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山”理论发源的小山村,有位老书记看着它“富”起来两次
暮春,余村最美丽的时节。这个浙北小山村里,青峦叠翠、溪水潺潺,平坦宽阔的绿道,串起乡村别墅、农家观光园和生态旅游区。
记者探访余村时,正值春暖花开
移步换景间,铭刻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鲜红大字的石碑,注解着眼前的江南水墨图景——这里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2016年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村庄示范村”。
距石碑仅几百米的一幢普通民居,便是鲍新民的住所。他是余村原党支部书记,生于此、长于此,是村庄新旧嬗变的见证者与奋斗者,也是“两山”理论的践行者和传播者。
这里是“两山”理论的发源地
“你们一定想象不出余村的过去。”鲍新民看向远方,思绪也回到许久以前。他说,这里和浙江大多数地方一样,七山一水二分田,理所当然“靠山吃山”。那年他二十出头,余村依靠村内优质的石灰岩资源,通过山林流转开办起一家家矿石开采场,每年对外销售建筑用石灰近百吨,还依托矿山建立起水泥厂、砖瓦厂等二十几家村办集体企业。“全村200多户人家,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有人在矿区务工,每人每月能领到1000多元高工资。我那时候是生产队队长,这些矿山在我眼里就是‘金山’啊。”
鲍新民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丝哀伤。那时,余村成为全县闻名的富裕村,可令他印象更深的却是另一番场景——工人下班回家脸黑得连家人都认不出,早上抹干净的桌子到晚上积的灰能写字,更别说那些千疮百孔的山、颜色比酱油汤还黑的溪水……
鲍新民忘不了往事
这位65岁老人,鬓角微白却精神矍铄,看起来并不善于言辞,却很愿意和人聊聊这片土地。“我恨啊,恨开矿山污染了环境,伤害了村民……”鲍新民说,他后来被村民选为村长,站在更高维度看问题,更是清晰意识到为赚钱付出的代价太大了。他想关掉所有矿山和工厂,于是带头卖掉了自己家花了上万元买来的拖拉机,并在村委会上提出“实施环境复绿和发展休闲经济”转型升级方案。一次次组织会议讨论、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2003年,村民代表大会终于表决通过这项方案,此后两年时间里,余村一鼓作气关停三座矿山和一家水泥厂。
记者在鲍新民家中采访
向过去告别,并不是“挥挥手”那么简单。鲍新民清晰记得,2005年,村集体年收入从300多万元骤降到不足30万元,交完各项税费,连村干部的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说拿钱给群众办事了。也是在那个时候,他顶着压力接任村党支部书记。
转机出现在2005年夏天。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来到余村视察调研,肯定了关停矿山和工厂的举措,并首次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一重要论断。鲍新民说,当时他觉得醍醐灌顶,真正坚定了带领余村走“生态兴村”道路的决心。
“我们拿出所剩不多的村集体资金,对余村做了一场‘大手术’。”说到这里,鲍新民“腾”地站起身、眉飞色舞。当时,他们对矿山进行复垦复绿,修复建设冷水洞水库,整体拆除沿溪所有违建。村里再次进行山林流转,引入专业农业公司,对流转的8000亩山林实施集约化管理,为村民增收。
竹产业让余村人富起来
余村人总算摸到了绿色发展的脉搏:靠着丰富的竹子资源,鲍新民让家里人带头办起竹凉席加工厂,鼓励村民们尝试开办竹制品厂。为了让村民能在家门口就业,他还争取了50亩建筑用地,招引大型企业落户;与此同时,村里的拖拉机手潘春林开办起第一家农家乐,没想到生意很好,第一年就赚了十多万元。鲍新民于是牵头成立余村农家乐服务中心,跑前跑后升级硬件设施、组织村民考察,一年不到,余村就发展出9家农家乐。
就是在这几年里,余村旅游业井喷式增长,通过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验收,村集体收入大幅增长……余村人悉心守护的“绿水青山”,转化为了成色十足的“金山银山”,而这座小山村的绿色转变,也已成为美丽中国建设的鲜活样本。
村民摸到了绿色发展的脉搏,这里早已今非昔比
担任满两届村支书的鲍新民,终于放心地把接力棒交到年轻人手中。而今他依然“退而不休”,加入天荒坪镇所属的天林合作社,成为一名林业管理员,负责余村山林管理。此外,他还自愿担任“两山”理论的义务讲解员,一遍又一遍向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和旅游者讲述余村的故事。许多人问鲍新民,今后准备干什么,他总是说:“我哪儿也不去,我的根就在这绿水青山里。”
相关推荐
最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