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的祖上是皇族(家风遗训不可丢)
明朝重臣于谦教子,祖宗功德不可承,家风遗训不可丢
古语说:父母德高;子女良教!
自古以来,我们这些祖先,不管什么民族,都注重家庭教育。一个家庭要想成事立足,总是需要家风支撑的。今天我们说说明朝重臣于谦教子的故事。
我们先来看看于谦的身世,于谦太祖于伯汉,先居山西,后迁苏州,高祖于夔仕元为官。曾祖父于九思任杭州路大总管,迁杭州钱塘县太平里,祖父于文明,洪武年间任工部主事,父亲于彦昭隐居家乡钱塘不仕。于谦可以说祖上都是官宦世家,自然对于封建礼教家风传承做得不错。到了于谦这一代,也是不能落后的。于谦为何会被后世认为是民族英雄,跟他自小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他自小都非常崇拜文天祥,小时候很喜欢读书,性格也是刚正不阿,颇有风范,后来及第做官也是如此。在他眼中,文天祥胸怀家国,气节不凡,惊天动地,在他十七岁时,就写下了《石灰吟》:
千凿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儿子于冕十三岁生日时,他正在山西任巡抚,儿子随祖父母住在钱塘老家,为了给儿子勉励和教育,他为儿子作诗
阿冕今年已十三,耳边垂发缘鬟鬟。
好亲灯光研经史,勤向庭闱奉旨甘。
衔命年年巡塞北,思亲夜夜想江南。
题诗寄汝非无意,莫负青春取自惭。
可见于谦对后代的教育是言传身教的,不是物质的,而是精神的教育,因为他深知,物质终究是得失不定,只有身心正直,思想独立完整,心智心理完善,才是立身之本。尽管对我们普通人来说,人生不过短短几十年,在这滚滚尘世,单个人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社会的一个组成部分,要立足要有用,就必须有独立的人格,积极的心态,良好的教育和乐观的心态,要实现自己的一生目标,只有德艺并进,才能取得成绩。在于谦的教育下,于冕不负众望,官至千户,家教在一个人的教育体系中,占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于谦最出名的是在抵抗瓦剌军,在皇帝被俘的情况下,依旧坚持“社稷为重君为轻”的观点,硬生生逼迫对方释放皇帝,做出让步。于谦身为朝廷重臣,皇帝几次要给儿子于冕加官进爵,于谦都不同意,在他眼中,他的功劳不等于儿子的功劳,他的政绩不是儿子升官的资本。于公于私他都不让儿子沾了自己的功德,他时常教育儿子,自己要取得成绩,要靠自己的努力,不能依靠祖宗阴德,否则家风教教要败坏,家族也会败落。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