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冬微博的微博(并没有在本质上让我们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
明白道无处不在,就会产生一种安定感
《知北游》中有一段关于东郭子先生的故事。
有一次,东郭子先生备好酒菜,请庄子一起吃饭喝酒。庄子平常是很高傲的,当然不会吃嗟来之食。但是人家请吃饭嘛,于是就坐下了。
坐下以后,东郭子先生就问:“庄子先生,请你跟我讲讲什么是‘道’。”
这就好比你有一位四川的朋友,平常你跟他聊天都是用普通话,突然他拉着你说:“你能不能给我讲几句四川话?”这个行为多少会让人有一点儿不知所措。
庄子面对东郭子先生就是这样。
庄子在写书的时候,通篇写的都是道、气、有为、无为……可是当他被东郭子先生拉住问什么是“道”时,就愣在那里,有点儿尴尬。
东郭子问庄子:“你天天讲的道,在哪里呢?”
庄子只能无可奈何地说:“无所不在。”
东郭子说:“不行,你得给我说清楚在哪里。”
庄子说:“在蚂蚁那里。”
东郭子说:“你怎么那么不高级,一说就说到蚂蚁。”
庄子又回答:“在稗草那儿,一种最卑贱、最常见的野草那儿”。
东郭子充满疑惑地问:“怎么越说越卑下了?”
庄子继续说:“在屎盆里面,在茅坑里面。”
东郭子隐隐约约地觉得庄子在耍他:“你玩我?”
庄子说:“没有啊,你知道吗,你问我道在哪里,我只能告诉你,道不在哪里。”
我看到这一段对话的时候,产生了一种信心——如果我们相信那个运行的规则无所不在、无处不有的话,那么就会有一种推论:道在比特币中、道在房价中、道在中美关系上、道在育儿里、道在男女关系当中、道在自己的成长当中……
当我们有了这种信念和信心以后,就会产生一种安定感。
这是一个变化极其迅速的年代,大部分人都被每天的新生事物折磨得惶惶不可终日。一个声音高喊着:“你丫再不进步,你丫就被时代抛弃了;如果你不了解这些,你就完了……”
而读《庄子》,则会帮助我们截断这种担忧,因为你会发现,世界的变化和你内在对一个东西总是不变的坚定信念之间,产生了奇妙的连接。
真正的快乐,是“不将不迎”
在《知北游》里,颜回也总是问孔子这个问题。
颜回问孔子:“我听老师说,‘不将不迎’——无有所将,无有所迎,就是不要送走什么,也不要期待什么。请问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状况?”
孔子说:“古代的人,会随着物的变化,安住于当下,他的内心是不动的;而现在的人,内心游移不定,会随着身外之物的起承转合晃来晃去。”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原来早在孔子生活的年代,人们对于时代的变化就充满了强烈的焦虑感。
既然过去的人跟我们现在面临的情况差不多,那么庄子给予我们的建议也应该是有价值的。
庄子帮助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内心的“锚”,并且借助孔子的嘴说出“不将不迎”这四个字——在心里面没有送走什么,也没有期待什么。
庄子为什么要借助孔子的嘴开出这四字药方呢?显然,任何时代的人,对时代的变化都心存恐惧。
我们内心期待什么?我们内心害怕失去什么?在这背后,其实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假设:那些失去的将永远不来,而那些可能会来的东西,将给我们带来痛苦与幸福。
但是如果你认真地一层层剥离,会剥离出一种很奇怪的感受——给我们的东西和我们的感受之间,未必是真正直接相关的。
如今大部分人都比小时候能获得更多的东西。想吃火锅,就打个飞的去成都吃一顿火锅;随心所欲地为自己买一款喜爱的商品;还可以拿起手机给远方的朋友发微信,告诉他:“我现在吃得很好,你别担心。”
表面上是问候,其实是炫耀。
你可以这样做,但是这一切比以前更加便捷的快乐,真正给我们带来了什么呢?
并没有带来任何改变,甚至可能仅仅是带来了更多的烦恼而已。
我想起王东岳老师跟我讲的一个例子,他说:“你看,房地产发展了那么多年,盖了那么多房子,住房条件大大改善了,可是我们真的比以前的人住得好吗?”
我以前不知道,最近去了一趟黄山,参观了黄山脚下的那些古村落,才发现:不要说员外,就连当地一个普通农民,有老婆,膝下有两三个孩子,居然还有佣人。
他并不是大户人家,尚且能够如此,而现代大部分中产阶级都未必能住那样一栋房子。
在黄山脚下,我还看到了一座相当有意思的小庭院,有前院、后院,也有中庭,是古村落里的房子。
村民说:“村长的女儿最近把它买了下来,动用了一些权力,只花了四十万。”
我说:“原价是多少?”村民说:“原价最少五十万。”
这栋房子大概是在明清时盖的,在当时应该是一间很普通的民宅。这样看来我们的住房条件并没有真正改变。
我们发明了汽车,但是大部分人每天花在路上的时间却更长了;我们使用了更多的通讯工具,从电话到短信,到电子邮件,到微信,到微博……沟通的手段更多了,但人和人之间的了解却并没有增加;食物的种类也变得更加丰富了,但是大家却追求那些没有被丰富、被更多的工业化加工所生产出来的食物……
王东岳老师说:“你看,无论是衣食住行,你都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原来技术的进步,并没有在本质上让你感受到更多的快乐。”
我不服气,我说:“不会吧,社会总是在进步的,比如说人寿命就长了吧。”
如果你去过广西巴马,你就可以看到那些没有享受到现代医疗制度保障的老人,也可以活得很长。
如果不是因为战争,其实大部分人在乡间,想要活到七八十岁,也是可行的。
以前所谓的平均寿命很短,那是因为两夫妻生下八个孩子,总得“淘汰”几个。那些不幸早产的、被淘汰掉的孩子,让整个平均寿命年龄降低了。
孔子、孟子、庄子,都活到了七八十岁。庄子,一个没吃饱的人,也能活八十多岁。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就会对因为技术进步而带来的社会进步这件事情,产生了隐隐地怀疑——技术好像也没有改变我们什么。
自从人类发明了电脑、电子邮件以后,我们用的纸张反而比以前更多了,你不觉得这件事情很可笑吗?几乎每一样东西都是这样。
因为各种原因,自杀的人远远多于被杀的人。饱死的人和饿死的人数量虽差不多,但饱死的人更多一点儿。
在当今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因为营养过剩而住进医院的人,大概是因为营养不良而住进医院的一千倍。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哪一种不是因为营养过剩?
因为时间是会变化的,所以我们要送走什么;我们要挽留什么;我们要期待什么;我们要害怕什么……这一系列的讨论,你会发现它经不起实际的推敲。
那些经常变化的东西,的确在变化,但是并没有我们想象地那么直接与我们的快乐和不快乐划等号,它们之间甚至没有正相关关系。
这一大堆讨论,恰好是孔子回应颜回所说的东西。他说:“明白了这些道理的人,就不那么想挽留一些东西,也不那么期待一些东西,这就叫‘不将不迎’。”因为这两者之间没有半毛钱关系。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