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实恐怖杀人案(博士留学生因求爱被拒)
文|悦悦
编辑|悦悦侃历史
人们对穷凶极恶的杀人犯,往往都有刻板印象,比如外貌上应该是面目狰狞,目露凶光:性格上应该是暴躁易怒,自私冷血。
而今天我们要讲述的这位主人公,他长相斯文白净,和他相处过的人,都说他为人谦逊又朴实,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兼助教,高学历高智商。
但他还有另一个身份——2009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杀人案案犯。
这个面容清秀,看起来斯文有礼的男人叫朱海洋,2009年,他当着众人的面,曾用一把刀,把一个妙龄女子的头生生割下。
朱海洋出生于1984年,浙江宁波人,家境优渥,父亲是宁波某大学教授,母亲是医生。
从小,他就在父母的高期望中长大,父母对于他一直是严要求。
朱海洋也不负所望,从小成绩优异,周围的长辈都很喜欢他,见到他就夸赞他,可以说,朱海洋从小就得到了很多关注。
为了一直保持“高水准“,朱海洋到了高中也没有松懈。
2001年,他考入了上海海洋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因为从小就对英语感兴趣,朱海洋的英语成绩一直名列前茅。
老师家长眼中,他一直是个很有礼貌,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同学眼中,朱海洋待人和善,很好相处,并不会端出学霸的大架子,也看不出他有自负的心态。
大学入学第二年,朱海洋就一路高分,通过了英语四级和六级考试。
大四那年,他参加了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一骑绝尘甩开众多选手,夺得冠军。
在校期间,奖学金更是拿到手软,可以说,朱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别人家的孩子“。
他的人生,不出意外的话,应该是让人羡慕的。
大学毕业后,朱海洋没有选择工作,而是出国留学,成为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一名研究生,可以说前途一片光明。
当年,此案一经报道迅速发酵后,当地的留学生圈子瞬间哗然,很快报道传到国内,人们开始对事件议论纷纷:
这个人们眼中的好学生,好苗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要犯下罪案,并且手段还如此残忍呢?
很多不明真相的网友开始猜测,是不是受害者杨欣和朱海洋有什么深仇大恨?是不是杨欣做了很多对不起朱海洋的事?这中间是不是牵扯了什么利益?
这样的猜测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因为案件的受害者杨欣,从认识朱海洋到被朱海洋杀害,只有十三天。
让我们把时间倒回至2009年1月8日下午,这一天,朱海洋和受害者杨欣初次见面。
这是杨欣第一次到弗吉尼亚州,她才22岁,陌生的国度、大街上陌生的外国面孔,无一不让她感到紧张和孤独。
就在杨欣下了计程车,在学校门口一脸茫然时,朱海洋上前和她搭讪了,问她需不需要帮助,经过交谈,得知对方也是中国留学生后,杨欣的心瞬间安了下来。
这个单纯的姑娘以为,自己遇到了一个善良热心的男生。
事实上,朱海洋也确实热心地接待了这个长相温柔大方的学妹,带着她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四处转悠,介绍各种学习生活的注意事项。
当时正值假期,新生没办法办理入住,朱海洋得知这个情况后,热心地让杨欣入住他在校外的寓所。
杨欣觉得过意不去,要拿房租给朱海洋,这个举动深得朱海洋好感,并拒绝了杨欣给他的房租。
而杨欣怎么也想不到,这个热心善良的师兄,会在十三天之后,在大庭广众下,明目张胆的手持一把菜刀,连续砍了她十一刀,并且残忍地将她的头颅割下。
而这背后的原因,只是因为杨欣拒绝了朱海洋的求爱。
朱海洋虽然看起来谦逊有礼,但是他的内心却是及其自负的。
在国内时,他是系里优秀的学生代表,年年的奖学金获得者,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也比大多数人顺利。
他的GRE数学800分满分,作文差一分满分,托福考试663分,他认为自己是属于天才类的。
所以,他和杨欣表白时充满自信,认为这个女孩一定会同意自己的求爱。
他曾对自己的同学说过,他觉得杨欣长相甜美,性格也很讨喜,自己要追她,并且胜券在握。
他没想到的是,杨欣拒绝了他。
朱海洋将杨欣的拒绝视为奇耻大辱,他想不通杨欣有什么理由拒绝自己,会不会因为害羞?朱海洋思忖。
于是他跑过去对杨欣斩钉截铁地说:“无论多少次,无论多久,我一定要把你追到手!”
一向温和的朱海洋,突然展露出这样激进的态度,让杨欣感到有些尴尬。
她向朱海洋委婉解释,说朱海洋很优秀,但自己已经有了一个台湾男友,如果朱海洋愿意和她做朋友,她不反感,但是不能接受成为他女朋友的请求。
面对这样的解释,朱海洋不为所动,而是展示出了他固执的一面,杨欣感觉自己住在朱海洋的寓所也不合适了,她赶紧从朱海洋的寓所搬了出来。
随着她一次次的拒绝,朱海洋逐渐恼羞成怒,他开始憎恨杨欣,认为她不知抬举,羞辱自己的爱意,这样的行为,在他看来是不可饶恕的。
朱海洋所在的专业,并不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热门专业,他学的是经贸管理。
从前在国内的时候,学校的学生几乎都知道有个叫朱海洋的学霸,高分过托福雅思,得过全国英语大赛一等奖。
而到了美国,他在学校里没有任何名气,专业冷门,加上佼佼者众多,一向自负的朱海洋,渐渐有一种怀才不遇,生不逢时的怨气。
而此时,杨欣一再地拒绝,让朱海洋觉得,杨欣一定是嫌弃自己。他认为杨欣说的什么台湾男友之类的话,都是为了拒绝他而编造出的理由。
他又想到自己之前信誓旦旦说要追求杨欣的话,杨欣是不是在背地里偷偷嘲笑过他?
他认为,也许杨欣并不如他所看到的那样单纯,她是一个狡猾的女人,将自己玩得团团转。
他不停地钻着牛角尖,最终,他满脑子都是恨意——杨欣凭什么拒绝自己!
于是,一个计划在他脑海里形成,他要杀了杨欣,如果杨欣不做自己的女朋友,那也不能让她做别人的女朋友。
在决定杀人前,朱海洋给自己的父亲打过一次电话,电话的具体内容朱海洋的父亲没有透露,只是表示,朱海洋提过想要自杀,让父母理解他。
2009年1月21日,这是杨欣来到美国的第十三天。
这天早上,朱海洋约她一起去学校食堂的咖啡厅,两个人各自点了一杯咖啡,当时在咖啡厅内,除了朱海洋和杨欣,还有几个学校的学生。
据当时在场的人说,朱海洋和杨欣两个人的交谈一直是温声细语,并没有什么语气激烈的地方。
包括朱海洋的表情,举动,言谈举止,都和平时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然而,一杯咖啡没有喝完,朱海洋就站起来,拿出背包里的厨房刀具,用力朝杨欣砍去,杨欣发出了一声痛苦的叫声,接着倒在血泊里。
周围的人惊声尖叫起来,纷纷跑到咖啡厅外,不敢靠近持刀的朱海洋。
“他看起来已经疯了,虽然他表情平静,但是你能从他脸上看到疯狂。”其中一位目击者说。
朱海洋却依旧不为所动,他走到桌子对面,对着已经倒下的杨欣,继续一刀一刀地砍下去,最后,他一刀斩断了杨欣的脖子。
他全程不慌不忙,表情没有一丝慌张,甚至警察赶到时,他还提着头颅在微笑。
目击者说,这恐怖的场景犹如人间炼狱,朱海洋犹如地狱里的恶鬼,衣服,脸上都是血,脸上的表情平和而恐怖。
有好几个朱海洋的中国同学,听到这个消息后,都表示不敢相信。
“朱海洋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看起来温厚老实。”
这个是其中一个同学对他的印象,他们都不理解,这样一个人,怎么会做出那样极端的举动。
我们常说,知人知面不知心,朱海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十分善于伪装自己,表面性格阳光,谦逊有礼,可是在他看不见的内心深处却无比黑暗。
在所有的对朱海洋的评价里,只有来自朱海洋的房东西格的评价是负面的。
他对警察说,朱海洋这个人,暴躁易怒,他曾要求朱海洋,不要在地毯上摆放火柴,以免引发火灾,但是朱海洋没有理会,因此两人发生口角。
他还说朱海洋是粗鲁好斗的,因为他曾经跑到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去投诉过朱海洋,朱海洋知道后,对他十分敌视,每次注视他的眼神,都带着仇恨的光芒。
还有一个校工说,曾看到朱海洋一个人一个人站在窗前,表情十分古怪,嘴里念叨着一些中文,因为听不懂,他也不知道朱海洋当时说了什么,只觉得他的表现很怪异,像精神病人。
而这些,杨欣是不知道的,她正值大好青春年华,认为拒绝一个表白是稀松平常的事,谁曾想竟然给她招来了杀身之祸。
有一位中餐厅老板在报纸上看到了案件始末,认出了杨欣是来自己餐厅光顾过的女孩,老板回忆,杨欣长得漂亮,气质不错,为人和善且十分健谈。
杨欣告诉老板,她来自北京朝阳,去年夏天,她还和妈妈去西藏旅游,妈妈给她买了一个转经筒,保佑她平安。
她还谈到了自己的男朋友和自己一南一北,是台湾的,还和老板模仿过台湾男友的台湾腔。
老板说,杨欣穿着简单,一副朴素的学生模样。由于两个人相谈甚欢,杨欣还给他留下了电子邮箱,说以后常联系。
惨案发生后,校方通过大使馆联系到了杨欣的家人,杨欣的父母赶到美国,看到女儿的尸体失声痛哭,几度晕厥。
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征求杨欣父母意见,是否在美国为杨欣举办追悼会,杨欣父母拒绝了,将女儿的骨灰带回了中国安葬。
他们费尽心力养大的女儿,就这样死于了别人的刀下。
校方也表示,一定会配合警方调查,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也赶去了学校,和校方协商相关事宜。
对于杀害杨欣一事,朱海洋当场认罪,在经过巡回法庭的审判后,最终被判一级谋杀罪,2010年4月19日罪名成立,被判处终身监禁,不得假释,当时,朱海洋25岁。
在法庭上,朱海洋曾向杨欣的父母道歉,杨欣父母情绪激动,没有接受这份道歉。
据朱海洋说,他是因为太爱杨欣了才会这样,在法庭上,他说出了之前一直没有说出来的一些信息。
他称杨欣住在他寓所的那几天,两个人已经发生了关系,据朱海洋所言,两个人都是自愿的,但是杨欣拒绝和他谈恋爱,还要告他强奸罪。
朱海洋说,他认为杨欣侮辱了他的爱。
据杨欣同宿舍的留学生张某表示,杨欣一直和她提及的男朋友是一个台湾男孩,并没有说到朱海洋。
并且她曾经看到,杨欣十分嫌恶地挂断朱海洋的电话,但是对于杨欣还会经常去见朱海洋并且时常和朱海洋一起用餐的事,她表示不理解。
朱海洋夺去了他人宝贵的生命,自己也付出了应得的代价,然而有一些人看到这样的结果后,居然为朱海洋鸣不平,有一些明显为“朱海洋”辩论的言论称:
朱海洋是被抑郁症害了,因为他在国内是优秀且受人景仰的,但是出了国门后,自己身上的光环不再,大有‘泯然众人矣’的意思。
巨大的落差加上学业上的压力,导致他的心理状态逐渐崩坏,最终心理扭曲,酿成恶果。
这样说无异于是污名化抑郁症患者,大多数抑郁症患者都是对自己的过度自省,认为自己不够好,对自己的人生产生厌恶感,罪恶感的。
表现大多在于不爱社交,情绪低落,对新鲜的人和事毫无兴趣,对人生接下去的路失去继续行走的动力,可以说,抑郁症患者除了折磨自己,并不会有去主动害人的想法。
如果他能明白,杨欣的生命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是何其珍贵。
朱海洋的中国同学也表示,朱海洋的性格并不孤僻,大多时候都很健谈,给人的感觉是积极向上的。
朱海洋有压力这件事,确实不假,但是这不能成为为他犯罪开脱的理由之一。
如果说朱海洋有学业压力,那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所有中国留学生几乎都有压力,但是为什么只有朱海洋才做出这样的极端行为呢?
归根结底,是他过于自负,加之自己不会调节心理状态的原因。
朱海洋事件之后,有一位国内的编辑采访过弗吉尼亚理工大学毕业的优秀校友Henry彭,和他讨论过留学生的学业压力,心理健康等问题。
Henry彭就此谈及了自己观点:
“谁都有压力,我留学那会儿,写论文做实验经常忙得脚不沾地的时候,遇上一点生活上的小事,就可能让我觉得有一种,日子怎么这么难啊的感觉。
但是只要一想到我的父辈,我就瞬间平复了心情,和我的父亲年轻时候吃过的苦相比,我这个算什么呢?
最起码吃得饱穿得暖,能够受到高等教育,一路以来也看过很多人生的风景,这点小挫折有什么大不了,实在不行我就回国,总不至于我一个留学生回去还能找不到工作吧。
人啊,有时候就是容易把事情想得太死了,在只考虑生存的年代,人们得到幸福的门槛比现在低很多。
为什么现在条件好了,心理压力却比以前大呢?我觉得还是没跳开那个思维圈子,本质上还是自己画地为牢。
话又说回来,压力确实是存在的,如果你在国内很优秀的话,那到国外这种落差确实会让人很难受。
但是,人在努力的同时,也得接受自己啊。
不可能说,你学个物理,一出国门你就是爱因斯坦,你就是第二个杨振宁,在真正的领域大牛面前,大家都是普通人,放平心态,保持一个健康的身心状态是最重要的。”
Henry彭还说道:
“美国的公立小学,中学和中国相反,学得很简单,整个学校的节奏都很散漫。
而中国的公立学校通常都很重视孩子的成绩,节奏相对紧张,但是到了大学,这种情况又反过来了。
在国内的大学,如果你想当咸鱼,那你只要把目标定在及格线就好了,但在美国的大学,就算只是及格也要付出很多努力。
加上中国学生的母语不是英语,对美国的一切都需要适应,并且要很快的适应,才能不落于人后。”
当编辑问Henry彭,应该怎么面对和解决这种心理压力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还是那句话,平常心,千万不要老觉得,我留学了,出国了,我就特别厉害怎么怎么的,这样一想,心理压力一定大,等同于自己给自己带上枷锁。
也不要过度沉迷于某一种让自己不舒服的情绪,遇到让自己不舒服的事,能放下就放下。
我在弗吉尼亚读书那会儿,也有一些让我意难平的事,但是我意识到纠结这些事对我的人生没有任何帮助后,我就再也不会让自己去想,而是迅速翻篇。”
的确是这样,其实纵观我们的人生,无论是学习,工作,爱情,都只是人生中的一个部分而已,绝不是全部。
一个好的心态,比什么都重要,但愿我们都能以平和的心态,看待人生的得与失。
就像《本杰明巴顿奇事》里的一句台词:“上帝总是会夺去我们心爱的人和物,以提醒我们他们是多么重要。”
又比如古诗有云:“世间好物不牢固,彩云易散琉璃碎。”,告诉我们失去是一件很平常的事。
我们从生下来那一刻开始,就注定要感受人世间的种种,比如幸福,比如苦难,只有这样才能组成我们完整的人生。
苦难来临时,我们不必沉溺于其中,不必不停反问这个世界,为什么我要经历这苦难?因为幸福来临时,我们也没有反问过世界,为什么我会经历这种幸福?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在遇到挫折时,放平心态,遇山开路,遇水架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如果朱海洋当初能明白,杨欣的拒绝不过是他人生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如果他能明白,杨欣的生命对于她和她的家人是何其珍贵。
如果他能明白,用平常心看待得到的荣耀和失去的痛苦,那么这桩惨剧也不会发生。
同时,家庭教育的关系也很重要,孩子身上往往有父母长期映射而形成的性格特点,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母不应该长期对孩子期望过高,应该多为孩子提供情感上的支持。
很多孩子在长大成人之后,都仍然在情感上存在缺失,和父母没有过正确有效果的沟通。
朱海洋事件可以看出,虽然他一路走来成绩斐然,但是他的价值观其实是有问题,这和他成长过程有很大的联系。
如果朱海洋的父母,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交流而不是对他一直有着过高的期望,相信他不会走向极端。
并不是说父母不该对孩子抱有期望,而是要适度期望。
可以是略高于孩子现有水平,但又是孩子通过努力能够达到的期望,长期对孩子高要求,很容易心理压力多大,思想包袱过重,最终形成了不正常的心理状态。
可惜,旧日不重来,往事不可追,惟愿每一个人都学会调节好自己的心态,正视人生的得与失,不要再出现下一个“朱海洋“。
相关推荐
最新奇闻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