清打下了深厚的艺术基础,并且拥有成功而豁达的人生。
02 童年
家族虽然给予海清很多精神福利,但是并没有很多物质上的荫庇。
那个年代的家庭,可能都不富裕,海清的家庭也是如此。
南京的天气总是湿漉漉的,经常下雨。
而海清的家里,却拿不出一把雨伞和雨靴。
因此,海清的脚总是黏糊糊的,她痛恨极了。
有一天,天空中又下起了雨。
老师让同学们以同桌为单位,相互结伴将彼此送回家中。
海清没有伞,自然是同桌送她的。
可是,海清不喜欢落魄的自己,不喜欢自己连一把像样的雨伞都没有。
于是,赌气地自己跑回了家中。
直到小学三年级,舅舅给她买了一把蓝色的带有点点的雨伞,海清开心极了。
但是,她又舍不得用,每次下雨还是把书包顶在头上。
直到后来外公给她买了个雨披,她才没有一直被雨淋着走。
不过,终究海清还是舍不得用的。
这也导致如今的她一直有雨披情结,每到一个地方,看到漂亮的雨披,总是忍不住给儿子蛋妞买。
当然,海清的童年生活中不只有苦,也有甜。
如先前所说,海清的外公原本是住在老宅子里的,但是后来随着市政府动员所有人都搬出去,外公便搬到了女儿甘娟家中,和海清她们同住。
这让原本不宽松的房间,显得更加拥挤。
在海清的印象中,外公总是喜欢在桌子上作画,而她则在旁边研墨。
每每写好,便告诫海清不要动它,说:“这个公公要裱起来的,要卖钱给你买橘子汁的。”
一听说有橘子汁喝,一旁的海清就在那里傻乐。
或许现在听着橘子汁很平常,但是,这对于那时的海清而言,绝对是最快乐的事情。
好在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他们心中没有名利,没有苦难,也没有什么物质的概念。
但是,相比较海清,海清的母亲甘娟才是真正经历家族的起起落落,她才是名副其实的大家闺秀。
但是,由于甘娟小时候曾被寄养在别人家,因此练就了她隐忍、坚强的性格。
甘娟并没有像电视剧《心居》中施源的母亲一般,面对命运的不公,一直自命不凡,拿捏强调。
那时的甘娟,被生活推着往前走,她去工厂当学徒,努力生存,婚后又为能分一套房子而去争取。
不过,不同的是,她性格开朗,喜欢跳舞、打排球,是单位的文艺分子。
除此之外,在有了海清之后,30岁的她依然不放弃学习。
在海清写作业的时候,她就学英文,努力补考大学文凭。
当然,她对女儿海清也是寄予厚望,她把海清送去少年宫学舞蹈,她总是把当时的独生子女费用给存下来,希望海清有朝一日能考上一个好大学。
或许就是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感染了海清,小时候的海清既很有主见,也很努力。
03 舞蹈
海清在少年宫里,总是最努力的一个人。
有一次,老师因为临时有事来不来了,让学生们自行练习。
但是,小孩子们哪里有自制力,不是玩就是让父母把自己接回家了。
而海清呢,觉得父亲带自己来学舞蹈已经很辛苦了,她不想让父亲白白浪费精力。
所以,她独自一人在教室里练功。
因此,小小的她打下了很好的舞蹈基础。
有句话这么说,你的气质,藏在曾经走过的路里。
7岁的海清,竟被人邀请演电视剧。
而母亲甘娟觉得不是很妥当,毕竟,把一个7岁的宝贝女儿交到别人手里,作为母亲总不是特别放心。
但是海清则很有主心骨,毅然决然地要求参加电视剧的拍摄。
于是,这就有了海清的第一次“触电”。
脱离了父母的海清,并没有感到孤单,反而能很好地适应社会,这就更加练就了她独立自主的性格。
到了11岁,对舞蹈有热忱的海清,想读一所专业的舞蹈学校,走舞蹈之路。
可是,母亲并不想让她影响学业,走舞蹈之路,并不是母亲所预想的道路。
海清瞒着父母报考了心仪的学校,然后朝思暮想的等着录取通知书的到来。
海清被录取了,但是,录取通知到被母亲藏了起来。
到了录取的最后一天,海清也没有见到录取通知书,她伤心极了,大哭了一场。
母亲原以为海清会照着她的想法去好好上学,没想到过了一个星期,海清竟然无意中,在家里翻到了录取通知书。
母亲的举动,让海清特别生气,她和母亲大吵了一架,质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而母亲则一副“反正报到时间已经过了,你也拿我没辙”的态度。
海清也是人小鬼大,她心想:行,你管我,总有人管得了你。
于是,她给外婆打了电话,让外婆和母亲谈。
当时身处国外的外婆给海清的母亲写了长长一封信。
外婆认为,作为母亲,可以给海清提供各种选择和保护,但是,终究海清才是当事者。
如果海清真的很喜欢做这件事情,做母亲的,应该尊重她。
海清母亲或许是很听外婆的话,或许是意识到自己过于专制,总而言之,让海清去学舞蹈去了。
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海清必须保证学习不能丢。
而海清也是很争气,你让我学习好,那我就学习好给你看,成绩总是名列前茅。
于是,12岁的海清进入了江苏省戏剧学校学习舞蹈。
海清确实是有舞蹈天赋的,也确实足够热爱。
海清进入专业学校之后,更是一发不可收拾,专业技能得到大幅飙升。
同时,海清是个很聪明的女孩,在她读书期间,她就开始做编导,为同学们编舞。
功夫不负有心人,毕业后,17岁的海清又进入了江苏省歌剧院。
通过努力,她成为了“台柱子”一般的存在,并在1996年拿下舞蹈新人大赛桃李杯的奖项。
当然,过程也是很痛苦的,向来大伤小伤不断。
直到有一天,累积的病痛让她再也练不了了,医生告诉她,再练下去,就意味着“残废”。
即使海清再热爱舞蹈,她作为一个专业舞者,她还是明白,舞蹈演员的生涯是很短暂的。
哪怕再不舍,她还是要对舞蹈生涯说出再见了。
于是,她转战到了幕后,成为了一个舞蹈编导。
正如我们前文所说的,小时候的海清不甘于在幕后拉二胡,20左右的她不甘心在幕后编舞,她还是更爱舞台。
再加上她小时候演过电视剧,又觉得自己脑袋比身体好使,于是,便萌生了当演员的想法。
04 表演
说起海清和表演的缘分,不得不提的还有海清的本名——黄怡。
“怡”字是外婆给取的。
外婆特别喜欢当时叱咤风云的电影明星秦怡,她也希望海清能像秦怡一样成为一个闪亮的明星。
海清经历了那么多波折,阴差阳错的,或又命中注定的,重新回到了表演的道路上。
于是,海清在父母的陪同下,参加了北京电影学院在上海考区的面试。
看着现场乌泱泱的人群,满是美女和帅哥,对自己女儿长相有清晰认知的甘娟,忍不住提醒海清道:
“人家长得那么漂亮去考试,你看你长的那个样子,你自己小心点。”
在女演员中,海清确实不算漂亮的。
但是,她那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被当时的表演系主任齐世龙一眼相中了。
他认为,海清长得很聪慧的样子,很有特点。
于是,海清进入了复试。
而在复试现场,海清母亲又看到了漂亮的女孩。
赶忙问海清:“这个女孩真漂亮,她进去(复试)了吗?她进去了就没得你混的了。”
说起来也是巧合,最终结果是,这个女孩因为某些原因没有如愿进入北京电影学院,但海清却考上了。
海清又接连面试了中央戏剧学院,专业课同样都过关了。
接下来,只需要文化课过关就行了。
都说艺术生的学习成绩差,海清则不然。
当年考上舞蹈学校的时候,海清就没有放弃学习,为了高考,海清更是不服。
最终,她以文化课第1名的成绩考上了北京电影学院,成为97级表演班的一名。
而刚刚研究生毕业的黄磊,就是她的班主任。
进入表演班之后,海清依旧保留着练习舞蹈时的习惯,那就是拼命。
她特别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会演戏的。
还有一个很现实的原因,就是她觉得大学的学费太贵了,她不能浪费父母辛苦攒下来的钱。
因此,在排练话剧时,她很用功。
仿佛想倾尽生命的一切,把自己交付在舞台上一般。
甚至有一次,因为过于劳累和投入,竟晕倒在了舞台上。
而这件事情,也一直被学校老师用来教导后来的学生们,教导他们要向海清师姐学习。
如果说,过去的海清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
但是,海清在大学毕业时,却没有那么幸运了。
她的梦想是考进北京人艺,成为一名真正的演员。
但是,她的梦却破碎了,并且破碎得有些一塌糊涂。
因为在考北京人艺时,由于当时的状态不佳,考官说她长得既不漂亮,又不会演戏。
说她长相不好看没什么,说她不会演戏倒是让她很受打击。
还好,她没有被一次失败打趴下,更是坚定了她留在北京打拼的决心。
其实,母亲甘娟对于海清留在北京不是很满意的。
因为,海清作为独生子女,甘娟希望女儿工作稳定,铁饭碗,守在她身边,嫁在她身边,能一直陪着她,才是最好的。
但是,海清却放弃了铁饭碗,偏偏执着地去北京学表演,在北京打拼,让她有些担心的。
而海清呢,则经历了“毕业即失业”,一个小演员籍籍无名的时期。
那段时间,无疑是煎熬的。
没有戏拍,没有太多经济来源,她只能把时间用来充实自己。
没事看看书,看看碟片,甚至去日坛公园练练剑,逛逛古玩市场、花鸟市场。
她在忍耐,在等待,等待机会降临的时刻,然后奋勇而上。
经过多年打磨,海清从《双面胶》中的胡丽娟,到《王贵与安娜》中的安娜,再到《媳妇的美好时代》中的毛豆豆,让她在表演上立住了脚。
2012年,海清和90岁的表演艺术家秦怡,合作了电视剧《心术》,实现了当时已有95岁高龄的外婆的梦想。
她去看望外婆时,外婆送她8字箴言“心平气和,量大福大”。
这让她在工作和生活中,又添了新的能量。
最终,外婆在98岁的年纪,优雅地离开了她。
而海清则和同为高中同学的丈夫,共同抚养出了一个优秀懂事的儿子蛋妞,将优良的家风继续传扬……
【结语】
有人说名师出高徒,也有人说虎父无犬子。
有人会对名门望族、富家子弟带有固有的偏见,认为成功带有某种捷径。
可我认为,物质上的便利,不如精神上的滋养来得更实惠。
海清的长辈们,在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导着她。
回过头来看,优良的家风对于人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
海清无疑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但是,更是努力的。
如果没有她的坚持,她可能和舞蹈,和表演失之交臂,
如果没有她的付出,她可能只是一个徒有虚名的“大家闺秀”而已。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