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25年,上海又要确立一个国际枢纽地位
上海绿色金融发展迎来顶层设计。近日,上海市政府办公厅印发了《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 服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施意见》,旨在通过七方面24项举措,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积极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目标:确立枢纽地位
《实施意见》明确了一个总体目标:到2025年,上海绿色金融市场能级显著提升,绿色直接融资主平台作用更加凸显,绿色信贷占比明显提高,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创新更加活跃,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进一步完善,形成国际一流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对全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支撑更加有力,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的角色更加重要,基本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碳交易、定价、创新中心,基本确立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地位。
为实现目标,《实施意见》提出了加强绿色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健全绿色金融组织机构体系、强化绿色金融保障体系、加大金融对产业低碳转型和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环境等一系列措施。
上海市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总经济师陶昌盛介绍,上海下一步将围绕四方面做好《实施意见》落实工作。
一是围绕实体经济绿色低碳发展需求,进一步激发绿色金融市场活力。发挥上海金融市场门类齐备的优势,更好服务产业绿色转型升级。发展碳金融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绿色和可持续发展投资等绿色金融产品业务,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绿色金融专业组织机构和中介服务机构。
二是把握金融改革创新先行先试机遇,进一步探索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推动形成更具操作性的绿色项目评估和认定体系,建设和完善绿色项目库,更好促进绿色产融对接。支持优化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绩评价标准。支持上海金融市场、金融基础设施、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国内及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研究和制定。探索上市公司碳排放信息披露,探索强制性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等试点。
三是依托金融开放枢纽门户地位,进一步深化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提升上海绿色金融国际化水平,鼓励境外投资者通过上海金融市场开展绿色投融资。发挥上海自贸试验区及临港新片区跨境资金流动先行先试优势,为绿色企业提供更便利的跨境投融资服务。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在绿色金融领域的合作。促进绿色金融国际交流,建立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积极推动气候投融资国际合作。
四是守牢金融安全底线,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风险监测防范机制。营造良好绿色金融发展环境,建设上海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健全绿色金融支持配套机制,加强绿色金融人才培育。支持在沪国家金融管理部门开展金融机构气候变化风险压力测试,引导金融机构做好绿色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与处置,积极稳妥做好风险防范化解工作。
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实施意见》出台的背后,是上海在绿色金融领域不断积累的实践经验。近年来,上海在绿色金融产品开发、绿色金融业务创新、重点机构和平台引进等方面率先探索,走在全国前列。
绿色金融开发创新方面,多只“首单”债券产品成功落地,首单绿色可交换公司债券、首单绿色市政专项债券、首单应对气候变化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首单“碳中和”专题“债券通”绿色金融债券等先后在沪发行。截至2021年9月末,科创板上市公司341家,累计募资总额4204亿元,总市值4.8万亿元,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以及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行业。近年来,依托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等,上海在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质押、碳基金、碳回购、碳信托、借碳等方面取得突破,积累了有益经验。推出碳配额远期产品,是全国首个中央对手清算的标准化碳远期产品。今年7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在沪启动上线交易,为引导资源更多投向低碳发展领域提供了有效路径。
重点机构和平台引进方面,2020年,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在沪揭牌运营,聚焦重点领域绿色低碳发展。2017年,科技部和上海市共同推动“绿色技术银行”在沪设立,促进绿色科技成果转移和转化。此外,在沪金融机构陆续设立服务绿色金融发展的专业部门或专营团队。截至今年6月末,上海金融机构绿色贷款余额4835.3亿元,同比增长19.3%,高于同期各项贷款增速11.7个百分点。
“上海加快打造国际绿色金融枢纽,就是要充分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服务辐射功能,充分利用上海金融资源集聚、科技和产业基础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等优势,助力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陶昌盛说。
相关推荐
最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