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飞碟(安徽农民花74万造飞碟)
2004年,广东珠海航展的一个展区内,停放着一架主体为红色,边翼为黄色的“UFO”!
很快这架造型奇特的“UFO”就引起大量围观群众的好奇,他们纷纷上前仔细观察着这架“UFO”。
就在这个时候,这架引人关注的“UFO”突然飞了起来,在天空中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的,煞是夺目。
当即这架飞来飞去的“UFO”便立刻引来更多人群的围观,他们纷纷询问这是谁的发明?是不是真的“UFO”?
那么这架引起人们高度关注的“UFO”到底是真还是假?而它又是怎样被制作出来的呢?这背后又有着怎样的一番历程呢?
下面我们就来深入探索这背后的故事,了解一位为追寻儿时梦想而不懈努力奋斗的人。
2006年10月初,安徽萧县一个农家大院,忽然来了一群央视记者,很快这个消息就迅速在附近扩散开来并且引起轰动。
毕竟这可是中央电视台的记者,平时都只能从电视上看到的,现在竟然能够看见真人了,所以附近的居民纷纷跑过来凑热闹,全都想知道央视的记者怎么来自家这里了?
在众人的打听下他们终于得知,央视记者之所以来自家这里,是因为他们要采访一个人,确切地来说是一位“民间发明家”,而这位“民间发明家”自己也认识,他叫杜文达。
杜文达出生于1966年,父母都是本分的中国农民,当时因为家中贫穷,所以杜文达小学毕业以后就辍学不念了。
辍学回家的杜文达因为年龄尚小,所以在父母的安排下,他便开始放牛割草,农忙的时候也会下地干农活,这对于当时那个时代的中国孩童而言应该是一种再常见不过的现象。
慢慢地随着时间的推移,杜文达也渐渐长大了,于是为了贴补家用,同时也是为了攒钱以后结婚,杜文达就跟着同乡一起外出打工。
为了生活,杜文达什么活都干过,既当过货车司机,也下过煤矿挖煤,还进过工厂当一名机械工。
就这样十多年的岁月悄悄地从指间流逝,1995年,杜文达三十岁了(虚岁),古语云“三十而立”,而杜文达也的确在自己三十岁这年做了一件大事!
因为常年在矿场工作,所以杜文达对于矿上的机械运行与操作,有着相当深厚的了解与认知。
再加上杜文达这个喜动不喜静的人,平时就喜欢自己一个人鼓捣一些小玩意,这个爱好即便是到后来他也没有改变过。
正是因为这个爱好动手的习惯,再加上平时丰富的工作经验,杜文达很久就针对于矿场挖矿发明了一个叫做“矿山筢(pa一声)片自动拧织机”的东西。
这种机器专门用来自动分辨矿产所用,而且效率上比人工更高,所以杜文达便将这个发明专利给变卖出去,一次性获利18万元!
这可是九十年代的十八万,虽然当时因为中国深化改革的原因,人们的收入也有了较高的提升,但是“万元户”依旧是极少数的。
所以当家乡的人听说杜文达卖了一个专利就赚了十八万之后,别提心中有多么羡慕了,而杜文达自己也因此发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在获得了十八万的专利费后,杜文达心中那颗本就躁动不已的心被彻底引燃,他想要做一件事,一件从儿时就想完成的事——那就是亲手造出一架“UFO”!
“UFO”汉文全称是不明飞行物体,想必很多人尤其是男孩子们,小时候都曾经幻想过相关的事情吧。
要是自己遇见“UFO”那该会怎样怎样?外星人长得什么样?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年幼的我们看来那就是“十大未解之谜”啊。
虽然后来我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当时激动的心情也慢慢散去,直至再也不会触动,但毕竟那曾经也代表过一段美好的儿时回忆,而杜文达也有着这样一段回忆。
不过杜文达却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退散当时的激情,反而将这种激情深深地隐埋在心底,等到有朝一日,这股激情就会给杜文达带来无穷无尽的动力!
在杜文达拿到专利费18万元后,杜文达心中那股已经被隐瞒三十年的激情再一次被重新点燃,儿时的梦想也再次鼓舞着他踏上追寻的道路。
而关于他这个梦想是从何而来的,杜文达在后来的采访中也曾提及过,大概在杜文达10岁的时候,他无意间在学校同学那里看到一本名为《科学》的杂志。
这本杂志上记载了许许多多稀奇古怪的事情,尤其是关于“UFO”,更是有着大量的描述,这也引起了当时还尚且年幼的杜文达,心中无穷的幻想。
从那天开始,杜文达就一直在想着,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UFO”?为什么自己从来都没见过?
慢慢的杜文达小小的脑袋里面充满了疑惑,直至到后来,年幼的杜文达则想着,将来有一天,如果自己有机会一定要亲手制作一架“UFO”!
可是后来因为生活所迫,杜文达渐渐地把这个梦想埋藏在心底,一直等到自己获得首个发明专利后。
想要亲手制作一架“UFO”的梦想就再度出现在杜文达的脑海里,并且久久不能散去!
就这样杜文达拿着这笔18万元的专利费,开始了自己制作“UFO”的生涯,他认为只要自己肯努力,就算自己是个农民,那也一定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色彩”!
七年后也就是2002年,已经投入研究制作飞碟七年的杜文达,再次取得了一个在他看来十分重要的研究成果——碟形飞行器。
这个理论的主要是关于碟形飞行器如何可以垂直升降,水平飞行,为此杜文达还做了大量相关的实验。
最终杜文达凭借着大量的实验结果以及技术数据,证实了自己所提出的这个理论的可行性,所以获得了专利权。
杜文达解释说,自己研制的飞碟可以通过内外叶片的振动产生动力,从而带动飞碟的飞行。
杜文达还曾经设想过,将来的某天在成功研制飞碟以后,要让它不仅能在天上飞,还要在水里游才行。
为了完成儿时的这个梦想,杜文达愿意为其倾其所有,他先是租下一块多达20多亩的土地,这些土地一年的租金就多达一万余元!
而杜文达不惜掏空家底也要把这二十多亩的地给租下来,专门当做自己的研究基地。
随后为了随时随地可以更好地研究飞碟,他还举家搬迁至研究基地内,平日里家人们就在基地最外围生活,自己则吃住在基地内,偶尔才会回一趟家。
但就算是返回家中,杜文达关心的也不是孩子的学业,家中的生活,而是想着怎样筹集到更多的资金,去投入到自己的研究实验上来。
此时的杜文达并不知道,家里面因为支持他的研究,已经快要揭不开锅了,孩子上学的钱都是借的,平日里的生活全靠妻子一人勉励维持。
但 即便如此,杜文达从来就没有后悔过,他说,不管怎么样,都要让飞碟上天。
“我做的飞碟其实是一种能载人的交通工具,可以作为现代交通工具的补充,我希望它能有几十米的飞行高度。
能在高楼上飞,速度达到每小时100公里左右就可以了,我认为,现在就是需要这样一种多功能的交通工具。
现在城市交通堵塞得厉害,自行车、汽车几乎把公路都占满了,如果研制成功,飞碟能在城市上空飞行,那么交通负担会减轻许多。”
为了能够尽快完成心中的梦想,也同时是为了尽快筹集到大量资金,他开始不断在村里说服他人,希望别人可以出钱入股。
在杜文达的努力下,前前后后共计有四十余人出钱参股,杜文达也因为募集到五十余万元,有了这笔资金,杜文达在取得当地政府的许可后,成立一家名为“环宇飞碟科技”的研究所。
与此同时,杜文达的激情也同样吸引了许多人一起参与进来,他们被杜文达的激情所影响,认为杜文达未来某天一定可以成功。
一个叫做小王的姑娘就是其中的一员,每天早晨8点,戴眼镜、扎马尾辫的小王都准时来到安徽萧县环宇飞碟科技研究所办公室“上班”。
小王刚从一个医学中专毕业,她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找个称心的工作,而是来到研究所做义务“电脑操作员”,分文不取。
她对现在的“工作”很自豪:“飞碟是个高科技的东西,虽然我不拿工资,但能参与进来,我很骄傲。
杜文达是我们这里的能人,他的碟形飞行器是得到国家专利局的专利认可的,我相信他一定能造出飞碟来。”
而且像小王这样的人,在杜文达的身边并不是个例!有一个人名叫高峰,同样也是研究所的投资人之一。
他和杜文达相识于2003年7月,也就是杜文达申请“碟形飞行器”专利的第二年,两人是在一个工地上认识的。
当时的杜文达正在工地上打工赚钱,结识了同样在工地上的高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杜文达不断向高峰说着自己的理论,说着自己将来有一天一定会亲手制作一个飞碟!
杜文达的话渐渐地也极大地感染了高峰,从此之后,高峰便决定跟着杜文达后面干,就这样即便是二人相识不久,高峰也立刻拿出两万元投资到研究所当中。
“我觉得杜文达有学问、有见识,还有一种人格魅力,不然大伙也不会一起跟着他呀。”高峰摸了摸额头,若有所思地说道。
根据后来的媒体报道,当时杜文达的飞碟研究所共有投资者10人,累计投资74万元。其中杜文达本人投入最多,前前后后已经在飞碟上砸下了40多万元。
其中有一个投资者在听完杜文达的话后,回家竟然把原本用来给自己儿子治病所用的两万五千元拿出来,投入到研究所当中!
大量资金的投入以及不断地实验,终于飞碟的研制取得了空前的进展,杜文达终于造出了第一架飞碟!
在距离县城研究所办公室约5公里处,杜文达正在自己租住的20亩土地上为飞碟的“极速实验”四处走动,大家都管那20亩土地叫“实验基地”。
杜文达正在基地上做着实验,他坐在一架直径5.15米、高2.37米,上部有三叶呈螺旋形状错落排列的大碟片,中部有16叶碟片,下部有发动机和三个轮子,远远看去飞碟器像一把巨大的怪伞。
杜文达声称,自己的研究所今年5月11日才成立,而他的飞碟在去年9月就已经开始制造了。累计投入一共达到74万元,但是目前钱都用得差不多了,他陷入了经济困境之中。
“那时候我们这里有40多人,现在只剩下27个,工人陆续走了不少,因为我发不出工钱。”杜文达说道。
此时的杜文达很清楚,即便是制作出第一个飞碟,但是却依旧会影响后续的计划,所以他决定要带着自己的飞碟去外界“亮亮相”。
2004年广东珠海举办航展,此次航展上来了诸多国际知名的大型航空公司,他们占据着整个展厅最好的位置。
而在展厅的某个不足10平米的角落里,杜文达正在这里展示着自己初步制成的飞碟,于是便有了开篇所提到的一幕。
“这些都能飞吗?”面对人群的提问,杜文达立刻拿起手中的遥控器现场演示起来。
只见红色的飞碟应声而起,在展馆内忽上忽下,吸引了不少观众。杜文达自豪地说:“那个红色的飞碟加6公升油可以飞行2个小时,近10公里!”
“之所以参加航展,就是要让大家都知道,还有一种不按照直升机和飞机原理制造也能飞天的飞行器存在。”杜文达自豪地说道。
自己的飞碟可用于空中拍摄、雷达探测等方面,甚至还能用来做旅游观光甚至日常出行时的低空飞行交通工具。
杜文达还透露,目前研究所已经制造了两个能够载人上天的飞碟,最大的直径有7米多,明年年底就能顺利飞天。
“虽然目前飞碟最多只能在天上飞七八分钟,但以后大家就真的能看到像电影《第五元素》中的真实情景,飞碟可以飞行于市内的高楼大厦间。”
杜文达称自己的最大理想就是把载人飞碟做成一种多功能的载人交通工具,可以平稳地升空,安全地降落,能以任意角度转向和前进,关键的时候,还能潜水。
这一次的航展杜文达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在此次航展过程中,前后共有四家公司前来与杜文达商讨合作事宜。
这一切也再度激励着杜文达继续坚持下去,但事实真的会像杜文达所想的那样美好吗?
实际上在部分专家以及当地管理部门的眼中,这是个不切实际的天方夜谭,萧县科技局的工作人员向表示,尽管杜文达因造飞碟的事名声大噪,但他们对此事仍然持先前的态度,即不支持也不反对。
而专家们则普遍对杜文达的飞碟蓝图不看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能源与动力学系一位颇为权威的教授表示。
“按照垂直动力原理,杜文达的飞碟不是没可能升空,但也就只是升空罢了,要想左右平飞或者拐弯盘旋什么的,那是万万不可能的,所以根本没有实用价值。”
专家的论断让杜文达备受打击,而且还有一点就是,杜文达和其他投资者之间没有签订任何协议。
也就是说,投资者没有任何契约保障,这种情况意味着环宇飞碟科技研究所存在着经济纠纷的隐患,投资者的钱最后可能会“打了水漂”。
杜文达应该通过当地工商局成立科技公司,但是萧县工商局认为,他们不可能给予杜文达注册公司的许可。
一直到2010年,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杜文达造飞碟”事件似乎到这一年突然就戛然而止,网上再也没有杜文达以及他的飞碟的任何消息,就仿佛从来没有这个人一样。
所以这也引起了部分媒体的好奇,杜文达有没有继续坚持下去呢?于是他们便前往萧县当地展开调查。
2014年,已经沉默四年之久的杜文达再次出现在媒体眼中,不过此时根据有关媒体的报道。
杜文达已经解散了研究所,基地内的工作人员也都自谋生路去了,而杜文达自己也重新回到工地上,开始赚钱养家。
从这里看来,杜文达的研究好像彻底失败了,他最终也没能完成自己儿时的梦想,但有一点是我们不可忽视的,那就是杜文达对于梦想的追求!
相关推荐
最新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