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坤微博(一场大病让两父子敞开心扉)
编辑 / 小情书
“我爸就是一个不爱说话,不爱表达,也不会婉转地走中间地带的人”,在提到自己的父亲杨唐之时,杨坤这样形容。
最近杨坤发表了一首新歌《同姓》,这首歌是他专门写了送给父亲。
就像他自己在微博里说的那样,因为父亲的沉默寡言,他从小和父亲就是一种“对抗”的关系,直到后来渐渐长大,才理解父亲的爱只是嘴上不说,都藏在了行动里。
“有了姓名之后我们各自远行,各自远行甚至忘了你的年龄”
“这一世做了你的骨肉,这一生都随了你的骨头”。
父爱就是如此,伟大的,总是复杂的;浓烈的,总是冲突的。
微博里,杨坤发千字长文谈父亲。
也许人到中年再次回想起父亲的点点滴滴已经不仅仅停留在煽情或是感动,而是在自己斑驳的岁月里寻找着与父亲的羁绊。
01
不同于如今家长的开放式教育,在杨坤小时候的那个年代,最流行的教育方式就是“不打不成器”。
一个孩子从小到大要是没挨过几次打那简直就不是亲生的,而杨坤的父亲杨唐之更是出了名的“严父”。
杨坤从小就十分叛逆,什么旷课打架、离家出走,什么新鲜招数都试过,而父亲杨唐之的解决方式就只有一个,那就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他从小学习成绩也不好,作为父亲,杨唐之在这方面不知道花了多少心思。
在他们那一代人的认知里,想要出人头地就必须要努力学习,可杨坤却偏偏是个不爱学习的孩子。
每逢考试,杨坤必定提前半个月就开始谋划着离家出走,最开始还勉强考五六十分,后来他直接偷偷拿了家里的粮票零钱离开家避风头。
不过每次被父亲找回来都免不了一顿毒打。
每逢期中期末考试,杨坤就迎来了一个“小假期”,父亲杨唐之不知道为了儿子的旷考行为打断了多少小木棍都不抵用。
而且杨坤也遗传了父亲,脾气特别倔,一个越不认错打得越狠,一个打得再狠也绝不低头。
被打得多了,杨坤就会抬头看看天上的月亮,想着自己有一天会逃离父亲,这也许也是后来他写出那么多关于月亮的歌曲的原因吧。
因为父亲杨唐之知道自己是一位包钢的工人,他深知作为工人 工作的辛苦,都说父母之爱子必为之计深远,他绝不想让自己吃过的苦让孩子再吃一遍。
所以等到杨坤快到了可以出去工作的年纪,父亲杨唐之一直希望他能够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可是杨坤却志不在此,他在音乐方面一直都很出众,可父亲一直认为这是不务正业。
为了能让儿子“走上正轨”,杨唐之的纠正方式就是“打”,可是挨再毒的打也没能阻止杨坤坚持自己的梦想。
杨坤与弟弟
杨坤式计算就自作主张去打了一对耳洞,虽说是瞒着父亲杨唐之的,但是最后还是被他抓到了把柄。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传统的年代,打耳洞并不是什么潮流,在家长眼里,打耳洞就是不学无术的行为,而男孩子打耳洞更是“娘”的表现。
那天杨坤和同乐队的同学参加比赛拿到了集体冠军。
平常都是摘了耳钉拿创可贴掩饰起来的耳洞,这次却因为得意忘形,连耳钉都忘记摘了下来,结果一回家就被父亲抓了个正着。
果然不出乎意料的,杨坤又挨了一次毒打。
02
可是打着打着,杨坤慢慢长大了,父亲杨唐之也打不动了。
似乎在成年之前,杨唐之和儿子的交流方式一直都是在无限的争吵之中。
明明内心是想表达对儿子的关心,可是话到嘴边总是说不出口,到最后就变成了教训人的话。
其实杨唐之对儿子杨坤并非只有打骂,小时候杨坤调皮摔断了腿,父亲一声不吭跑遍了北京所有的医院。
他是严父,但更是一个疼爱孩子的父亲,他疼爱自己的孩子,只是不予言表而已。
后来为了能让儿子走上“正道”,父亲杨唐之花了一定的功夫让杨坤去部队里当兵。
四年的军旅生活没能让他放弃音乐梦想,反倒让他更加坚定了走音乐这条路。
可是在部队期间,杨坤说自己想要买录音机,当时录音机的价格很贵,一个稍微好一点的录音机都要三四百块钱,几乎可以抵一个普通人一个月的工资。
虽说杨唐之嘴上说不愿意买,但是背地里还是花了三百多块钱给儿子买了录音机。
只是但是杨坤正处在叛逆期,不懂事,父亲花了快一个月的工资买的录音机他还是不满意,甚至当父亲的面抱怨为什么不买那个四百多的录音机。
印象里的父亲总是坚毅而又威严的,可是这一次父亲杨唐之却因为儿子杨坤一句抱怨的话躲在房间里偷偷掉眼泪。
杨唐之也并不是埋怨儿子不懂得做父亲的苦心,只是抱怨自己拿着微薄的工资满足不了儿子的需求,所以最后杨唐之还是去店里买下了那个四百多的录音机。
也正是这一次,杨坤慢慢意识到了父亲的付出与辛酸。
所以从部队里出来之后,他更加坚定要去搞音乐,是叛逆也好,是坚持初心也好,他都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选择的路是正确的。
更想要向父亲证明自己是一个优秀的儿子。
03
每个男孩子都有和父母不合的叛逆期,挣脱需要勇气,而咬牙走一条路自己想走的需要时间和努力。
杨唐之看着离开家独自北漂的儿子,内心是五味杂陈,他不满意儿子在事业上的选择,但更多的却是担心他一个人出门在外吃不饱穿不暖。
他知道儿子是打肿脸充胖子,每次都是报喜不报忧,逢年过节总是光鲜亮丽的回家,装作自己在外面混得很好的样子。
但是杨坤的辛酸、委屈,其实做父亲的都看在眼里,他不说,只是怕伤害到儿子的自尊心。
后来杨唐之退休了,他去到了儿子杨坤工作的北京。
第一次看到在外北漂的儿子,杨唐之没有指责更没有抱怨,而是第一次极尽温柔地对他说“不行咱们就回去吧”,一句话直接戳中了杨坤的泪点。
也许在记忆里,父子俩永远都是争锋相对,这样心平气和说话的场景真是少之又少。
可是杨坤还是不愿意回去,他就是想要获得父亲的肯定,想要用自己的方式证明自己。
而这一次杨唐之也没有打击他,而是留下一句“照顾好自己”就回了老家。
后来杨坤逐渐成为了家喻户晓的个性,他的努力也证明了自己,不过父亲杨唐之还是一如既往地泼儿子冷水。
但这个时候的杨坤知道,这是父亲“另类”的鼓励。
后来2008年,他在北京举办了自己人生中第一次演唱会,杨唐之也来到了现场,看完表演。
尽管身为父亲内心十分欣慰,但是最终表扬的话到嘴边还是变成了“还行,还可以”。
虽然嘴上说“还行”,但是身为父亲,杨唐之眼神已经出卖了自己,他满眼的欣慰和喜悦是怎么也瞒不住的。
后来杨坤的歌唱事业风生水起,也把父母都接到了北京一起生活,也是在一点一点长大的过程中,杨坤才逐渐发现父亲的不易和辛酸。
明明表面上看起来是最坚强最严肃的父亲,却会因为儿子抱怨收音机不是最新款而偷偷落泪。
杨坤在北京独自北漂的时候,父亲杨唐之会力尽所能托关系打听儿子的近况,给予帮助。
后来搬去和儿子一起住时,杨唐之还会把生活费存起来,每次回老家都要请曾经帮助、照顾过儿子的战友、老师吃饭……
身为父亲,杨唐之默默为儿子打点这一切,却从来不让儿子知道,他的爱尽在无言中,从不在嘴上表达。
04
后来随着年纪越来越大,杨唐之生了一场很重的病,整个人瘦了一大圈,原本就年迈的他看起来更憔悴了,他也开始大把大把吃药。
也正是从这一刻,杨坤意识到父亲正在快速地衰老,这怎么也无法将他和曾今那个严厉强硬的父亲联系起来。
也许杨坤自己也不会想到,有一天自己会为了父亲再也打不动他了而难过到想哭。
父亲杨唐之是真的老了,原本严厉的教训人的话到现在也变成了唠叨,曾经再怎么强大的父亲,这一刻也是需要有儿子来依靠了。
父子关系,或许是人世间最复杂幽微的情感。
在通往父亲的道路上,我们总是遇到过哼鸣,也遇到过巴掌;遇到过深情,也遇到过割裂;遇到过沉默不语的背影,也遇到过暴跳如雷的怒吼。
曾经他繁衍出了小小的他,小时候小小的他崇拜他,长大了那个小小的他代替了曾经的他,后来长大成人的他送走了年老的他。
从不支持儿子唱歌到后来儿子出了第一张专辑获得大众认可之后逐渐赞成;
从不善言辞到后来轻声对儿子说“不行咱么就回来吧”;
从见儿子有耳钉打他一顿,到后来“喏,你的耳钉掉了”;
杨唐之从来没有忘记爱儿子,而杨坤也从来没有忘记父亲的好。
似乎每一位父亲都是不善言辞的,但是他们的行动永远都在表达爱意。
我们从小就在注视父亲高大的背影,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也会为了这个背影不再强大而难过落泪。
也许就像杨坤《同姓》歌词里写的:“这岁月摧毁了一切,才知道你不是钢铁”
“那么凶狠怎么越来越混沌再回头,原来所有父亲不是什么神”。
从来不存在什么守护神,只是我们背后的父亲一直在为我们负重前行罢了。
相关推荐
最新娱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