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蛇的真实事件(1986年男子打死73条毒蛇)
捕蛇人程地明在捕蛇时遭遇蛇群围攻,一口气打死73条毒蛇,之后仍继续捕蛇赚钱,却在五年内连续被蛇咬伤,最后在农田被毒蛇围攻命丧黄泉,他的坟也成为“蛇坟”,无草无木却终日被蛇围绕。
捕蛇人遭遇围攻
程地明是湖北省利川市漆树坪村的一个普通村民,漆树坪村背靠大山,气候阴凉,山林间经常有各种类型的蛇出没。
所以这里的村民从小都对蛇并不陌生,再加上蛇在中医中是一味昂贵的药材,上世纪八十年代蛇的养殖技术还不成熟,市场上流通的基本都是野蛇,故此漆树坪村的人不少都以捕蛇为生。
程地明家就是世代捕蛇出生,从小他就跟着家里的长辈打蛇,耳濡目染之下自己也成为了一个捕蛇高手。
成年后,程地明开始自己捕蛇,他的技术好,打的蛇数量又多、形状又完整,所以程地明的捕蛇名声在四里八乡都很出名。
几年来,程地明靠着捕蛇赚了不少钱,不仅翻新了自己家的小楼还娶了贤惠的妻子,生活令村子里的人都十分羡慕。
村里的其他青年看程地明捕蛇过着这么好的日子,心里也十分心动,其中有两个胆大的小伙子在商议之后,一起到程地明家拜访,向他表明了自己也想一起去打蛇的想法。
程地明也不是一个小气的人,本来捕蛇就是一个技术活,考验的是捕蛇人的胆大心细与熟练程度,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被别人偷师的说法。
而且捕蛇总体来说是一个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活动,人多了彼此之间还能有个照应,或许还能多捕些蛇,于是程地明爽快地答应了两个村民的请求,约定好下次一同上山。
1986年4月17日,程地明和这两个小伙子一起上山,他们的目标是寻找一种能够入药的昂贵毒蛇。
三个人背着捕蛇工具沿着盘山小道慢慢爬上山,爬了许久,路上一只蛇的影子都没有见到,他们不免有些气馁。
正当他们沮丧之时,程地明突然听到了身后草丛传来“簌簌”的声响,经验丰富的他一听就知道这八成是有猎物上门了。
听着声响逐渐靠近,在另外两个人还没反应过来时,程地明就猛地一转头,扎步、弯腰、下手,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等蛇到了跟前,这三个人定睛一看,出现在眼前的是一条红绿相间的花蛇,这是一条虎斑颈槽蛇,一般被当地人叫做“野鸡脖子蛇”。
这种蛇在山区、丘陵和平原地带都比较常见,经常出没于林缘、路边、农田、菜园和水沟旁边的近水潮湿处。
虎斑颈槽蛇属于一种游蛇,既没有管牙也没有沟牙,但是常常使人中毒,有时甚至会引起伤者严重出血、休克甚至死亡。
由于虎斑颈槽蛇太过常见,所以并不值钱,不是程地明一行人要找的目标,而且他们在山上呆了半天,一条值钱蛇都没有看到,程地明十分气恼,当下就抱着撒气的想法把这条撞上门的花蛇给杀了。
另外两个人看程地明动作这么迅速也没好再说什么,三个人收拾好心情后就继续向山林深处出发。
谁想到还没走几步,又有一条野鸡脖子蛇“嗖”地一身窜了出来,在一块石头上直起身子,程地明一下恼了,几步上前就把这只示威的花蛇给扭断了脖子。
还没等他们收拾好,不知道从哪里又窸窸窣窣地钻出几条花蛇,他们三个人互相看了看,刚才的愤怒不见了,一丝冷汗浮上他们的脑门。
程地明暗自嘀咕:“邪了门了,今天怎么这野鸡脖子扎堆出来。”
话音刚落,更多的蛇聚了过来,那两个新手哪里见过这种场面,饶是程地明都愣住了,眼见最近的蛇马上就要扑过来了,程地明才回过神来,操起手头的工具就狠狠地往蛇身上招呼过去,一边冲另外两个面露恐惧之色的人大喊:“还愣着干什么!赶快帮忙!往蛇头上砸!”
另外两个人这才缓过神来,连忙拿起手头的工具一起开始向聚过来的花蛇砍去,一时间树林里只有花蛇游走的“簌簌”声和三人挥舞工具带来的风声。
渐渐地花蛇越来越少,地上满满都是血红色的蛇尸体,三个人的身上,脸上也都或多或少地溅上了血迹,胳膊也都有些麻木了。
林子中终于没有活着的蛇了,程地明一行人环顾四周都感到有些不寒而栗,仔细一数,地上竟躺了73条蛇的尸体。
遭遇了这样的事情,谁都没有再继续捕蛇的想法了,程地明定了定神,低声对另外两个人说:“天色也不早了,咱们还是趁着天亮快些下山吧。”
于是三人连身上的血迹都没有擦干净就快速下山了。
五年后命丧蛇口
经过这次事情,程地明似乎有了心理阴影,他将自己放在门口的捕蛇工具都收了起来,对妻子说自己再也不捕蛇了。
妻子听了程地明遭遇的事情后也是心有余悸,对于丈夫不再捕蛇的决定自然是十分支持。
自此以后,程地明就真的没有再提过有关于蛇的事情,他开始像村子里的其他村民一样,每天趁着天没亮就扛起锄头去田里耕地,下午太阳落山后再迎着袅袅的炊烟回家休息,日子过得也算平静。
可是农活带来的收益有限,不仅要看当年地里的收成情况,还要看整体的市场行情,挣得自然没有程地明捕蛇时多。
两年后,松花蛇逐渐在市场上变得热门,这种蛇巨大而无毒,抓起来更加容易而且危险性小,程地明沉寂的心又逐渐活络起来:“松花蛇无毒,赚的又多,应该就没有什么危险性了吧,而且现在已经过去了两年,蛇再记仇也不可能记这么久。”
于是程地明又重操旧业,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查后,他终于查清了一处松花蛇常出没的场地,1988年7月2日,程地明在经过长时间的蹲守后,等到了一条足有3斤重的松花蛇。
他轻而易举地就把这条肥硕的松花蛇打死装进了自己的捕蛇袋,正当他喜滋滋地低头看着蛇,心里默默盘算这条蛇又能卖多少钱时,突然脚脖传来一阵剧痛。
程地明低头一看,不知道从哪里来的一条青竹蛇竟然咬住了他的脚脖,他吃痛地狂甩脚脖,将蛇一脚踹出去后低头查看自己的伤口,发现已经被深深地咬出了一个血洞。
凭借程地明的经验,这条蛇的毒液八成已经进入体内了,如果不赶快医治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
程地明赶紧去了当地的医院进行了紧急救治,这一下子就花掉了他200多元的医药费,这天的捕蛇不仅没赚反而还亏了。
程地明气得直咬牙,同时也在心里安慰自己:“这只是一次偶然事件,跟两年前无关,捕蛇时被咬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然而事情远远没有就此结束。
之后程地明无论走到哪,似乎都能看见眼前有蛇的影子,他逐渐成了惊弓之鸟,一点小小的动静都能让他惊吓半天。
即使程地明处处小心,他还是被咬伤了好几次,在1989到1990年的两年时间,程地明就先后三次被蛇咬伤。
村里的老人对此都摇着头说:“这是蛇在复仇哩!”
最后的复仇
令人没想到的是,更可怕的事情还在后面。
在连续几次被蛇咬后,程地明彻底没了在捕蛇卖钱的心思,老老实实地做起了一个普通农民。
1991年7月15日,炎热夏日里的普通一天,程地明同往常一样,与妻子儿子一起去地里干活,由于天气太热,劳作了一个上午的程地明实在不想顶着大太阳再回家吃午饭。
所以一般都是妻子回家把午餐带来,一家人在地头的阴凉地吃午饭。
这天妻子走后,程地明带着儿子随意地找了个阴凉的草丛准备坐下休息,突然又听见了熟悉的“簌簌”声,他一下子感到头皮发麻,猛地站起来寻找声音来源。
果不其然,草丛里赫然出现了一只毒蛇在吐着蛇信子向程地明示威,此时程地明的儿子还在他身边玩耍。
孩子还小基本没有防御能力,如果让蛇咬中那后果不堪设想。
程地明一念之间又惊又怕,几年来被蛇咬积攒的怒气猛地涌上脑门,他顺手就操起手边的锄头没头没脑地朝毒蛇砍去。
连砍几下后,眼前的蛇没了声息,动也不动地躺在地上,程地明暗自松了口气,结果又听见了草丛里传来声响。
程地明恐惧一下涌上心头,浑身好像被注了铅一样,似乎扭头都成了困难,他使劲握紧拳头,猛地一转头,定睛一看,草丛里竟然零零落落来了好几条毒蛇。
五年前被蛇围攻的记忆涌上心头,程地明下意识想跑,但是孩子还在身边需要保护,程地明不能退缩,父亲的身份给了他反击的勇气,他深吸一口气,颤颤巍巍地捡起刚才掉在地上的锄头,双手在锄头上握了又握,扎起马步做好了防备姿势。
看着毒蛇一条又一条的出现,程地明彻底崩溃了,喉咙里因为紧张甚至冒出了一丝血腥气,他找准时机就先向蛇群发起了进攻,他这次是彻底破罐子破摔了,今天一定要与这群蛇决一死战!
要说这程地明还是有点本事在身的,一阵“哐哐”作响后,草地里躺了17条毒蛇的尸体。
但是这已经不是五年前了,当时程地明还有两个帮手,今天他是独自作战,还要留意着不远处的儿子,一个人毕竟没有三头六臂,力量有限,17条蛇总是会让他防不胜防,身后总是会冷不丁的出来一条蛇打他个措手不及。
随着这群蛇被打死,程地明身上也被咬出了大大小小一共九个伤口,蛇毒带来的麻醉效果让程地明眼前的世界逐渐开始模糊,身子也开始摇晃。
此时程地明的儿子看见摇摇晃晃的爸爸也慌了神,他不明白为什么刚才还在跟他一起玩的父亲此时浑身是血地躺在地上。
他哭着朝爸爸跑去,倒在地上的程地明看着朝他跑来的儿子逐渐模糊的身影,眼泪涌上眼眶,他努力抬手想再摸一摸儿子的头,可是最终还是失了力气,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那边程地明的妻子从家里拿了饭,在临近农田时听见儿子响亮的哭声,她的心立马着急起来:“儿子不会出了什么事情吧!”
她三步做两步地朝农田跑去,一到跟前看见眼前的景象,身子都凉了半截:丈夫浑身是血地躺在草地里,身边横七八落地散落着毒蛇的尸体。
来不及过多思考,程地明妻子把饭盒随意地甩在地上,颤抖着把已经不省人事的丈夫连拖带拽地带到了医院。
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程地明最终还是失去了生命,第二天,家人们把程地明埋在了漆树坪的田野上。
但是程地明的死似乎也没有平息蛇的怒火,每年3-9月,他的坟上都会出现成群的蛇在这聚集,当地的人都把这里称作“蛇坟”。
程地明到底为什么被蛇“追杀”长达五年时间?为什么他死后蛇群仍不罢休?难道蛇真的有着像人一样的复仇行为?
这些疑问直到现在都没有人能够给出确切的回答,也许是程地明因为杀蛇太多导致身上沾染了蛇能闻到的特殊气味,也许是因为程地明遭到了蛇族报复,真实的答案究竟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现在,“蛇坟”已经成了当地一处出名的地点,每年都有不少学者和探险猎奇爱好者慕名到漆树坪的“蛇坟”参观游览。
程地明的妻子和儿子也自此对蛇敬而远之,不愿再接触与蛇有关的任何事情,对程地明的遭遇也闭口不谈,过着平静的生活。
《动物与植物之谜 1》;京华出版社;2009.03
相关推荐
最新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