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普查反映老龄化原因:恰逢峰值,十年间上海272万“50后”步入老年
今天,上海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有两个数据引人关注,一是性别比,二是老龄人口占比。
数据显示,上海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为12875211人,占51.8%;女性人口为11995684人,占48.2%。常住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由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6.19上升为107.33。
上海历年普查结果和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结果显示,十年来,上海常住人口的性别比一直在105至107左右的范围内波动,基本平稳。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时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6.2,2015年根据抽样调查推算的常住人口性别比为107。
市人普办分析,上海常住人口性别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主要原因为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性别比偏高。本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外省来沪常住人口数近1048万,占比达42.1%。
“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的详细数据还在进一步清理汇总当中。”上海市统计局副局长施方介绍,从2019年的抽样调查情况看,这部分人口来沪主要以工作、经商为主。2019年,上海外来常住人口来沪经商、务工的比例为75.1%,其中男性的比例较高,因此拉高了整个上海的性别比。
值得关注的是,七人普中,全国性别比为105.1,与十年前基本持平,但大部分人口净流入的省市人口性别比普遍比2010年上升。
另一个老龄化数据也进一步提高。七人普数据显示,上海常住人口中,0至14岁人口为2436296人,占9.8%;15至59岁人口为16619137人,占66.8%;60岁及以上人口为5815462人,占23.4%,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4049012人,占16.3%。
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上海0至14岁人口的比重提高1.2个百分点,15-59岁人口的比重下降9.5个百分点,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提高6.2个百分点。
虽然上海0至14岁少儿人口总数占比略有提高,但依然偏低。对此,市人普办解释,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少子化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较普遍的现象。一个地区的年龄结构变化与这一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一定的相关性。随着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尤其是工业化、现代化带来的人口生育观念转变等方面的影响,低生育率已经成为大多数发达国家普遍面临的问题。上海经济总量已经位居全球城市第六位,少子化也将成为上海面临的现实问题。
二是外省市来沪人口中少儿比例相对偏低。过去十年,外省市来沪常住人口总量大且占比高,2019年,这部分人口中0至14岁人口占比为9.2%,低于全市平均水平。
三是人口3个主要年龄结构互为关联。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上海劳动年龄段人口占比也高于全国平均3.5个百分点,相应的0至14岁年龄段人口的比例就会低于全国平均。
六人普阶段,上海老龄化问题就较为突出,本次七人普数据结果显示,上海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市人普办认为,从历史上来看,上海老龄化程度一直是全国最高的地区之一。1982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即达到11.5%,是全国最早进入老年型人口结构的城市。五人普和六人普时期,上海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也分别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与上海城市人口发展的历史变化密切相关。上世纪50年代,上海进入人口出生高峰期。数据显示,1951至1960年,上海累计出生人口为272万人,峰值为1954年。这一阶段,上海出生人口总量大且集中,近十年来,这批人步入60岁以上的人生阶段,是现阶段上海人口老龄化程度高于全国水平的主要原因。
由于上海60至69岁低龄老年人口占全市老年人口比重为58.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这部分老年群体大多蕴藏着技能、经验和智慧,因此在社会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家庭建设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市人普办表示,上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上海市“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点举措。“十四五”期间,上海将持续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和生命质量,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积极开发老龄人力资源,推进老有所为。
相关推荐
最新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