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首超4万元,上海靠什么?
上半年,上海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0357元,位列全国第一,首次超过4万元。
这个突破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上海稳定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即使受到去年疫情影响,上半年,上海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两年平均增速也达到6.9%,超过全国速度1.7个百分点,更比上海两年上半年平均GDP增速高2.1个百分点。
收入增速持续稳定高于GDP增速,说明上海经济发展的质量“靠谱”。在这背后,上海做对了什么,又有哪些地方需要进一步突破?
第四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7月初刚刚闭幕。
有质量的增速
居民收入继续领跑全国的同时,上半年上海GDP增速也达到12.7%,与全国持平。经济增速在去年全年转正的基础上延续强劲的反弹势头。
上海市经济学会金融开放研究院主任邓志超分析,上半年上海GDP实现较快增长,说明上海经济具有较强韧性。去年全年,上海GDP增速仅为1.7%,但今年以来,面对逐步回暖的国内外市场,上海快速抓住市场,组织各方面资源积极生产,推动服务业稳步恢复,这才有了上半年的良好成绩。
上半年上海经济不只有速度的回升。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特聘教授陈强表示,重点要看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以及上海重点产业产值增速情况。上半年,上海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0%,两年平均增长5.4%,高于疫情前增长水平;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6%,两年平均增长12.3%,其中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高端装备等重点产业增速大幅高于均值。“从这些指标看,上海上半年实现的是有质量的增速。”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国家要求经济发展目标要与“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相一致,因此除了“金山银山”,上海的经济增长质量还体现在“绿水青山”之中。上半年,上海公共充电桩、新建绿道等项目完成进度超过50%,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1.4%,AQI优良率同比上升6个百分点……普华永道中国资深经济学家赵广彬认为,在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4万元的新阶段,上海GDP的质量比增速更为重要。“对GDP增加值的评价标准也不能‘一刀切’地只看增速,而不看质量。”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产业经济学系副教授刘明宇指出。
临港新片区“生命蓝湾”生命科技产业园已具规模。
更均衡的动力
前不久,上海的便利店又上了一次热搜。很多网友认为,就是因为这满街便利店烘托出的浓浓生活商业气息,让人看了想来,来了想留下,“生活在这样的城市中多体面”。
当下,方方面面均衡的“体面生活”成为很多人追求的目标。对一个城市来说,也需要这样的均衡。
上海上半年经济指标比较可喜,得益于政策引领、营商环境不断优化、自身经济体量大和结构相对合理。邓志超认为,政策引领是上海经济发展的关键。其中,产业政策引导投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政策推动服务业快速发展和外商投资持续流入,民生政策保持物价稳定、居民消费稳步提升。在国家发改委公布的2020年中国营商环境评价中,上海位列全国第一,同时上海的营商环境还在不断优化,未来将吸引更多国内外资金和项目不断涌入上海。
说到结构,很多人注意到一个指标——上海的出口。上半年,上海出口总额同比增长9.6%,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上海市相关部门分析,出口增速较低主要是受电脑、手机、口罩等纺织品出口减少的影响。在中欧国际工商学院荣誉退休教授张逸民看来,这对未来上海的发展来说,未必就是件坏事,“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说明上海正在调结构的路上。
张逸民认为,上海要形成中国产业的战略竞争力,就不应只是做终端消费品的组装加工,而是要把关键核心技术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里。
比如,集成电路产业链主要分为设计、制造、封装,如今制造最难突破,上海就要迎难而上。此外,大飞机、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也都是前期投入大,但商业化后利润丰厚的优质产业,“因此上海要有定力,要为产业链上相关企业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把优质企业留下、留好。”张逸民认为,“十三五”期间,上海新兴产业的相关规划“路子是对的”,那在“十四五”期间,就要继续做好,眼光放长远了就能看到效果,从而为上海未来经济增长找到新动能。
上海上半年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后,下半年仍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形势和更大的外部压力。针对各方面困难和挑战,经济学家们建议,下一步上海应努力将浦东引领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转化为进一步提振消费、促进外贸、推动新兴产业发展的现实动力。
“一方面,上海要对标全球主要发达国家的核心城市,取长补短。另一方面,上海一定要发扬中国特色,在部分方面超越发达国家城市。”赵广彬举例,中国在数字经济很多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上海如何利用数字经济,面向国内外商务及度假游客、企业和本地居民提供更好的公共服务,值得不断探索。
2021年3月1日,中国东方航空与中国商飞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了C919大型客机购机合同。
更有力的韧性
2021年行进过半,疫情依旧在各国肆虐。面对世界经济、政治环境向不稳定变化的长期趋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之一,在良好的经济基础之上,上海抵御未来冲击还要靠什么?
经济学家们给上海开出了一剂“补药”:
成分一:继续抓住跨国公司。新冠疫情加速了全球经济重心向以中国为核心的亚洲转移速度。疫情面前,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市场力量重新认识到中国的体制优势,因此未来会更加重视中国市场,更多投资会流向中国,而上海的地位也将获得更大提升。
成分二: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疫情改变了人民的生活模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模式。在疫情之下,数字经济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之一,而环境保护则成为全球共同面对的难题。因此,上海应更加重视数字经济、“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以及相关领域的培育和发展,以科技创新为主要抓手,从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成分三:努力提升“软实力”。上海在文化、科技、艺术、教育,以及专业服务等领域,仍然需要不断进步,这对吸引这些领域的投资和人才尤为重要。
成分四: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以建设浦东引领区为契机,不断在开放程度和营商环境方面缩小与纽约、伦敦和香港之间的差距,逐渐把上海的营商环境提升到全球领先水平。
成分五:不断吸引高技能人才,提升研发效率。技能人才是新动能转化为新生产力的关键所在,上海可以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度,进一步放宽相应的落户等相关政策的限制。
相关推荐
最新金融